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34岁。因左下肢软组织感染于1999年7月入院,体温38~39℃,末梢血白细胞23.7×10~9/L,中性0.819,淋巴0.18。入院后行左膝关节切开引流术,术后诊断为左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关节液培养出放射土壤杆菌。临床最初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和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U静脉点滴;两周后改用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16万U冲洗患处1/4h。创面肉芽逐渐生长新鲜。1个月后自动出院。2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将关节液分别进行普通营养肉汤和高渗肉汤增菌培养。35℃培养24h后普通营养

  • 标签: 中分离出 关节液 分离出放射
  • 简介:分离出的47份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例(1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氯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性分别为100%、91.3%、77%、72.2%、58.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和头孢呋肟的耐药性较低,分别为13.3%、14.9%和17.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丁胺卡那和头孢呋肟耐药性较低为10.8%和20.2%。因此,提高重视病原学检查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对患者的治疗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药性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非发酵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385例非发酵菌感染患者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总结,采用LISS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院3369株病原菌种非发酵菌385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49.1%,其次是鲍曼氏不动杆菌26.8%、嗜麦芽假单胞菌7.8%,结论非发酵菌检出率高,且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治疗应根据你实验室的药敏结果优化现则抗生素,合理用药。

  • 标签: 非发酵菌 抗菌药物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分离胶采血管优劣的鉴别方法及评价。方法向各管(对照组某品牌优质血清分离胶采血管;实验组某品牌劣质分离胶采血管)中分别加入3ml的蒸馏水后离心检测各管甘油三酯(TG)的含量。结果对照组管中几乎检测不到甘油三酯,其结果为0.00~0.01mmol/L;实验组中各管均可检测到不同浓度的甘油三酯(TG),其含量为0.55~1.41mmol/L。结论利用甘油三酯检测做比对试验可以快速准确的鉴别出血清分离胶采血管的优劣。

  • 标签: 血清分离胶 采血管 甘油三酯 鉴别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胰腺干细胞体外分离、纯化的实验条件及其定向分化潜能。方法应用胰腺原位灌注V型胶原酶消化大鼠胰腺组织,100目滤网滤过,Ficoll400浓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胰腺干细胞,采用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FGF)的培养基行体外培养。运用荧光免疫染色法检测细胞表面CK-19、Fdx-1、Nestin、Insulin和Glucagon蛋白,计算阳性细胞率。双硫腙(DTZ)染色鉴定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光电酶标记法ELISA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本实验获取的胰腺干细胞,体外培养可稳定传代培养8代以上。细胞表面CK-19、Pdx-1和Nestin蛋白均呈阳性,阳性细胞率分别为(88.6±6.2)%、(84.6±8.6)%和(81.3±7.5)%。诱导分化后细胞经DTZ染色呈棕红色。在高糖刺激下,培养上清液中胰岛素含量增高。结论本法可获取高纯度、多数量的胰腺干细胞,在人工诱导下可定向分化为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胰岛样细胞团,为临床胰岛移植获得足量细胞来源提供实验基础。

  • 标签: 胰腺 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分化 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腹直肌分离运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直肌分离患者170例进行研究,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并接受腹部肌群的自主训练,持续两周,每日一次。观察组基于此接受电刺激治疗,持续两周,每日一次。结果:治疗前,两组腹直肌分离,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不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电刺激来治疗腹直肌分离,可显著减少分离距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疗效
  • 简介:摘要:在制药工程发展过程中重视制药分离技术,需要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深入探索,对分离物质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以及物质组成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明确集中分离的过程。在制药分离过程中需要对相应的分离技术进行充分应用,确保药品的品质。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制药工程分离技术出发,分析不同技术类型,并且要深入探索制药工程分离技术的核心应用点,提高制药工程的建设效果。

  • 标签: 制药工程 分离技术 应用核心
  • 简介:摘要:目的:在实际针对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探讨伤口护理的相关问题。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我院接诊的60例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伤口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精细化方式进行伤口护理。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来说,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的概率整体更高,感染的概率整体更低。结论:在实际针对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患者进行伤口护理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精细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伤口愈合的概率,降低患者伤口感染的概率,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造口皮肤黏膜分离 伤口护理 实践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当归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应用于中药的复方和验方中已数千年。当归多糖作为水溶性生物大分子,是中药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随着近些年对于多糖研究的深入,科研工作者使用水和碱液提取当归多糖,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和凝胶树脂对其纯化,并开展相应的生物活性研究。本文对当归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为当归多糖的开发利用及生物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当归多糖 提取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模式在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50例母婴分离产妇纳入研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模式,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产妇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母婴分离产妇群体中,开展综合护理措施可以进一步减少负面情绪的发生,并提高母乳喂养率,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值得研究和借鉴。

  • 标签: 综合护理 母婴分离 负面情绪
  • 简介:【摘 要】目的:在母婴分离期间为缩短泌乳始动时间,增加泌乳量,针对电动吸奶器对母婴分离早期产妇泌乳的影响做深入分析,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4月期间本院接收的母婴分离产妇,共计100例,按接收顺序平均分为两小组。比较两组泌乳始动时间及泌乳量。结果:泌乳始动时间观察组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泌乳量更多,差异明显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采用电动吸奶器在母婴分离早期产妇泌乳中,可缩短泌乳始动时间,增加泌乳量,具有可行性,对此建议大力推广。

  • 标签: 电动吸奶器 传统挤奶 母婴分离 泌乳量 舒适度
  • 简介:摘要: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人们的健康状况正面临严重的威胁。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制药行业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与发展,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制药行业还存在一些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在药物制造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各种新型医药技术的研发为医药行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众多的制药技术中,生物工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在众多技术中,制药分离技术被视为最为关键的一环。由于药品成分复杂、含量高,所以必须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其有效成分,以保证药品质量和疗效。目前市面上有大量的药物是通过口服方式服用的,并且这些药物中还含有一些不可溶解的成分。

  • 标签: 制药工程 制药分离技术 发展要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手法复位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临床效果。通过对60例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患者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并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以期为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手法复位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性高,患者满意度好。

  • 标签: 手法复位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疗效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因妊娠生理结构改变、妊娠期激素波动、妊娠期和产后过度肥胖以及分娩时的年龄大、巨大胎儿、多胎妊娠、分娩次数多等因素所致的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率较高,给产妇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有关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评估与治疗研究越来越多,诞生诸多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本文围绕“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评估方法和治疗措施”这一中心,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产后 腹直肌分离 评估 治疗
  • 简介:摘要:在制药行业,环境分离菌常用于挑战微生物测试方法以及培养基的放行。关于使用这些菌株的实际价值存在不同的看法。支持者认为,此做法扩展了测试面板,并假设某些“野生型”特性在实验中能够保留。然而,反对者则指出,环境分离菌难以标准化,且其“野生型”特性可能会在首次接种到实验室培养基时丧失,甚至从一开始就无法保留。本文将综合探讨这些争议点。

  • 标签: 环境分离菌 微生物测试面板 制药微生物检验 培养基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在制药行业,环境分离菌常用于挑战微生物测试方法以及培养基的放行。关于使用这些菌株的实际价值存在不同的看法。支持者认为,此做法扩展了测试面板,并假设某些“野生型”特性在实验中能够保留。然而,反对者则指出,环境分离菌难以标准化,且其“野生型”特性可能会在首次接种到实验室培养基时丧失,甚至从一开始就无法保留。本文将综合探讨这些争议点。

  • 标签: 环境分离菌 微生物测试面板 制药微生物检验 培养基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