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对儿童非复杂性阑尾炎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临床诊断为阑尾炎并行超声引导下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的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152例患儿的电子病例数据,男77例,女75例;年龄(6.84±3.09)岁。152例患儿均选择超声引导下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插管成功率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03%(149/152例)和97.99%(146/149例)。内镜治疗中位时间为42.50(31.00,56.00) min,内镜治疗后住院时间为(2.81±1.41) d,总住院时间为(4.19±1.71) d。共随访139例,随访中位时间为5(1,26)个月。随访中阑尾炎复发率为7.19%(10/139例),复发中位时间为2(1,3)个月。结论超声引导下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在儿童非复杂性阑尾炎患儿中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保留了阑尾生理功能,避免了放射性损伤,可作为儿童非复杂性阑尾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IVLBCL 14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Sanger测序法检测MYD88 L265P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62岁(年龄范围48~73岁);PET-CT示累及:肾上腺7例,骨6例,中枢神经4例,皮肤、女性生殖系统及病灶局域淋巴结各3例,前列腺、肝及脾各2例,蝶窦、阴茎、膀胱及右肺各1例;临床症状以发热最多见(7例),神经症状及下腹痛各2例,皮疹伴水肿、双下肢无力伴麻木及停经后阴道出血伴排便困难各1例;患者多处于Lugano Ⅳ期(11例);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PS)4例;累及骨髓6例。镜下:瘤细胞主要聚集于小~中等大血管或血窦内;肿瘤细胞体积偏大,核圆形或卵圆形、略不规则,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1~3个,1例可见胚胎样核;2例局部见血管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成分。免疫表型:14例肿瘤细胞CD20、CD79α均弥漫强阳性,12例均为非生发中心细胞表型(non-GCB),6/11为双表达淋巴瘤,7/12 CD5阳性;12/12 EBER均阴性;1/10 MYD88 L265P突变。随访时间0.5~24.0个月,11例存活,3例死亡。结论IVLBCL罕见,国内患者临床表现以亚洲型多见,肿瘤细胞少,结合临床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可减少漏诊及误诊;IVLBCL可伴有MYD88 L265P突变,其突变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临床医学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历程中,运用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别,为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给予参照。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3月24日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主要护理要点:针对发热和并发症的护理(低体温、休克);积极做好系统性损害的监测与并发症的防护,包括防止溶血加重及输血后并发症的预防;预防出血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观察与防护;肾功能的监测、评估与并发症的预防;呼吸衰竭的护理与并发症的预防及用药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呼吸衰竭纠正,无溶血加重、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肾功能衰竭,多次复查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蛋白正常,病情平稳出院。结论针对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体情况进行系统性损害的监测与并发症的防护,准确的评估和观察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是降低系统性损害、并发症发生和护理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3月24日湖北省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主要护理要点:针对发热和并发症的护理(低体温、休克);积极做好系统性损害的监测与并发症的防护,包括防止溶血加重及输血后并发症的预防;预防出血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观察与防护;肾功能的监测、评估与并发症的预防;呼吸衰竭的护理与并发症的预防及用药护理。结果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呼吸衰竭纠正,无溶血加重、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肾功能衰竭,多次复查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血清铁蛋白正常,病情平稳出院。结论针对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体情况进行系统性损害的监测与并发症的防护,准确的评估和观察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是降低系统性损害、并发症发生和护理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儿童原发性喉部巨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例(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患儿女,10岁,因“睡眠打鼾伴呼吸不畅3个月”于2018年10月31日至南京市儿童医院就诊。术前行喉镜及CT检查示喉部左侧类圆形孤立肿物,入院诊断为喉部肿物。入院后,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镜喉肿物切除术,肿物为2 cm×2 cm×1 cm大小质中肿块,术后病理诊断为IMT。术后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复发,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实质来源的侵袭性纤维瘤病多模态超声成像特征,探讨多模态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纳入的12例乳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二维、彩色多普勒和弹性成像声像图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二维超声显示12例乳腺侵袭性纤维瘤病均呈平行位生长,大小不等,边界欠清晰,未见完整包膜,7例(7/12)边缘形态呈蟹足样改变;肿瘤呈实性不均质低回声,3例(3/12)内见点状强回声,3例(3/12)肿瘤后方回声衰减;肿物内血流以1~2级为主(9/12)。对12例肿瘤行声触诊组织定量检查,剪切波速度值为(3.08±0.75)m/s。多模态超声对乳腺侵袭性纤维瘤病的诊断符合率(10/12)明显高于常规超声(3/12,χ2=8.224,P=0.004)。肿物大体表现:切面呈灰白或灰黄色,界限不清,无包膜;镜下表现:束状排列的纤维母细胞及肌成纤维母细胞增生,伴有不同程度的玻璃样变性,无细胞异型,无核分裂和坏死。结论常规超声难以鉴别乳腺侵袭性纤维瘤病与恶性肿瘤,其超声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多模态超声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