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丹元散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确诊。治疗组服用丹元散,对照组服用金刚藤片。观察两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丹元散明显改善患者下腹痛、腰骶疼痛及经期腹痛症状,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综合疗效为91.4%,对照组为75.9%,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75.9%,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在改善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元散釆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法,明显改善患者下腹痛及腰骶疼痛、经期腹痛等症状,血液流变学的有关指标下降。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持久、稳定,并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纠正心衰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5%,2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洛地平联合五苓散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0例D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均给予非洛地平口服5mg/d,治疗组加用五苓散加减煎服,1剂/d。连续治疗12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024,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GFR、UAER水平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洛地平联合五苓散加减治疗DN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药同仁堂如意金黄散外用在治疗隐翅虫皮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隐翅虫皮炎患者,改用国药同仁堂如意金黄散外用,观察皮炎缓解情况。结果29例皮炎患者使用国药同仁堂如意金黄散外用后,皮炎反应缓解24例(82.7%),皮炎反应程度越轻,缓解率越高;皮炎反应越严重,换药次数越多。结论早期应用国药同仁堂如意金黄散外用能有效缓解皮炎程度隐翅虫皮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气生脉散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益气生脉散(由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葛根、川芎、细辛颗粒组成,疗程两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组LVESV、LVEDV、有所降低,LVEF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生脉散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随访用七厘散内服配合石膏外固定治疗MasonI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2011年4月至20l3年1月,采用七厘散内服配合长臂石膏外固定治疗35例MasonI型桡骨小头骨折,男15例,女20例;年龄36~64岁,平均45.5岁;左侧12例,右侧23例。受伤到入院时间1-20h。患者入院时肘部肿胀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肘关节未闻及骨擦音,x线片示桡骨小头骨折。对患者拆除石膏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观察采用Mayo肘部评分系统。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6个月随访,平均4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分,优25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为97.2%。用七厘散内服配合石膏外固定治疗MasonI型桡骨小头骨折消肿止痛效果良好、固定可靠、方法简单,骨折愈合及功能锻炼满意。是种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理想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随机分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单用消旋卡多曲颗粒1.5mg/kg.次,每天3次空腹服用。观察组予布拉氏酵母菌散3岁以上每次1袋,每天2次;3岁以下,每次1袋,每天1次口服,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用法同上),5天为一疗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74.5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能较快减少腹泻,明显缩短急性腹泻病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翻身间隔时间与压疮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4例我科应用亚低温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自亚低温治疗开始既采用传统翻身方式(每2小时翻身一次);实验组亚低温治疗3h后开始翻身(即平卧3h),翻身后每次均保持侧卧位1h,平卧位时间逐次增加0.5h,直至每6小时翻身一次。结果实验组共出现1例轻微皮肤冻伤(发生在在间隔6.5h翻身时)、2例I期压疮患者(均发生在间隔7小时翻身时),对照组出现1例压疮,两组患者皮肤冻伤、压疮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每间隔6h翻身一次,采用单样本统计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病人过程中若将患者翻身间隔时间延长至6小时,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也能有效防止低温冻伤、压疮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调研住院病人压疮的发生率,分析引起压疮的主要原因及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自制‘压疮发生情况调查表’,选择2012年2、3、4连续三个月的同一天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院住院病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在未经特殊干预措施下2012年2~4月连续三个月压疮的发生率从33%下降到115%,连续三月的院内压疮发生率平均为220%。男女发生率比为45∶16,并且压疮发生的影响因素为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肥胖或水肿、意识不清、糖尿病、中风、瘫痪、大手术后、骨折等需制动、持续高热。结论护理工作的重点应该在于及时识别高危因素,准确预测危险性,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