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何为经典历史上的书法遗存非常多,留下来的不全是经典,最好的才是经典。经典可以拆开理解,然后再组合到一起。“经”是什么?庙里的和尚天天念经,这就是答案,常念为经.
简介:有时候,一位杰出艺术家的作品会影响一代人,赵友萍就是其中一位。20世纪70年代,她出版的人像写生画册对当时的美术青年影响巨大,让很多人至今记忆犹新;王沂东是国内著名的写实风格油画家,而赵友萍正是他就读中央美院油画系二画室时的指导老师。在本期的"对画、对话"栏目中我们邀请赵友萍、王沂东这对师生讨论绘画应该表现怎样的审美情怀,怎样学习绘画,在绘画中坚持民族文化的个性,以及自身风格探索的一些经验等问题。赵老师从画面和对自然物象分析出发,以实际的经验阐述艺术的堂奥。其实事求是的态度反映了一位教育家的造诣,而其内在的逻辑性则折射出她对于西画体系认知水平的深入—老艺术家的不懈探索和严谨的态度,是对艺术浮夸之风的轻蔑,也是对后辈的鞭策。王沂东则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内心坚持,其中深切的乡土情怀和独特的艺术守望更显得诚挚而珍贵。其中的执著又一次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传统"?
简介:楷书布局,字与字之间上下相连,每个字之间又应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在一行之中,不论字数或多或少,中间要有一线贯穿才行。汉字的偏旁组合,使得有的字竖长,有的字横阔,有的字偏左些,有的字偏右些,因此在通篇书写中,而要有一个通观全局的观念,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多借鉴古今优秀的楷书作品。楷书作品中的“气”不仅是字行之间的事,即使在每一个字的笔画承接、起讫之间也是同样存在的。如繁体“汉”字的“氵”(三点水)在书写中三点的大小、曲直、呼应和“汉”字十个笔画的长短参差的变化,“卫”字繁体左边的“彳”,以及“人”字撇捺笔的轻重和力度等,便是很好的说明。如果不注意这点,就会把字写得呆板生硬,没有生气了。除此以外,一行字之中,上一个字与下一个字也应该在笔意上有所承接和牵引,自然,这个承接、牵引,与行、草书的要求不同,因为楷书毕竟点画严整,但也应该尽可能做到笔断意连,和谐统一。明朝时的张坤(书法家)有一段说得好:“笔意顾盼,朝向偃仰,阴阳起伏,笔笔不断。”这话虽是针对于行、草书而言,但对于楷书创作也同样重要。在行书、草书中,字与字、行与行的俯仰有致,顾盼生情,可说是一目了然。在楷书中,又应如何处理呢?楷书是一种正体字,因受汉字结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