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东汉赵炳,东阳人。在章安一带修道行医,在民间影响极大。死后在各地海洋河泊等处显圣。南宋时,高宗赵构南渡,累封至白鹤崇和大帝。在江南一带,凡是带有白鹤、灵康、赵侯的祠庙,都供奉赵炳,至今民间信仰极盛。史籍赵炳身世及其灵异的记载,说明他是天妃以前的海洋保护神。也是台州海洋文化的重点人物。
简介:佛教自两汉之际传人中土,其地狱观念伴随佛经传译和教义的流行而逐渐播布华夏。魏晋以降,外来的地狱信仰与本土固有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本文从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融入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合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小说中世俗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佛教地狱观念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唐代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阎罗地狱信仰,阎罗王也由印度的地狱神演变为中国的“世俗化”的地狱主宰。
简介:谭峭(紫霄真人)能够受到民众崇拜的原因:(1)他关心民众疾苦,获得人民群众拥戴;(2)封建统治阶级敕赐及道教派系的尊崇,为他身后成神提供了条件。谭公信仰随着华侨出国传播到马来西亚,在华侨反抗殖民统治与发展华文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目前还在华侨华人中持续。
简介:在民间神信仰与道教的关系上,国内外学界或简单地把前者视为后者民间化的产物,或是生硬地在二者间划上人为的鸿沟.在对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与道教的关系作历时性的考察时,我们发现,上述的两种看法均失之偏颇.历史以来,位处边陲的保生大帝信仰在发展传播中积极吸收借鉴了中原正统道教的信仰要素;正统道教在边陲传播时,也主动与地方上的保生大帝信仰相结合而逐渐地方化,从而与地方神信仰的发展发生良性互动.可以说,民间神信仰与正统道教是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的.
简介:《微神》是老舍以其醉人浪漫手法创作于二十年代的一个爱情短篇小说。从文中始末以“她”这一代替女主人公姓名的神秘称谓,足见其梦幻色彩。女主人公“她”由一娇弱、柔美似柳、羞涩如晨露中兰的少女,后被迫走上娼妓之末路并以自杀殉爱而命终;沈从文的短篇《丈夫》中的女主人公“老七”,同样是作者笔下同一时代的妓女形象。同样地因社会环境、生活困窘而逼迫走上娼妓道路,但她们命运的结局却截然相反:一个因堕落也因爱情的沉迷不悟又不得不舍而自绝,一个却能在醒悟后告别沦落生涯,回到了贫穷的乡下丈夫身旁。
简介: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中的神灵大多源自大陆,如公王、伯公、妈祖、关帝等。以两岸客家虔信的定光古佛和惭愧祖师的渊源及其传播台湾为例说明两岸客家,神缘一脉。
简介:宗教体验对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转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它与生存辩证法的最终性质密切相关。毋庸置疑,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理论旨趣,就是为个人与上帝的沟通创造先决条件。因此,针对二者间关系的性质该如何定位等问题,理应在人神互动的层面予以解答。作为生存哲学的最高形态,克尔凯郭尔的宗教指向直接体现为人神之间的辩证运动。
简介:“不动的推动者”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亚氏本人也在几部论著中分别对其进行了大量论述。然而,由于“神”概念的干扰,它常常被这种干扰简单地与“神”划上等号。因此,本文试图从概念本身出发,并结合善和理性两方面来对“神”概念的干扰进行清理,以使“不动推动者”这一概念在亚氏思想体系中重新得以明证。
简介:人们常说:“理解万岁!”把“理解”二字提升到了如此至高无上的境地,实在是对人生体验的一种深刻总结。当一个人在生活与人际交往中遇到难题时,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是他人的理解。但人与人之间相处与交流,最难做到的也就是这“理解”二字。对于那些处在心灵困境中苦苦挣扎甚至感到绝望和无助的个案当事人来说,则更是如此了。所以,个别辅导整个进程的基石就是理解,而到达“理解”境地的通途则是“神入”。
天妃以前的海洋保护神——白鹤崇和大帝赵炳
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
紫霄真人成神与谭公信仰在马来西亚的传播
民间神信仰与道教的互动——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例
命定的爱与诀择——《微神》、《丈夫》女主人公形象对比
再论两岸客家 神缘一脉——以定光古佛和惭愧祖师为例
信仰的悖论与理性的限度——克尔凯郭尔人神辩证法刍议
“神”的哲学跃迁:善与理性——关于亚里士多德“不动的推动者”的思索
一以贯之的心灵沟通——个别辅导中的“神入”(同感、共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