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在唐代文献《大唐西域记》《酉阳杂俎》中都出现了旃檀鼓这一器物,其作用是战时提前预警,而在《一千零一夜》中也出现了具有相似作用的铜喇叭,且两者的描写方法十分相似,而中国自古便与西亚地区有着源远流长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 标签: 《大唐西域记》 《酉阳杂俎》 《一千零一夜》 旃檀鼓
  • 简介:从反映现实社会、世态人情这一广义上来讲,讽刺小说亦属于世情小说的范畴。自《金瓶梅》开山奠基以来,世情小说在明后期至清中叶得以蓬勃发展,并成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主流,其作品大量涌现,题材内容和表现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但作品一多,就有特异作品冒出来,

  • 标签: 世情小说 讽刺小说 《金瓶梅》 作品 长篇小说 清中叶
  • 简介:林云铭《林四娘记》为变调当时记林四娘事的七八家中,林云铭的《林四娘记》作成可能最早,但内容、意趣却与李澄中、王士稹、陈玉瑾的记述迥然不同。后出的陈奕禧的《林四娘传》是受其所记故事的影响作成的。

  • 标签: 林四娘 故事 流变 王士稹 意趣
  • 简介:在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作品研究中,向来都是把和作为"古俗"系列、把作为单篇独立.然而三部作品的主要材料都来源于的后半部,可称之为"左传类故事".三作品中历史事件的发生时代、地点及与孔子的关系,情节的紧张与突发性特色,主人公的性格背景及其命运的悲剧色彩等等,恰恰标志着中岛创作走向的流变,以及他文学创作真实用意的流露.

  • 标签: 中岛敦 小说 创作流变 《左传》 日本作家 文学评论
  • 简介:一项政策好与坏,效果如何,群众是评价的主体,实践是检验的标准。人民群众是实践者,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全国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无疑是兔年春节后政府给公众派发的新年"大红包",这个红包到底有多少分量,让我们共同分析。

  • 标签: 免费 几何 人民群众 实践者 发言权 美术馆
  • 简介:在不同历史时段,中国社会对话剧演出的需求与观念各不相同,作为外来文化代表之一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话剧舞台上也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本缺失的文化翻译、再现表演形态的文化模仿、争取民族解放的文化斗争、政治专制下表演体系的文化独尊、文本内容的文化写实、多元化的文化改编。表演形式和演出内容上"洋为中用"、"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服从于政治"、"中西交融、兼容并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的理论探索和舞台实践阐释了话剧舞台上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莎士比亚的文化身份,也反映了国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政治与文化认同的流变,对当代话剧发展以及跨文化交流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意义。

  • 标签: 莎士比亚 中国话剧舞台 接受与流变
  • 简介:《史记》作为历史巨著在文学史上同样享有盛誉,主要是因为它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使纯粹的历史作品成为富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史传文学作品,为我国散文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梁启超曰:"其最异于前史者一事,曰以人物为本位。故其书厕诸世界著作之林,其价值颇类布尔达克之《英雄传》。"(《中

  • 标签: 战国策 纪传体 左传 司马迁 史记 文学作品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唱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用于唱和的媒介有诗、词、赋等,甚至包括曲和文章。关于诗词唱和的问题,前人时贤论之已详,而赋的唱和却很少有人涉及。最早对此问题予以关注的是清人浦铣,他在《复小斋赋话》中对和赋的起源、发展等问题作了扼要的说明。之后王芑孙在其少作《读赋卮言》中专列“和赋例”一项,对各朝的唱和赋进行了举例式的探讨,

  • 标签: 唱和 渊源 流变 中国文学史 文学现象 诗词
  • 简介:自从巴赫金以狂欢化诗学理论研究拉伯雷以来,拉伯雷就与民间笑谑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巴赫金的一家之辞一直独霸文坛。本文将另辟视角,以精英和民间的关系来重新解读拉伯雷,以拉伯雷的个案研究来辨析民间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

  • 标签: 拉伯雷 精英 民间文化 话语权
  • 简介: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种相貌丑陋的人:一种人知道自己长得难看,也就凑合着过日子;另一种人也知道自己长得难看,却千方百计地让人忘掉他的丑相。威廉·穆尔杜克当然属于第二种类型的人。他身高1米65,瘦骨嶙峋,这倒不足以说明他有多难看。可是,他的双肩瘦削,而他倒希望肩膀能长得宽阔一点。尤其是他的脸,长得很丑:一对水泡眼,活脱像只青蛙。“这是甲状腺肿,”还在他的孩提时代,医生就这么对他说过的。威廉·穆尔杜克没有下巴。就是说,他的下嘴唇下面没有凹陷部分,颌骨径直下延,而当他闭上嘴巴时,这颌骨就干脆成

  • 标签: 孩提时代 穆尔 杜克 三重 惊恐万分 拒台
  • 简介:到2016年,《乌托邦》及其开创的乌托邦文学传统已有500周年。作为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之一,《美妙的新世界》对于乌托邦愿景在20世纪的翻转影响巨大。既往评论对该作品的开创意义探讨颇多,但却鲜有探讨其与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承继关系。19世纪以来,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焦虑和应对这种焦虑的文化努力便一直影响着英国的文化生产。将《美妙的新世界》置于这个框架内来看,该作品可被视为赫胥黎对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核心内涵“共同体形塑”和“愿景描述”的拓展,体现了20世纪初社会转型加速的新背景下,英国知识分子对其所秉承的文化价值观能否应对新挑战的反思和迷惘。

  • 标签: 赫胥黎 《美妙的新世界》共同体形塑 乌托邦 反乌托邦
  • 简介:凯萝·邱吉尔的剧作《九天》运用换装手法充分展示在霸权话语的支配与压迫下所有“他者”所遭受的肉体与心灵的苦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种族、性别等方面的政治压迫,进而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一切霸权。男扮女装解构了对女性造成压迫的男性中心话语的模式;白扮黑装颠覆了压迫黑人的种族二元论殖民话语图式;女扮男装拆解了帝国阳性气质话语,指出对帝国阳性气质的强求将压迫转向了白人男性自身。换装手法产生间离效果,引发观众思考,深刻认识英国当代文化留有殖民时代霸权话语的逻辑烙印。

  • 标签: 芒罗 《姑娘们和女人们的故事》 超越性别 边缘化
  • 简介:流变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诗歌黄宗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代美国诗人的艺术追求与战前现代派诗人的志趣大不相同了。艾略特、庞德、斯蒂文斯、弗罗斯特、莫尔及克莱思等美国诗人为战后美国年轻一代诗人提供了一个形式和主题极为宽泛的创作范式。然而,也正...

  • 标签: 诗歌创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诗学理论 美国诗歌 垮掉派诗人 艾略特
  • 简介:如同在中国古典研究领域,在西方古典学领域里也存在着“考证”与“义理”的交互关系问题,并具体表现为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张力。这一张力被青年时期的尼采推向了极致,本文便以尼采论述的“荷马问题”为例证,将这一问题置于18世纪末古典语文学在德国的兴起以及贯穿19世纪德国古典学的两大潮流——“人文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思想史脉络来理解,呈现其中内含的古典语文学与哲学之间的本质性争执,试图阐明“古典语文学”从何种“义理动机”与“价值判断”证得“荷马之道”为“古典主义”,而尼采如何对“荷马问题”进行估,运用从“古典语文学”转化而来的“哲学”将“荷马之道”推向“前古典世界”(一个涌动着原初的创造力和毁灭力的希腊精神的母腹),从而为20世纪的早期希腊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

  • 标签: “荷马问题” 尼采 古典语文学“ 古典主义”“ 历史主义”
  • 简介:香港佳士得2010年春拍“亚洲当代艺术与中国20世纪艺术”夜间拍卖于5月29日晚7点举行。其最大的亮点无疑是藏家对陈逸飞作品的竞夺.作品《弦乐四奏》以300万港元起拍,几次叫价后,终被场内藏家以5400万港元的落槌价(成交价6114万港元)收入囊中。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 标签: 《弦乐四重奏》 陈逸飞 个人 港币 当代艺术 2010年
  • 简介:在《李尔王》中,国王既是正义的象征,又是法律的源泉,然而集土地与王权一身的英国国王在退位之际,内心最渴望的却是爱。无论是法律,还是正义,都必须以强力为基础和保障,但爱则必须摆脱强力或暴力的特征。法律与正义属于国家和社会范畴,而爱则存在于个体之间;法律必定以个体自我为起点和终点,爱却意味着自我否定和自我牺牲;法律和正义均以相互性为前提,爱则必须超越自我,必须打破相互性和因果性的逻辑,因此爱与法律和正义之间始终存在着若隐若现的张力。

  • 标签: 《李尔王》 法律 正义
  • 简介:与清教传统有着复杂关系的美国作家霍桑,其代表作《红字》向来为国内众多读者及评论者解读为对清教伦理及其所源出的基督伦理的控诉和鞭挞。笔者对《红字》进行重新解读,认为无论是从主题、人物刻画、叙事声音还是对清教社会的揭露都不能将该作品视为对基督伦理的抨击,相反,作品中多处折射的恰恰是圣经所体现的基督伦理核心:人的普遍罪性以及对这罪性的悲悯与救赎。

  • 标签: 《红字》 基督教伦理 清教 救赎
  • 简介:《原野》中的复仇故事与基督的原罪与救赎的思想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对仇虎在复仇过程中善与恶之间关系的分析,来考察《原野》中的基督意识,以及由此给作品的艺术品质所带来的影响。

  • 标签: 复仇 善与恶 暴力 道德意识
  • 简介: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湮没无闻,晚清汉语基督小说自2000年以后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学术亮点。以美国韩南教授(PatrickHanan)《19世纪中国的传教士小说》(TheMissionaryNovelsofNineteenth-CenturyChina)一书为起点,相关研究成果渐次于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涌现。香港中文大学的黎子鹏教授对这一领域保有持续的关注热情,且成果甚丰。

  • 标签: 基督教 小说 汉语 晚清 中国古代文学 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