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在迷你中等长度导管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6月在本院行迷你中等长度导管穿刺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施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静脉穿刺手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涂抹盐酸奥布卡因凝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疼痛评分和穿刺成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更低,穿刺成功率明显更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在迷你中等长度导管穿刺中具有临床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穿刺中的疼痛程度,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软骨性间叶瘤(fibrocartilaginous mesenchymoma,F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2020—2022年4例FM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其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会诊病例,患儿女,10岁。CT示骶骨和L5关节突骨质破坏。例2,患儿女,7岁。右尺骨远段病灶合并病理性骨折。例3,患儿男,11岁。左侧胫骨近端干骺端骨质破坏。例4为会诊病例,患儿男,11岁。左侧桡骨远端干骺端病灶伴骨皮质破坏。镜下肿瘤均由多量的梭形细胞成分、透明软骨结节和小梁状的骨构成。梭形细胞区域细胞密度低至中等,呈束状或交叉排列,梭形细胞轻至中度异型,例1间质富于黏液。透明软骨结节呈骺板软骨样排列。骨小梁周围被覆骨母细胞。例2~4均未发现GNAS、IDH1/IDH2基因突变和MDM2基因扩增。结论FM罕见,多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其次为髂骨、耻骨和脊柱骨;好发于青少年。增生的梭形细胞、透明软骨结节和编织骨的形成是FM三大特征性形态表现,无特异性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FM为中间型肿瘤,有局部复发倾向,需与软骨性纤维结构不良、髓内高分化骨肉瘤和去分化软骨肉瘤等鉴别;广泛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种植冠桥修复体不同特征对植体周病发病的影响,为临床制订植体周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种植冠桥修复的患者,建立前瞻性队列,通过调查问卷和临床检查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以及修复体的固位方式、邻接触情况、咬合情况等种植体和修复体相关因素及口腔卫生维护情况,并进行定期随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因素对植体周病发病风险的影响,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植体周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214例患者,351枚植体,随访(11.0±3.5)个月。最终43.0%(92/214)的患者和37.3%(131/351)的种植体发生植体周病,植体周黏膜炎和植体周炎的患者水平发病率分别为41.1%(88/214)和4.2%(9/214),种植体水平发病率分别为34.2%(120/351)和3.1%(11/351)。在种植体和修复体相关因素中,单因素分析显示,修复体的固位方式、邻接状况、咬合情况与植体周病的发病有关联(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螺丝固位(风险比=2.38,95%CI:1.42~3.99)、修复体邻接丧失(风险比=2.36,95%CI:1.31~4.27)为植体周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种植冠桥修复体的固位方式与邻接状况对植体周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医院感染预防及其控制措施。方法:以2020年1~6月我院未实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阶段作为对照组,以2020年7~12月实施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阶段作为实验组,两组均随机抽取120例静脉给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两组均对环境物品进行各40次检测,对比两组患者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概率和两组环境物品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用药不良反应概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操作台、安全柜、配置药物检测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应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效果显著,可以提升医疗物品检测合格率,避免患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