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的产业活动所引起的,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国际社会为因应气候变化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缔结了相关公约和议定书,从法律上对气候系统的保护进行了回应。中国在气候保护方面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 标签: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京都议定书》
  • 简介:气候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利用气候资源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全球竞争激烈的当下和未来对于气候资源的利用也将愈发广泛。气候资源的自然属性以及人类与气候资源的关系决定了其既是宪法等法律保护的自然资源,也是环境法保护的重要对象,对气候资源进行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对于气候资源的法律保护应坚持整体保护、安全利用、公平利用、共同参与和永续利用原则。

  • 标签: 气候资源 法律定位 保护原则
  • 简介:气候变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自太平洋岛国帕劳总统托里比翁(JohnsonToribiong)于2011年9月的联合国峰会上呼吁联大向国际法院寻求咨询意见"以确定各国是否有法律责任确保其领土上的任何排放温室气体的行为不会危害其他国家"以来,"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损失损害国际机制"成为历次世界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焦点,终于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上形成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华沙损失损害国际机制,成为了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环境立法领域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客观现实入手,深刻揭示了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所导致的损失与危害的华沙机制的法律属性,将其界定为"气候变化所致损失损害补偿责任",从国际环境立法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国家责任理论。

  • 标签: 国际环境法 气候变化 损失损害 补偿责任
  • 简介:通过近二十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国业已形成一套气候治理组织机构。这套机构的有效运转奠定了中国气候治理的根基,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对于正在进行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提出了一定的立法诉求。本文通过对中国目前气候治理组织机构的梳理,对中国气候治理组织体系的特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评价,以探求未来健全中国气候治理组织体系的途径。

  • 标签: 组织机构 评价 气候立法
  • 简介:气候资源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生产和日常生活,人们因保护、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而产生了各种法律关系,例如,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从事气候资源探测活动、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迫切需要从法律上对其进行规制。因此,有必要从法学理论上对气候资源的概念、权属进行分析探讨,并从法律上对气候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进行规范。

  • 标签: 气候资源 法律保护 属性 开发利用 人工影响天气 日常生活
  • 简介:有效的国际气候体制安排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佳途径。气候变化与发展的冲突是国际气候体制构建中的核心"张力",负担的分配与公平、率先减排的利弊得失以及不确定的发展进程都会影响国家参与气候体制的意愿。国家制度惯性以及国家转制的代价则是制约国际气候体制构建的瓶颈。唯有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府的"智能型"决策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发展融入气候变化问题之中,国际社会才可能逐渐走出气候治理方法和手段上的僵局,构建起有效的国际气候体制。

  • 标签: 气候变化 国际体制 发展 制度惯性
  • 简介:2012年,黑龙江省人大制定的《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引发了广泛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气候资源国家所有、气象资源探测行政许可和探测资料汇交制度的规定。但是,气候资源的特性并不适合设定所有权,地方性法规也无权规定国家所有。无论是气象数据科学性还是国家安全的角度等理由都不足以支持规定气候资源探测许可,而气候资源探测资料强制汇交制度容易让气象部门与探测企业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气候资源立法应摆脱重审批重管理的惯性思维,多为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扶持和激励。

  • 标签: 气候资源 国家所有 探测许可 资料汇交
  • 简介:随着化石能源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如果盲目无序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也会给环境和资源带来损害。为了加强管理,近期黑龙江省颁布了《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

  • 标签: 气候资源 国家所有权 生态环境 开发利用 黑龙江省 能源资源
  • 简介:中国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和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法律作为与技术、经济、行政并行的手段,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虽然有众多的法律有助于控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有许多的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但是现有法律仍然不能满足我国所承担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因而中国需要通过制定新的法律、修改现有法律建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

  • 标签: 气候变化 减缓 适应 法律体系
  • 简介:不管从环境问题管理的理论来看,还是经验来看,市场机制相对于命令控制而言,更加适宜作为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作为市场机制的排污权交易和碳税如今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选项,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很难对排污权交易和碳税的优劣做出一般判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看,借助碳税而不是排污权交易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符合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利益。

  • 标签: 气候变化 命令控制 排污权交易 碳税
  • 简介: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立法是动用国家法律手段、整合公共资源,适应和减轻气候变化对降水以及水资源供给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基本途径,其实质是现有水资源立法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或变革,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气候变化应对层南的具体延伸。水资源适应性立法必须让水资源管理者具有应变意识和风险评估意识。水资源适应性立法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通过成本效益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实现各种应对措施的适应性、经济合理性与生态性相协调。

  • 标签: 适应性 立法 水资源 气候变化
  • 简介:美国是较早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关注、研究和立法的国家之一。美国联邦层面的气候变化立法从早期的只关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科研支持,到关注发展新能源以实现能源独立,再到近期向新的能源模式转移、强调能源安全与就业,表明美国的气候变化立法不仅在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新能源、促进就业、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维持其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能源领域的话语权。虽然美国国会众议院于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和参议院于2010年5月提出的2010年《美国能源法案》给世人带来了一线曙光,但2011年-2012年美国国会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提案则表明,美国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在近期很难有较大的实质性进展。但无论如何,美国关于气候变化立法的许多草案文本对中国的相关立法会有借鉴意义。

  • 标签: 美国气候变化立法 模式和体系 内容 借鉴意义
  • 简介:2012年6月14日,黑龙江省颁布《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气候资源为国家所有",立即引起舆论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该规定有悖法理并有违宪之嫌〔1〕,但官方直到最近的表态,依然对该立法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2〕因此,气候资源国有化究竟是否符合立法、法理,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 标签: 气候资源 国有化 法律 黑龙江省 《条例》 保护条例
  • 简介:我国东北某省的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气候资源归国家所有”,这一规定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认为国家权力不合理地剥夺了公民的私权利。这涉及国家权力边界的问题。现代国家权力的设置以保障公民私权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因而国家权力不得侵犯不涉及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个人自由,并须具备充分的目的合理性;国家权力的设置与运行还应当遵循“权力法定”的法治原则和正当法律程序;最后,国家权力的行使还应当与义务和责任相对应。气候资源相对于人类目前的开发和利用能力而言仍然是缺乏竞争性的无限资源,在无限资源之上设置所有权制度不具备合理性;由地方性法规规定气候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制度,直接违反了《宪法》、(《立法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规定,立法程序也不够公开、透明。此外,“气候资源归国家所有”的规定还意味着政府需要对气候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害承担赔偿或补偿责任,为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总之,“气候资源归国家所有”的规定超越了国家权力的边界,是一项不合理的立法规定。

  • 标签: 气候资源 国家所有权 国家权力 边界
  • 简介:京津冀三地的应对气候变化规范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当前相对孤立的规范制成方式与管理机制模式使得京津冀地区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实际效果欠佳。因此,应摒弃当前“碎片化”的治理模式,强调“府际协同”为三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同时,回顾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先例,奠定法律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根本地位,以回应《大气污染防治法》之要求。在京津冀协同立法机制初步建立的背景下,借鉴以往三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范协动的实践经验,适时开展“京津冀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条例”的制定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逐步拓展协同立法范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 标签: 京津冀 协同立法 应对气候变化 府际协同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简介:发达国家无法就后京都时期国际碳减排义务达成共识以及将其是否承担碳减排义务与我国捆绑一起的做法,违背了气候变化法的风险预防原则。风险预防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其内含的证明责任转移规则,要求发达国家首先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减排义务;其安全价值要求发达国家采取减排措施以保障气候安全,符合其风险社会基本的价值追求。此外,风险预防原则赋予我国完全可以根据能力决定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 标签: 气候变化 风险预防原则 不确定性 气候安全
  • 简介:气候变化引发的安全威胁是国际社会必须正视和应对的大问题。应对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国际法形式。本文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两个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问题,阐述在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等领域应如何全面、及时、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安全威胁,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各国的共识与博弈。

  • 标签: 气候变化 安全威胁 国际法 共识 博弈
  • 简介:2012年6月14日通过的《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我国首次规定气候资源属国家所有〔1〕,一经公布便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公众从这一规定的合法性、立法意图、对公民实际生产生活的可能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诸多质疑。除这些方面外,

  • 标签: 气候资源 可再生能源产业 资源所有权 健康 国家所有 《条例》
  • 简介:一佛山市辖四市二区(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城区、石湾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靠近港澳,毗邻广州,水陆交通发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很快,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已提前实现翻两番,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59亿元,是广东省商品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广东的“四小虎”,佛山现有“两虎”(南海、顺德)。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佛山市的社会治安亦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尤以带黑社会性质团伙犯罪为最突出、最猖撅,已成为危害佛山社会治安稳定、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经济顺利发展的严重问题。

  • 标签: 有组织犯罪 团伙犯罪 黑社会性质 佛山地区 犯罪团伙 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