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6例有临床症状并行泌尿系统320排螺旋CT扫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扫描项目包括延迟期扫描、常规容积薄层平扫、静脉期、动脉期。所有数据均采用后台处理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76例患者中有泌尿结石患者63例(8289%),其中肾结石37例(4868%),输尿管结石26例(3421%);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建出显影的膀胱、输尿管及肾的三维图像,并且能通过放大、切割、旋转等方式将泌尿系统及局部细微形状、结构等清洗显示出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随访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骨折移位大于5 mm、骨折块面积小于3 × 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的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且接受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23例。收集患者末次随访的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等数据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VAS评分、ASE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内实现骨性愈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由术前(92.4±15.3)°提高至术后(148.7±15.3)°(t=9.956,P<0.01),外展活动度由术前(85.0±12.6)°提高至术后(147.3±14.4)°(t=15.502,P<0.01);外旋活动度由术前(21.5±10.2)°提高至术后(30.7±11.8)°(t=12.058,P<0.01); VAS评分比术前降低(Z=4.107,P<0.01); ASES评分由术前(29.7±6.1)分提高至术后(91.8±4.1)分(t=41.879,P<0.01)。结论关节镜下双排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应用于骨折病变的诊断中,研究其在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顺利治疗的12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DR平片基础上进行64排螺旋CT诊断,再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进行后处理,对比DR、MPR对不同骨关节骨折的正确率、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结果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应用于骨折病变的诊断中MPR检测的正确率明显高于DR(p<0.05),MPR检测的误诊率、漏诊率明显低于DR,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MPR检测明显优于DR,其能够为骨折患者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诊断依据以及准确有力的参考数据,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社区医院多排螺旋CT的MPR、VR、SSD等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骨关节创伤患者行多排螺旋CT检查,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重建(VR)等重建处理,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可以将X线平片无法诊断的隐匿性骨折显示出来,重建技术能够帮助医师对患者骨折的形态变化进行全面的观察。结论多排螺旋CT的重建图像与原始薄层图像的结合应用,能够直观、准确地显示骨关节创伤的情况,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影像信息,明显减少漏误诊情况发生,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术后评估,值得在社区医院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12月怀疑为肺栓塞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和16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技术诊断肺栓塞,并比较两组患者的CTPA的敏感性、阳性符合率以及不确定诊断比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肺栓塞的阳性比例分别为96.0%,88.0%;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肺栓塞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2.0%,84.0%;观察组和对照组肺栓塞的不确定比例分别为4.0%,8.0%。以上比较P<0.05,故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进行诊断有特异性,肺栓塞检出的准确度高,可作为临床排查肺栓塞的首要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适宜技术干预在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检查中的作用,并加以实施.方法对在我科行64排冠脉造影患者,因心率快、呼吸不稳而导致不能顺利接受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检查前给予倍他乐克12.5~25mg口服,干预组给予中医技术干预及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在造影前3分钟均给予硝酸甘油0.25mg舌下含化,最后对两组患者心率、呼吸和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出现4例图像差而影响管腔评价,干预组均顺利接受检查,并得到高质量图像.结论采取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干预,可使患者心律、呼吸平稳,提高检查成功率.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冠脉造影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54-01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腹症患者36例,均行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影像诊断,经实诊后判定准确率。结果实诊结果与多排螺旋CT重建影像的检测结果一致34例,准确率为94.44%。结论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MPR,SSD)在上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64排螺旋CT对24例上颈椎损伤的患者,进行后处理MPR及SSD重建,从各个方向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并评价三维重建技术的优势。结果检查正常4例,寰椎侧块骨折6例,枢椎椎体骨折6例(其中4例伴寰齿关节脱位),齿状突骨折6例,寰椎旋转脱位2例。结论上颈椎损伤的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其能直观、清楚的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在骨折的畸形表现的空间关系上具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中回顾性地分析本院2020年7月到2021年1月40例通过支气管镜明确诊断的小儿气管与支气管异物病例。后续将其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取X光线检查,而观察组中所有患儿均接受了64排螺旋CT检查,在检查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先进的图像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以及仿真内窥镜重建(VE),旨在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异物进行详尽的展示和定位。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经过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下,发现气管异物11例,右支气管异物18例,左支气管异物9例。其中,2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阻塞性改变。通过运用各种先进的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异物在气管和支气管中的精确位置、具体形态及大小,并准确评估气管和支气管的狭窄程度,效果优于本文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此类型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全面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在口腔修复中应用预成纤维桩与可塑纤维桩的价值。 方法 : 纳入时间为 201 6 年 6 月到 2019 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预成纤维桩与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口腔修复患者40例。分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可塑纤维桩治疗,观察组使用预成纤维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每颗纤维桩所需平均时间为(111.3±10.5)min,观察组每颗纤维桩所需平均时间为(61.3±1.6)min,两组患者纤维桩所需时间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修复操作时间、成功率、治疗满意度,均显示观察组具有明显的优越性(P<0.05)。结论口腔修复治疗中,可塑纤维桩与预成纤维桩均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相对而言预成纤维桩临床操作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提高修复效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成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修复患者一共(66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2月10日,将口腔修复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33例患者-实施预成纤维桩进行修复,对照组33例患者-实施可塑纤维桩进行修复,将两组口腔修复患者的修复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口腔修复患者的修复成功率87.88%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口腔修复患者的修复满意度84.85%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将预成纤维桩或可塑纤维桩在口腔修复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后,预成纤维桩修复方式取得显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玻璃纤维桩与铸造金属桩在残冠残根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以我校附属医院口腔科自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一年间所接收的残根残冠修复患者87例共10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不同修复材料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共51例59颗患牙,采用玻璃纤维桩修复;对照组共36例患者41颗患牙,采用铸造金属桩修复,对两组患者修复后成功率及失败原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牙成功率(94.92%)远高于对照组(82.93%),且观察组失败原因均为桩松动或脱落,对照组失败原因为桩松动或脱落、牙龈红肿、着色以及牙根劈裂。结论对残根残冠患者采取玻璃纤维桩修复能够有效提高其成功率,降低牙龈红肿、着色以及牙根劈裂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