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安德雷·马默(AndreiMarmor)的新著《法哲学》是近年来英美法理学界的一部杰作。整本书围绕当代英美法理学两大核心议题——法律性质问题和方法论问题展开论述,作者马默在两大议题上均持严格的分离观:法律性质问题上采取还原论立场,方法论问题上固守描述性法哲学,两者融贯相连。经过重述和检讨,本文认为马默在上述两个议题上较前人的观点确有进步和创造性,值得认真审视。但本文也批判性地指出:首先,在检视承认规则的争议和法律规范性与权威的关系时,我们发现法律效力并不能完全还原为社会事实。其次,法律性质问题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并不如马默想象得那样紧密。最后,描述性法哲学也并不能完全承载法哲学的目的和使命。
简介:在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下,韩少功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发生了语言学转向。这突出地体现在长篇小说《马桥辞典》和《暗示》的写作中。《马桥辞典》借方言这个文化象征物对现实、历史、人生等被语言结构所组织起来的诸多于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进行反思,它构筑了一个有关语言的神话。从《马桥词典》到《暗示》,韩少功对语言意义的认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相信语言的可靠性。在《暗示》中,韩少功开始对这样的观念进行修正,他从知识危机的维度人手,去解构语言神话。他开始反思语言的遮蔽作用,去探索那些并不能被语言所涵盖的世界。人类先哲为认识世界而依赖于语言的工具理性,那么韩少功们则为了解除知识危机对理性主义乃至整个文明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与批判,这是韩少功小说语言学转向的深层次动因。
简介:本文以马来西亚和中国建交过程(1949--1974)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元启发理论分析马来西亚对华关系的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马来西亚独立前(1945—1957)笼罩在英中关系之下的马中关系,并把它作为分析马来西亚独立初期马中冲突关系的生态历史背景;接着分析马来西亚独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末马中对抗与冲突关系的深刻背景,揭示国际格局与国家安全利益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影响;然后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马中和解与建交的背景,诠释国际格局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发展、关键领导人的个人素养等因素导致一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最后对马中关系的曲折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
简介:2018年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第14届大选中,反对派政党联盟“希望联盟”击败了执政政党联盟“国民阵线”,实现了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首次政党轮替。希盟政府执政后的中国政策将如何调整和变化,马来西亚面临怎样的经济挑战,而大选后中国在马投资将会面对怎样风险,值得关注。中资在内政问题上的映射,成为马来西亚选民的最大关切和本次大选的主要课题之一。希盟执政后,权力版图的变动会引发新一轮的政商利益重构,短时期内会对中国在马投资安全造成一些不确定性。但中马经贸合作的基本面从长期来看总体向好。随着希盟政府各项改革日程的逐步开展,国阵政府主导下陈旧僵化的利益分配格局将日渐瓦解,这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马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也为中马未来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简介:1998年与1999年冬春之交,鲁山县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序幕拉开。"人口多、面积大、有山区、有平原"的马楼乡被鲁山县人大常委会确定为乡镇人大换届工作的试点。在这个"试点"之乡,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歌。"宣传到家了""宣传到家了",是马楼乡元盘村混椿木沟80多岁的刘老汉对该乡乡镇人大换届选举试点工作的称赞。尽管年迈的刘老汉眼有点花,耳有点聋,但对乡镇人大换届工作的内容、要求、选举程序及投票事项等,都可以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问他为何那样熟悉,他皱纹满布的额头顿时舒展开来,动情地说:"乡里宣传得好啊,他们把法律宣传到了俺家里。"为了搞好乡镇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马楼乡自始至终将宣传工作放到首位。乡里专门抽出宣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