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盐酸贝尼地平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型心绞痛(CSFA)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0月收治的CSFA患者10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拜阿司匹林以及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贝尼地平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流帧数(CTFC)。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59%VS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TFC均显著低于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TFC较对照组更加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贝尼地平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型心绞痛患者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状况,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的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讨论实施丹参红花汤剂足浴的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观察组患者,应用丹参红花汤剂足浴治疗;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78.6%,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老年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丹参红花汤剂足浴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减少患者身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将该方法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不同类型单发皮质下小梗死(SSSI)的临床特征及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MCA供血区SS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载体动脉MCA是否狭窄及轴位DWI-MRI上梗死病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部,将SSSI分为不同梗死类型,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差异。结果91例患者中,伴载体动脉病变(PAD)的SSSI(SSSIPAD)24例(26.37%),不伴PAD的近端SSSI(pSSSI-PAD)28例(30.77%),不伴PAD的远端SSSI(dSSSI-PAD)39例(42.86%)。三组间比较,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梗死层数≥3层、白质高信号、腔隙性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伴发颅内、外动脉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SSIPAD(-)相比,SSSIPAD(+)组吸烟、近端SSSI、伴发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率更高,NIHSS评分和LDL-C更高,梗死直径更大(均P<0.05)。结论MCA供血区不同类型SS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不同。SSSIPAD是SSSI的一种重要类型,pSSSI-PAD具有SSSIPAD和dSSSI-PAD的中间特征,对于此类患者要积极寻找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Caspase-1mRNA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它与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健康对照者组35例、T2DM组26例、T2DM+CAS组81例(包括IMT增厚组与斑块组)、CAS组35例,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联反应(RT-FQ-PCR)法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aspase-1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并分析斑块组caspase-1mRNA的表达量与crouse积分相关性。结果T2DM组与T2DM+CAS组PBMCs中Caspase-1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增厚组Caspase-1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斑块组(P<0.01);斑块组中患者Caspase-1mRNA的表达量与斑块crouse积分呈明显负相关(r=-0.467)。结论Caspase-1参与了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展,而且在斑块形成早期表达更为活跃。
简介:摘要为探讨反复肾动脉造影在处理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严重出血中的必要性,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于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严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27例进行2次以上肾动脉造影患者的治疗转归及随访情况。这27例反复行肾动脉造影的患者中,23例行2次、4例行3次,均诊断为肾血管性损伤,其中15例假性动脉瘤,4例肾动静脉瘘,8例假性动脉瘤合并肾动静脉瘘。诊断明确后均行肾动脉栓塞治疗,术后血尿、腰部不适症状随即缓解或消失。随访6个月至5年,无症状反复,肾功能与栓塞前相当。结果显示,反复肾动脉造影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后合并严重出血患者的处置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辅助明确出血原因并给与恰当及时的治疗。
简介:摘要随着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卒中病因评估中的广泛应用,对于非狭窄(管腔狭窄程度<50%)高危斑块的识别越来越多。非狭窄高危斑块在影像和病理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与卒中发生的相关性在既往研究中也多次被证实。目前对于非狭窄高危斑块的评估手段主要包括超声、磁共振成像、CT和PET。然而,关于非狭窄高危斑块的评估操作规范及如何判定检出斑块是否为本次卒中的责任斑块仍然缺乏统一标准,关于高危斑块相关卒中的最佳治疗方案也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未来关于非狭窄高危斑块与临床卒中事件的相关性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同时需要进一步借助影像明确高危斑块动态演变规律,开展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比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优劣及最佳时机,寻找简易评估标准辅助早期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与患者死亡率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498例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0例,女148例,年龄(51.7±12.0)岁。根据术后72 h内最低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血小板降低组(血小板计数<75×1015/L,n=178)与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75×1015/L,n=320),对其围手术期院内死亡率及相关并发症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终点为院内死亡率,次要终点包括二次开胸止血、肺部感染、术后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截瘫、心力衰竭、住院时间及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结果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发生率为35.7%(178/49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与1项主要终点(院内死亡率)、7项次要终点明显相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计数降低会提高术后死亡率(OR=12.57,95%CI:2.26~69.93,P=0.004)、二次开胸止血率(OR=6.21,95%CI:1.31~29.46,P=0.022)、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率(OR=7.51,95%CI:2.53~22.34,P<0.001)、截瘫(OR=23.99,95%CI:1.47~392.21,P=0.026)、心力衰竭发生率(OR=4.71,95%CI:1.19~18.62,P=0.027)及住ICU时间(OR=1.86,95%CI:1.11~3.12,P=0.019)。结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术后血小板降低(72 h内出现过最低值)与术后院内死亡率有关联。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青年男性患者,活动后气短2年,外院检查发现二尖瓣脱垂、左心扩大、肺动脉高压,给予改善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经阜外医院逐步筛查肺动脉高压和二尖瓣脱垂的病因,确诊为Bland-White-Garland综合征合并二尖瓣脱垂,行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矫正及二尖瓣成形术后恢复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开颅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2例行开颅夹闭术治疗的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患者近期预后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62例行开颅夹闭术治疗的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有50例近期预后良好,有12例预后不良。绝大多数预后不良患者年龄超过65岁、有高血压史、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Ⅴ级,预后良好例数与预后不良例数相关危险因素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开颅夹闭术治疗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年龄、是否有高血压以及术前Hunt-Hess分级均可影响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04月至2014年0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60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A内膜厚度斑块类型以及形态,同时选取无脑血管疾病、无高血压、身体健康的老人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管腔狭窄以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脑梗塞组有31例患者颈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51.67%,对照组颈A内膜厚度为(0.61±0.16)mm,脑梗塞组颈A内膜厚度为(1.23±0.38)mm,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A内膜厚度比对照组厚,一般多以脂质性为主,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发现颈A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对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孕期彩超筛查单纯性单脐动脉胎儿对胎儿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中孕期妊娠孕妇80例,对其彩超筛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胎儿中,畸形胎儿30例(37.5%),其中单纯畸形10例,占12.5%,复合畸形20例,占25%。30例畸形胎儿主要包括腹裂8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无脑儿5例,唇腭裂4例,肛门紧闭4例,先天性肺肿瘤2例,脑积水2例。结论彩超筛查中孕期单纯性单脐动脉胎儿,可有效提高胎儿畸形的确诊率,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联合肝动脉切除(HAR)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系统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联合HAR与未联合HAR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的相关随机对照研究或回顾性研究。检索时限为200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收集到文献14篇,总计2 37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被纳入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HAR组围手术期死亡率高于对照组(OR= 1.70, 95%CI= 0.02~2.90, P=0.05),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OR= 1.28, 95%CI= 0.93~1.76, P=0.13),两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两组肝功能衰竭(OR= 1.15, 95%CI= 0.73~1.82, P=0.54)、胆瘘(OR= 1.20, 95%CI= 0.78~1.84, P=0.40)、腹腔感染发生率(OR= 0.98, 95%CI= 0.53~1.83, P=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R组的R0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OR= 1.08, 95%CI= 0.66~1.75, P=0.77)。HAR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OR= 2.48, 95%CI= 1.05~5.84, P=0.04),1年(OR=0.48, 95%CI= 0.32~0.72, P=0.000 5)、3年(OR=0.51, 95%CI= 0.36~0.72, P=0.000 1)和5年(OR=0.50, 95%CI= 0.35~0.70, P<0.000 1)生存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给予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的HAR 组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OR= 7.33, P=0.02)。结论联合HAR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安全性可以接受,但术后生存差,可能与联合HAR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有关,因此开展该术式仍需谨慎。若术后联合辅助化疗可能提高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