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受到儒家民族深远影响。儒家民族观具有华夷有别、大一统、尊王攘夷、用夏变夷和因俗而治等内容。儒家认为华夷之间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礼乐文明,而夷人在接受了华夏礼乐文明之后,则可以由夷入华。儒家民族观,其发展变化与适应以儒家为代表华夏文明相一致。历代王朝制定治边政策时,主要遵循两种原则,一是"用夏变夷",一是"因俗而治",其目的均为实现儒家倡导"王者无外""华夷一体"大一统。儒家坚持"天下大同"家国观,坚持"有教无类",将教化与仁、义、礼相结合,构成儒家民族基本要义。历代统治者制定针对汉地与四周少数民族政策与法制时,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儒家民族思想内涵。

  • 标签: 儒家思想 民族法制 华夷之辨 用夏变夷 因俗而治
  • 简介:<正>少数民族宗教权,包括民族宗教信仰权、宗教生活权。指多民族国家或国际社会通过国内立法或国际公法形式,允许和保障各少数民族享有信仰自己所崇信宗教教义,教旨、教派以及供奉自己所笃信膜拜教主、教神自由权利;同时享有参加和实行各种宗教仪式活动自由权利。这里,所谓少数民族,一般指多民族国家中相对主体民族人数较少民族;在国际社会或多种族、种群或尚存殖民领土、非自治领土或托管领土国家中,除上述涵义外,“少数民族”还兼含在一定法域中居于“从属”地位特定的人们共同体或特定民族(种族、种群)综合体。例如海湾地区居于被统治地位库尔

  • 标签: 少数民族 中国宗教 多民族国家 自由权利 民族宗教信仰 国际社会
  • 简介:2018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序言中“奋斗目标”和“统一战线”段落中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写入宪法文本。此举标志着“中华民族”从一个被广泛应用近百年政治术语和学术概念正式演变成为一个宪法概念。这不仅回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现实需要,也在规范、政治和宣誓等层面上,为中国民族政策和民族法治发展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宪法保障。在这个意义上,作为宪法概念“中华民族”具有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目标的涵摄功能。

  • 标签: 中华民族 宪法概念 民族团结 民族发展 涵摄功能
  • 简介:詹姆逊民族寓言"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形式,以此连接民族—国家生活实践和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民族寓言"在第一和第三世界境遇不同,个人文化产品包含意义是不同:第一世界与公共分离,而第三世界无论如何都难以与公共分离。与此同时,把詹姆逊"文化革命"概念和"属下性"相联系,可见出后殖民"文化身份"概念局限。

  • 标签: 詹姆逊 民族的寓言 “文化革命” 全球化
  • 简介:李大钊《蒙古民族解放运动》一文,发表于《北京民国日报》,其发表时间却常被注为1925年3月,甚至被注为1925年。《北京民国日报》出报仅13天(1925年3月5日至17日),李大钊在此文中又提到“孙中山先生遗留给我们手写国民政府《建国大纲》”,故此文发表时间应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至3月17日该报被查封之间,或曰在3月15日前后。此文中提到“耶邦丹藏”,应为雅布丹增,又被称为巴丹增、B·丹增,时为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人,来华访问。

  • 标签: 李大钊 蒙古民族的解放运动 北京民国日报 耶邦丹藏 雅布丹增
  • 简介:<正>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统一民族封建王朝,集历代统治经验之大成,在维护国家统一前提下,对边疆各民族地区采取了较为灵活统治方式,就其刑罚而言,既适用国家统一刑罚制度,也有受民族传统习惯影响,在制定民族法规,规定了不少特殊处罚方式。“换刑制”,就是清朝刑罚制度在民族地区实行变通主要形式之一。清代所谓“换刑制”,就是将清律规定“充军”、“流”、“徒”等刑罚按其等级折合成相应枷号刑和鞭刑,亦称为“折枷”。这种制度原为保护旗人而制定,后来逐渐在民族地区广泛适用,成为清朝对民族地区依法统治一个重要方面。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 标签: 民族地区 各民族 清朝 刑罚制度 国家统一 刑罚体系
  • 简介:论法律民族性与世界性周叶,银新力队纯粹法学角度来研究法律,关注东西要少得多,即可以抛开民族语言、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因素,而单纯着眼于政治和经济现实需要,或者甚至仅仅是立足于阶段性立法和司法需要。可以说,纯粹法学研究就是以此为主要目的...

  • 标签: 民族国家 中国法律 民族文化心理 民族性与世界性 生产方式 罗马法
  • 简介:中国西部地区“三股势力”恐怖活动对国家和平、安全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国际环境、民族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综述引发西部地区恐怖犯罪之根源。指出遏制、防范和打击西部地区恐怖犯罪战略指导思想。

  • 标签: 恐怖犯罪 西部 三股势力 对策
  • 简介:[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主持人手记(八)]多年前,我指导法律硕士厉尽国同学以《法学研究“民间法”范式》为题,完成了他硕士学位论文,并受到答辩组全体成员一致称赞,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据我所知,这是我国法学界就民间法作为法学研究范式问题所进行首次系统和专门论述。尽管在此前,梁治平、朱苏力、田成有等在他们论著,也捎带着对这一问题做过一些论述,但并非专门就此问题而展开。

  • 标签: 民族习惯法 民间法 专栏 硕士学位论文 法学研究 法律硕士
  • 简介: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忽视作用。本文在界定民族环境习惯法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资料,从物质生活条件制约、自然禁忌或宗教信仰、内容与程序民主性、惩罚严厉性等方面分析其效力基础,并对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生成和实施进行梳理。

  • 标签: 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效力基础 作用机制
  • 简介:对生态环境保护是藏区习惯法重要内容,它存在于宗教信仰、禁忌、部落习惯法、生活习俗等多种方式当中,文章分析了藏区环境保护习惯法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地方环境法制建设可以吸收和借鉴经验。

  • 标签: 藏区宗教习俗 藏区习惯法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法制建设
  • 简介:一般认为,现代国家或者民族国家是目前人类社会最有效一种政治组织形式或共同体。然而,无论是在民族国家构成要素建构初步阶段,还是在其以保护人权为核心政治制度建构阶段,民族国家在非洲大陆建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法作为主要调整和支配民族国家之间关系法律制度,其在非洲民族国家建构过程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尽管国际法主要侧重于民族国家外部关系建构阶段,但近年来基于责任主权兴起,国际法也开始日益关注非洲民族国家内部政治制度建构。

  • 标签: 非洲 民族国家 主权 国际法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是一项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模式,是我国三大民族政治制度之一,本文分析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必然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号主法制血肉不可分割关系。

  • 标签: 中国 民族区域自治 民主法制建设 民族问题
  • 简介:中国古代民族法是多元一体中华法制文明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既充分尊重和发掘少数民族自身法律文化,又强调民族凝聚力和国家主权统一,既注重政策,又注重法律,既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又促进地方法制化管理,有效地维护了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 标签: 中国古代民族法 历史演进 精神特质
  • 简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自治权,是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一种民族立法自治权.它是由法律法规确认、保障和制约权利,是民族本身固有的权利,也是宪法和法律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体化.民族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赋予权限,自主地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法律或者补充法律.对于上级国家机关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法律还赋予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权.

  • 标签: 民族自治地方 立法自治权 再探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法 自治机关
  • 简介:中国固有文化礼所规定明具伦理色彩等级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朝贡体制不能在智仁志士观念和政治上产生国际法.近世文人王韬国际法思想产生于其移居上海和香港特别是太平天国失败之后,之前他和同代人一样,信奉中国文化上优越主义.王韬这种观念产生与回应西方列强冲击和自身经历有关.但笔者对这种"冲击--回应"模式运用并非费正清式,毋宁说它更是柯文版.王韬对国际法矛盾态度显示了一种局内人无奈.王韬国际法思想最后落基于他给晚清政府开具全面改革旨在图强采取新思想方式药方.

  • 标签: 国际法 回应 民族主义 朝贡 思想 费正清
  • 简介:民族地区推行刑事和解和"检调对接"机制,能够有效克服司法工作"三对矛盾",体现"恢复型司法"理念与民族传统和合文化契合,同时提高司法效率,节约司法资源。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和解适用范围限定较窄,民族地区可以通过行使法律变通权,合理、适当地探索扩大刑事和解适用范围。当前民族地区"检调对接"司法实践体现出正式制度与民间调解有效结合,在赔偿、履行、帮教方式上,仍有必要结合民族地区特点积极探索。刑事和解、"检调对接"机制在民族地区推行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经验,但也面临着阻力和困境,应通过完善相关规范,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

  • 标签: 民族地区 刑事和解 检调对接
  • 简介:实践证明,推行村民自治,是现代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基石和保障。村民自治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来约束管理者权力和保障自己权利。通过对三个村寨村规民约考察,发现规约中所缺正是为了规约管理者——一般是村委会——权力条款,缺乏有效监督,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目前一些村寨村务公开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也不做。文章借鉴善治理论,并运用相关法律分类理论,对如何完善村规民约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农村 自治 治理 善治 村规民约
  • 简介:“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统治遵循目标。从秦汉至清朝在民族政治上历代王朝都坚持“守在四夷”、“因俗而治”治边思想。中国古代民族秩序,体现出一统与自治相结合特点。历代中央王朝为实现“大一统”推行民族政策,以及“大一统”思想下民族自治,其思想根源与儒家传统一脉相承。

  • 标签: 大一统 民族自治 华戊同轨 因俗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