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病房的静脉治疗过程中,对早产低体重的患儿采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方法及维护进行了研究,并对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本次护理研究活动选择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就诊治疗的新生儿共计52例,对这52例患儿均进行了PICC置管术治疗,并在PICC置管过程中进行了相关护理干预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52例患儿中,PICC置管术一次成功49例,调整后成功2例,失败1例,一次成功率94.23%,总成功率98.07%。置管时间平均为15±6.27日,在成功的51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等其他问题12例,并发症率23.5%。管路堵塞2例,机械性静脉炎4例,水肿3例,渗血渗液1例,管路异位2例。结论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开展PICC置管可大大减轻患儿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输液渗漏坏死发生率,避免医疗纠纷,减轻护士工作量及提高用药安全。合理的维护可减少置管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置留的时间,建议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其中部分患者施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50例)视为观察组;部分患者施行一般护理视为对照组( 50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的疼痛、便秘、恶心呕吐、心理问题产生几率。对比护理中护理人员的专业评分等,并结合我院自制的满意问卷询问患者的感受,总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分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总 12%不良症状几率,对照组为 16%。观察组护理中护理的各项指标评估分值均较高,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 96%,对照组为 94%。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肿瘤护理中,利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更能降低患者的不良症状几率,同时护理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较为突显,患者对护理认可度高。
简介:目的:研究严重创伤病人外周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凋亡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6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20分的创伤病人分为A组(ISS〈30分,n=16)和B组(ISS≥30分,n=10),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动态观察、比较病人入院时、入院后24h、48h、72h、1周PMNs捌亡率的变化及1周内病夕匕率,并与C组(健康者,n=10)比较.结果:创伤病人人院时、24h及48h外周PMNs凋亡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B组各时点PMNs凋亡率均明显低下A组(P〈0.05),B组1周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病人外周PMNs凋亡显著抑制,PMNs凋亡率可作为预测严重创伤病人病情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简介:(中南大学湘雅附二医院新生儿科湖南长沙410000)摘要目的探讨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外周静脉输血,肱动脉或桡动脉抽血在生命体征监护下进行同步换血。结果20例新生儿换血病例中,换血量为100~150ml/kg,换血后总胆红素下降率达58.7%,换血后血红蛋白、血糖及电解质无明显改变。结论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对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方便有效且又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腹膜后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pNT)的CT及临床特点,加强对pNT的认识。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36例腹膜后pNT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母细胞瘤(NB)25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8例、节细胞神经瘤(GN)3例。3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pNT不同亚型的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本组32例单发,4例多发,29例位于肾上腺,7例位于脊柱旁,肿瘤长径21.6~98.5 mm。NB与GNB形态多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可伴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GN形态规则,密度较均匀。3种亚型钙化均多见。增强扫描NB与GNB强化特点相近,GN强化较前两者均匀。肿瘤分期L1期4例,L2期22例,M期10例;36例患儿临床实施手术、化疗或两者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术后NB短期预后要差于GNB及GN。结论儿童腹膜后pNT好发于肾上腺,多为伴钙化的单发病灶,肿瘤大小对良恶性判断可能无提示意义。NB与GNB为恶性肿瘤,两者影像学表现有较多重叠之处,NB发病年龄低,恶性程度高于GNB,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GN为良性肿瘤,术后不易复发,预后良好。在治疗前可采用国际NB危险因素组织分期系统尝试对肿瘤进行分期,有利于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简介:外周静脉穿刺是护士进行侵入性操作最多的临床技术,穿刺部位的选择及对既往静脉穿刺和相应静脉损伤的评估十分重要。特别是老年患者皮下组织松弛、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常因静脉穿刺引发相关并发症和心理恐惧,造成再次穿刺困难。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起到了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穿刺、保护血管的作用。它是患者随时补液、给药的开放式的静脉通路,也是特殊功能性实验检查和临时应急采血样的问接途径。国外在这方面有相关的报道,2005年8月USA.EmergNurs杂志报道了DuganL等做的一项研究,即从新置入的外周静脉导管途径取血,用不同型号导管、不同时间、不同部位抽取血样,对影响溶血率的因素进行了阐述。国内袁小平等对此也有一些研究和可行的方法,但是,就静脉留置针间接采集的血标本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问题,尚未见更多报道。我们发现应用静脉留置针问接采集的血标本,结果有时会有明显出入,尤其是加有抗凝剂的特殊血浆标本。我们对准备行抗凝治疗的老年患者,为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得到确切的血标本结果,选择静脉条件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风险管理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给予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60例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照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将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后,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有明显减少,相较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的差异性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