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消息灵通的交易者的证券设计偏好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如流动性、交易成本和杠杆效应。本研究利用两种衍生证券——PRIME和SCORE——的独特属性来扩展我们对证券设计偏好的理解。我们的经验分析结果表明,消息灵通的交易者更喜欢交易股票而非交易PRIME和SCORE,从而在标的资产与其衍生品之间产生了一个领先一滞后的关系。这些结果倾向支持Stephan和Whaley(1990)关于股票领先于期权的发现。本研究还显示出衍生证券的买卖价差和逆向选择成分在相当程度上高于标的股票。总体而言,这些发现表明在低的股权交易成本(即流动性)和高的衍生品杠杆效应之间,消息灵通的交易者偏好前者。
简介:采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将金融发展纳入CH模型并建立门槛模型,从金融发展的视角实证分析中间品进口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江苏省中间品进口显著地存在基于金融发展规模的“双门槛效应”和基于金融发展效率的“单门槛效应”;金融发展规模和中间品进口的协同对技术创新的边际促进作用先上升后下降,而金融发展效率和中间品进口的协同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呈递增趋势。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和中间品进口的协同对江苏省的技术创新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同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要依靠R&D投入、人力资本和FDI的国际技术溢出等手段。
简介:我国商业银行针对其面临最重要的风险之一的信用风险采取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长期以传统模式为主,这种方式较为被动,缺少积极性及动态有效性。该种方式的缺陷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显得更为严峻,而信用衍生品作为能够有效转移信用风险的创新产品,很有须要将其引进到信用风险管理中。在学习与借鉴前人关于信用衍生品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的经验上,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对银行信用资产质量与信用衍生品交易量的关系作出了研究,得出了信用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降低或转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了作用,进而保证了信用资产质量的结论,结合了信用衍生品在我国实际的发展现状与条件,提出了该产品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运用的建议。
简介:本文对2008-2011年使用衍生品的427家中国A股上市公司进行配对,研究不同产权性质下衍生品使用与公司风险、业绩及公司价值的关系,并引入高管背景特征考察其对衍生品使用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使用衍生品都能显著降低公司风险,国有企业效果更加显著;民营企业使用衍生品后显著提高了业绩,但显著降低了公司价值,国有企业使用衍生品对其业绩和价值的影响均不显著;在民营企业,管理者(尤其是财务总监)能力有助于提升衍生品的使用效果,而国有企业中这种效果不显著。本文结合中国特殊的市场与制度环境全面考察企业衍生品的使用效果,并且尝试从管理者能力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丰富了衍生品使用效果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与西方发达市场不同的经验证据。
简介:本文在中国新兴加转轨的制度背景下,以2001--2006年两个上市公司之间的第一次保证担保交易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与信息传递理论,实证研究后发现:会计信息可以作为保证担保交易中的“抵押品”,具体而言,在担保交易发生之前,(1)担保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显著高于被担保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银行角度而言,银行会要求被担保公司寻求更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公司为其担保;从被担保公司角度而言,其为了降低借款的融资成本,也会寻找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公司为其担保。(2)当担保借款来自国有银行时,担保公司高于被担保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这种差异会减弱;说明相对于民营银行,国有银行在监督借款人违约风险有效性方面有所减弱。(3)当被担保公司为国有企业时,担保公司高于被担保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这种差异也会减弱;说明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违约风险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