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能握力球对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9年6—8月置入中等长度导管的59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0—12月置入中等长度导管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后功能锻炼采用传统握力球,观察组功能锻炼采用智能握力球。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总分[(39.66±2.62)分]高于对照组[(18.58±6.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70,P<0.01)。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2/58),低于对照组的15.3%(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智能握力球可提高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降低置管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卡前列甲酯栓与Bakri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5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和管理产后出血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采用奇偶数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Bakri子宫填塞球囊导管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卡前列甲酯栓治疗,观察各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及止血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压、血红蛋白及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较对照组明显稳定,数据对比有差异性(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预后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统计分析有差异(P<0.05)。结论 针对产后出血患者,运用卡前列甲酯栓与Bakri子宫填塞球囊导管联合治疗,提高止血率,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改善预后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 PICC维护网在肿瘤 PICC置管患者出院后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在我院接受肿瘤 PICC 置管治疗的 110 例患者,依据其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 n=55 )与观察组( n=55 ),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 PICC 维护办法,观察组建立 PICC 维护网进行维护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 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32.73% ( 18/55 )、 9.09% ( 5/55 ),差异显著( P<0.05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 81.82% ( 45/55 )、 98.18% ( 54/55 ),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在肿瘤 PICC 置管患者当中应用 PICC 维护网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出院后的并发症情况,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例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点,行免疫组织化学、特殊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例1为55岁,例2为50岁),肿瘤组织镜下均可见大量典型的微乳头状癌成分及部分涎腺导管癌成分。患者均有颈部淋巴结及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例1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13/20),例2以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为主(9/9)。其中例1肿瘤细胞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并见局灶区黏液样变,类似乳腺微乳头状黏液癌。免疫组织化学:2例肿瘤中微乳头状癌成分MUC1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极向反转型表达模式;GCDFP-15在2例中均阳性,雄激素受体(AR)在例1中阳性;2例均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CK)7、GATA3,不表达DOG1、mammaglobin、S-100蛋白;HER2经免组织化学及FISH检测均阴性。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涎腺导管癌,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及组织结构可出现一些少见形态,加强认识有助于对其正确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头状瘤背景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WP)和普通导管原位癌(DCIS-IG)的X线、超声和MRI影像学表现,并选择合适的乳腺癌影像筛查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为DCIS-WP和DCIS-IG女性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入组DCIS-WP患者40例,DCIS-IG患者94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对X线、超声和MRI上的病变进行系统性分析,评估3种影像方法的漏诊率和诊断准确度,并评价病变术前穿刺、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最终石蜡病理诊断一致性。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DCIS-WP组和DCIS-IG组的X线漏诊率分别为42.50%(17/40)和5.32%(5/94),诊断准确度分别为22.50%(9/40)和77.66%(73/94),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8.268、35.952,P均<0.001)。DCIS-WP组和DCIS-IG组在超声上病变内部具有多发低回声结节分别有8例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819,P<0.001);漏诊率分别为0和24.47%(2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上DCIS-WP组和DCIS-IG组出现导管扩张征象的分别有24例和15例,具有多发乳头状瘤背景的分别有21例和16例,病变内部环形分布稀疏分别有15例和12例、环形形态大小不一分别有19例和13例,2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6.378、17.671、8.524、14.530,P均<0.05)。DCIS-WP组和DCIS-IG组术前穿刺、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最终石蜡病理诊断一致的分别有12例和82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65,P<0.001)。结论DCIS-WP的X线和超声表现特点与DCIS-IG不同,在X线上通常不表现为钙化性病变而易漏诊,超声对其检出具有优势;MRI对DCIS-WP和DCIS-IG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且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 年 11 月至 2019 年 12 月,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内固定治疗 52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随访临床疗效根据髋关节 Harris 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本组 52 例患者均进行了 6 ~ 18 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7 ~ 11 周,无骨折不愈合、髓内钉断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并发症。其中优 33 例,良 15 例,可 4 例。结论: PFNA 是与股骨近端解剖较匹配的髓内系统,闭合复位微创置入 PFNA 内固定是治疗各种类型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 高压电抗器是电力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压电抗器的匝间保护对于电力系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国某地的开关站,却出现了匝间保护快速动作出口跳闸的事故,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造成这一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在试验过程中由于产生直流分量导致零序电流。导致高压电抗器匝间保护出现误动的原因有很多,还需工作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出准确的判断。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顺利运行,本文结合了高压电抗器的实际状况,对其匝间保护产生误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常见,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固定和尽早行康复锻炼,以防止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常用的固定系统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失败案例并不鲜见。笔者认为,人体正常股骨近端解剖类似于杠杆结构,其支点应位于张力骨小梁与压力骨小梁交汇点处。由于此支点靠近身体中轴,故能承受体重并完成各向活动。股骨转子间骨折破坏了股骨转子张力和压力骨小梁及股骨近端的生理杠杆,使压应力与张应力失衡、支点消失而形成髋内翻。以往多种手术方式都是根据股骨矩与外侧壁的骨折形态进行固定,无法恢复股骨近端"杠杆-支点"的平衡,无法重建生理支点,导致固定失败。笔者回顾既往关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相关文献,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基于股骨近端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首次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应遵循"杠杆-支点平衡"关系。"杠杆-支点平衡"理论的提出,能很好地解决以往内固定系统存在的问题,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开启一个新的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行经皮腰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45岁,BMI 17.5~29.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E组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L组根据手术定位逐层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筋膜、肌肉层、上关节突),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手术时间及C型臂X线定位时间。于手术切皮(T1)、分离肌肉(T2)、椎间孔成形(T3)、神经根减压(T4)和缝合皮肤(T5)时记录VAS评分以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镇痛有效和镇静满意情况。术后随访患者满意度、下肢运动阻滞情况、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与L组比较,E组T2-4时VAS评分降低,T3,4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患者满意度升高,手术时间和C型臂X线定位时间缩短(P<0.05),ODI评分和镇静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未见运动阻滞、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血肿及神经损伤等发生。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椎间孔镜手术可提供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结构授权与手术室护士间横向暴力现状,分析结构授权对手术室护士间横向暴力的影响,为减少手术室护士间横向暴力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5—6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共198名手术室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结构授权量表、横向暴力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结构授权量表总分为(55.37 ± 9.78)分;手术室护士间横向暴力总分为(54.69 ± 9.38)分;结构授权与手术室护士间横向暴力呈负相关(r值为-0.786,P<0.05)。结论结构授权可影响手术室护士间横向暴力,护士长应构建有利于授权的正性工作环境,从而有效降低护士间横向暴力的发生。
简介:摘要:近年来异形桥梁在城市桥梁设计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双塔间具有拉索的斜拉桥便是其中的一种新型结构。在目前的建设当中,双塔间具有拉索的桥梁其桥塔均为对称式,塔间索对两塔的作用效应具有对称性,而本文研究的寿春西路桥为国内首座具有塔间索的非对称双斜塔斜拉桥,塔间索的影响效应对主、副桥塔的影响效应不同。本文建立了其施工过程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塔间索M索的初张索力分别进行-20%,-10%,+10%,+20%的增减变化,研究桥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应力、位移响应,讨论了塔间索对于非对称桥塔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主、副塔在上塔柱塔根处及塔中处的截面应力变化规律均不相同,主、副塔塔中位置的累计位移变化量不具有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