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脑灌注减低与双侧烟雾血管病变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至1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27例双侧烟雾血管病变患者资料,均为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或脑出血,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35~66(55±9)岁。采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定性分析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动脉通过伪影(ATA)的差异,定量计算双侧大脑半球在标记后延迟时间(PLD)为1.5 及2.5 s的脑血流量(CBF)图原始灰度均值、其分布曲线的峰度及偏度。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SL与病灶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双侧大脑半球ATA在不同PLD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LD为1.5 s的CBF图像上,病灶侧大脑半球原始灰度均值(17.50±5.88)低于非病灶侧(20.80±5.51)(P<0.001)。峰度及偏度在双侧大脑半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LD为2.5 s的CBF图像上,病灶侧大脑半球原始灰度均值及灰度分布的偏度与非病灶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病灶侧灰度值的减低与病灶的发生独立相关(ORPLD1.5=0.192,95%CI:0.047~0.783;ORPLD2.5=0.175,95%CI:0.050~0.615)。结论ASL检测到的灌注减低与烟雾血管病变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具有独立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孕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孕妇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方法以2013年10月至2020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4例孕前冠心病孕妇为对象,收集其患病情况、妊娠期临床表现、治疗情况和妊娠结局等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前确诊冠心病年龄为(31±7)岁,孕前治疗以血管重建手术为主(10例),其余4例为药物治疗。妊娠年龄为(36±5)岁,12例孕妇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孕早期心功能Ⅲ和Ⅳ级各1例;超声心动图室壁运动异常和室壁瘤形成3例,其中1例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中度受损;心电图ST段异常4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肌钙蛋白水平升高1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为(2.3±1.0)mmol/L。共有9例孕妇妊娠至孕晚期,其中1例轻微活动后胸闷;体重增长过多和不足分别为4例和2例;心功能Ⅲ级1例;左心功能轻度受损1例;5例患者LDL-C水平为(2.6±0.6)mmol/L。妊娠期主要治疗措施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每日服用阿司匹林75~ 100 mg)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5例孕妇于孕早期终止妊娠,9例足月妊娠行剖宫术,术中出血量180~800 ml;妊娠期间发生不良心脏病事件2例,妊娠期糖尿病3例,其中2例伴有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9名活产新生儿体重为(3 102±647)g,其中小于胎龄儿2名,低出生体重儿1名。结论孕前冠心病女性妊娠期存在心脏病事件风险,加强孕期高危因素管理有利于获得良好妊娠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彩色超声显像技术(CDFI)技术联合应用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与CDFI联合检测证实的SSS患者的TCD与CDF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CD检测显示30例患者患侧椎动脉均为正向血流,其中完全盗血10例,部分性盗血20例,CDFI检测显示30例患者中25例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探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动脉内膜增厚,30例血管内径明显变窄,甚至完全闭塞。结论TCD与CDFI联合应用对SSS能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血栓抽吸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在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5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8例。对参照组行PCI术和支架置入治疗,对实验组行PCI术和血栓抽吸术治疗。分析56例患者的血管TIMI血流分级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梗死复发率、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管TIMI血流分级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均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的心肌梗死复发率相比于参照组较低,但经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血栓抽吸术治疗,使其冠脉内血栓负荷减少,使无复流现象发生率降低,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法探讨肺动脉压力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表型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北京朝阳医院及宣武医院住院的慢阻肺患者319例,年龄>40岁且处于慢阻肺稳定期,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1年随访,终点事件为急性加重或全因死亡。将年龄、体质指数、吸烟指数、急性加重史、改良的英国医学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及右室内径作为聚类指标将患者分类,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将8项聚类指标转换为4项相互独立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70.1%。以提取的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共将患者分为4类,每类包含慢阻肺全球倡议(GOLD)不同分级且在年龄、症状、肺功能损害程度及肺动脉压力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各类特征进行总结,第1类:年轻、肺功能损害较重、肺动脉压力较低、预后好,第2类:老年、肺功能损害较轻、肺动脉压力较高、预后较差,第3类:年轻、肺功能损害重、肺动脉压力正常、预后较好,第4类:老年、肺功能损害较重、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预后差。结论基于肺动脉压力的聚类分析可以用于评估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或死亡风险,提示肺动脉高压作为一种慢阻肺表型具有预后评估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p-PLA2)、淀粉样蛋白A(SAA)、免疫球蛋白E(IgE)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至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T2DM患者224例,其中男144例,女80例,年龄(61±11)岁。按照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T2DM合并AS组(T2DM-AS组,n=160)及T2DM组(n=64);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n=160)。检测所有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Lp-PLA2、IgE、SA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分析上述各指标以及性别、年龄与T2DM合并AS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AS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2DM-AS组、T2DM组的IgE、Lp-PLA2水平均升高,T2DM-AS组的SAA水平升高(均P<0.05);与T2DM组比较,T2DM-AS组Lp-PLA2、IgE、SAA水平均升高(均P<0.05)。T2DM合并AS与年龄、IgE、Lp-PLA2和SAA呈正相关(r=0.468、0.269、0.486、0.418,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33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65,95%CI:0.763~0.982,P<0.05)、IgE(OR=0.910,95%CI:0.840~0.987,P<0.05)和Lp-PLA2(OR=0.942,95%CI:0.910~0.986,P<0.05)与T2DM合并AS相关。Lp-PLA2、SAA和IgE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T2DM合并AS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895(P<0.05),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93.7%。结论T2DM合并AS患者Lp-PLA2、IgE、SAA水平均升高,Lp-PLA2、SAA和IgE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T2DM合并AS的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CT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颅内镜面动脉瘤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并分析镜面动脉瘤破裂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经颅内血管造影(DSA)或手术确诊的29例镜面动脉瘤患者共29对(58个)动脉瘤,其中男6例,女23例,年龄40~83(61±11)岁。58个镜面动脉瘤按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29个)和未破裂组(29个),根据镜面动脉瘤位置不同,将其分为后交通动脉瘤亚组(32个)与非后交通动脉瘤亚组(26个)。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对动脉瘤CTA影像进行计算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压力(P)、壁切应力(WSS)、壁切应力梯度(WSSG)及振荡剪切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使用变异系数(CV)作为描述上述血流动力学的参数,CV处理后的指标表示为PCV、WSSCV、WSSGCV、OSICV。比较破裂与未破裂镜面动脉瘤两组间的参数差异,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镜面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结果29对镜面动脉瘤中,分布在双侧后交通动脉16对(55%)、双侧大脑中动脉9对(31%)、双侧颈内动脉4对(14%)。与未破裂镜面动脉瘤组相比,破裂镜面动脉瘤组最大径、颈宽及尺寸比[M(Q1,Q3)]更大[4.98(3.18,6.79)mm比3.20(2.10,4.31)mm,4.19(3.46,5.95)mm比4.05(3.23,5.02)mm,1.69(0.81,2.28)比0.96(0.67,1.49)](均P<0.05)。在镜面动脉瘤亚组血流动力学分析中,破裂侧镜面动脉瘤WSSCV和WSSGCV均较对侧未破裂镜面动脉瘤大[1.00(0.87,1.21)比0.65(0.57,0.87),1.09(0.56,1.90)比0.57(0.50,1.13),1.52(1.34,1.80)比1.21(1.07,1.38),1.52±0.46比1.21±0.23](均P<0.05),而PCV均小于对侧未破裂镜面动脉瘤[0.004(0.002,0.008)比0.010(0.006,0.013),0.003(0.002,0.011)比0.009(0.002,0.06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WSSGCV为镜面动脉瘤破裂的独立相关因素[OR=279.20(95%CI:1.10~71 028.28)]。结论动脉瘤最大径、颈宽和尺寸比是区分镜面动脉瘤破裂状态的可靠形态学参数,动脉瘤囊内高WSSGCV与镜面动脉瘤破裂状态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室重塑对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HFrEF)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围手术期风险及近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11病房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院,左室射血分数(LVEF)<40%,合并心衰症状和体征的冠心病患者78例,其中男54例,女24例,年龄(59±8)岁。住院期间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LVEF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患者LVESVI(92±18)ml/m2。以全组患者LVESVI的平均值92 ml/m2为界值分为两组:轻度左室重塑组(46例)定义为LVESVI<92 ml/m2,重度左室重塑组(32例)定义为LVESVI≥92 ml/m2。术后随访(30±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死亡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生存率。结果围手术期死亡率5.1%(4/78)。重度左室重塑组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高于轻度左室重塑组(9.4%比2.2%,P=0.03),同时重度左室重塑组患者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比例较高(62.5%比36.9%,P<0.01),术后房颤发生率较高(25.0%比6.5%,P=0.02)。术后随访结果显示,轻度左室重塑组患者与重度左室重塑组患者相比,12、24及36个月无MACE事件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100%,87.9%比92.1%,80.3%比78.3%,P=0.68)。结论左室重塑增加HFrEF患者CABG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率,但对患者近期无MACE事件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杂交手术(Hybridprocedure)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治疗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行杂交手术的PA-IVS,应用术前TTE诊断、术中TEE监测及术后TTE随访,连续观察评价右室发育情况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73例患儿均成功行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超声诊断明确,术前TTE三尖瓣Z值=-(1.2±1.1),均>-3;右室均存在流入道、小梁部及流出道;肺动脉瓣均呈膜性闭锁,右室流出道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例;16例少量冠状窦隙开放,无明显右室依赖性冠状动脉循环。术中TEE即时肺动脉跨瓣压差(26.2±8.5)mmHg、均<36mmHg,瓣口直径(5.1±0.8)mm,肺动脉均为轻-中度以下返流。6例患儿住院期间死亡,余患儿TTE随访6月~2年2例因狭窄加重行二次球囊扩张,6例行右室流出道补片扩大及三尖瓣成形术;余患儿肺动脉跨瓣压差及瓣口直径略有波动,肺动脉瓣口狭窄均未见进行性加重,三尖瓣Z值及右室舒张末期直径均呈递增趋势。结论TTE可早期对PA-IVS做出准确诊断,通过三尖瓣Z值评价右室发育情况,判断冠状窦隙开放程度,指导临床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同时应用TEE的杂交术式近期疗效明显,可消除体外循环对于婴幼儿心脏的打击,促进其右心室的发育,为双心室或一又二分之一心室矫治创造机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冠心病(CAD)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入院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2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该相关性在不同患者亚组中是否一致。方法共纳入2013年全年于阜外医院行择期PCI治疗的4 293例稳定性CAD患者,按MPV值均分为两组:低MPV组(n=2 219,MPV≤10.5 fL)和高MPV组(n=2 074,MPV>10.5 fL)。使用Cox回归分析比较MPV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与低MPV组患者相比,高MPV组患者合并糖尿病[30.4%(674/2 219)比34.5%(715/2 074)]、吸烟[53.3%(1 183/2 219)比57.0%(1 182/2 074)]、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4.0%(88/2 219)比5.4%(112/2 074)]的比例更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64±7比63±7)、肾小球滤过率(eGFR)(92±14比91±15)更低(均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高MPV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更高,血小板计数更低(均P<0.05)。冠状动脉造影方面,两组术前SYNTAX积分、左主干/三支病变比例、置入支架类型、介入治疗成功率及支架总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方面,与低MPV组比较,高MPV组患者心源性死亡率更高[18(0.9%)比5(0.2%),P=0.004]。Kaplan-Meier分析表明,与低MPV组相比,高MPV组心源性死亡显著高于低MPV组(Log-rank P=0.004)。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表明,高MPV与稳定性CAD患者的2年心源性死亡独立相关(HR 4.127,95%CI 1.373~12.405,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同样显示,MPV在预测2年心源性死亡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624,95%CI 0.511~0.738,P=0.04)。亚组分析发现,在糖尿病患者(HR 2.090,95%CI 1.217~3.589,P=0.008)及男性患者中(HR 1.561,95%CI 1.007~2.421,P=0.047),随MPV升高,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升高。结论接受择期PCI治疗的稳定性CAD患者中,高MPV与2年心源性死亡增加独立相关;该相关性在糖尿病及男性患者中更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入路、钩突先行、动脉优先"手术路径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二科接受"后入路、钩突先行、动脉优先"手术方式,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200例患者临床资料。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的清扫、住院时间等,分析探讨"后入路、钩突先行、动脉优先"手术方式的优势。结果使用"后入路、钩突先行、动脉优先"200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SMA)的显露良好,总手术时间(260.2±50.1) min,标本切割时间(86.6±18.7) min,术中出血量50(50~100) ml,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19.2±7.4)个,术后住院时间(17.9±9.9) d。结论"后入路、钩突先行、动脉优先"入路方式不但可以保护变异肝动脉血管,而且可以早期探查SMA,明确肿瘤与SMA的位置关系,实现R0切除,并且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在临床中是安全可行的。
简介:摘要2021年5月美国胸外科协会发布了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该共识建议术前多学科参与,积极对缺血性心肌病进行评估,包括心肌活力、瓣膜功能等;术中采用多支动脉桥、含血心肌保护液行心脏停跳的CABG,同期积极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重视心律失常处理,积极使用包括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内的心脏机械辅助装置;术后采用多学科团队规范化重症监护病房的各项治疗,继续合理使用心脏辅助装置,重视心脏起搏治疗并在出院后90 d内密切随访等措施降低缺血性心肌病CABG 的手术死亡率,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肺动脉高压(PH)是多种疾病和病理机制所致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一组病理状态。近年研究发现,PH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相对高发,但机制不明,且关于其预后价值的研究报道十分有限。为评估基线超声心动图所定义的PH在新诊断MM中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价值,该研究纳入了北京朝阳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426例新诊断MM患者(排除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结果发现,54例(12.7%)患者合并PH。基线PH与高龄、贫血、肾功能不全、心脏舒张功能不全以及高BNP/NT-proBNP水平等临床特征相关。在PH患者中,房颤的发生率较高,但血栓事件发生率与非PH患者相仿。其余包括冠心病、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瓣膜病在内的心肺基础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发生率在两组患者中并未显示出差异。在相仿的治疗方案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率下,基线存在PH的患者更难以获得有效及深度缓解(P=0.002)。MM所伴随的PH常常可逆,随着MM疾病的缓解,81.5%(22/27)的PH患者肺动脉压力可恢复至正常水平,心脏舒张功能及相关指标也随之明显改善;当MM疾病复发后,68.8%(11/16)的患者肺动脉压力再次升高。以上结果提示,此类PH更倾向于MM所继发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独立疾病。此外,由于PH在有效的诱导治疗后通常可逆,且患者心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ASCT仍不失为一线治疗选择。最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H是MM患者生存预后的不利因素,与非PH患者相比,其无进展生存期(21比50个月)和总生存期(45比90个月)均缩短(均P<0.05)。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国产远段打孔覆膜支架(Talos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使用Talos支架治疗的25例TBAD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血管造影确定释放支架后保留的分支动脉数;术后第5天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12个月CT血管造影(CTA)气管分叉水平主动脉直径、真腔直径、假腔直径;在术后1、6、12、24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支架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再次手术情况及存活率。结果纳入患者男19例,女6例,年龄(52.6±11.1)岁。术中血管造影显示保留了4(1,7)条分支动脉,术后第5天VAS评分为1(0,1)分。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主动脉直径分别为(34.9±1.1)、(34.6±0.9)、(34.8±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6);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真腔直径分别为(13.3±1.6)、(21.8±1.0)、(22.3±1.1)mm,术前和术后6、12个月气管分叉水平假腔直径分别为(20.8±2.2)、(4.5±1.5)、(4.6±1.7)mm,术后6、12个月真腔直径和假腔直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30 d未发生支架相关不良事件;术后12个月未发生二次手术,未发生Ⅰ型和Ⅲ型内漏,无死亡病例与截瘫病例,支架结构、位置保持良好;术后24个月无死亡与截瘫病例,未发生支架相关不良事件。结论使用Talos支架治疗TBAD能够有效帮助主动脉重塑,同时能够保留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