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比较B和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EP)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5例阴道异常出血、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或不孕的患者进行阴道B及宫腔镜检查,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计算两种方法与最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结果:阴道B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62.50%、77.92%、87.05%、12.95%、22.08%。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89.41%、92.68%、96.70%、3.30%、7.32%。结论:阴道B诊断子宫内膜息肉与病理的符合率较低,因其无创、方便和快捷,可作为子宫内膜息肉术前筛查和术后随访的手段。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具有更高的病理符合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其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宫腔镜 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患者采用B引导下穿刺进行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有效治疗术后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医院进行剖宫产,并且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产妇共56例。试验组产妇选择B引导下穿刺手段进行治疗,对照组产妇常规治疗。结果:试验组产妇中无效及总有效情况分别为2例(7.14%)、26例(92.86%),对照组产妇中无效及总有效情况分别为7例(25.00%)、21例(75.00%),试验组产妇中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中拆线时间、体温高峰及住院时间平均值分别为(7.02±0.71)d、(36.63±0.28)℃、(4.01±2.93)d,对照组产妇中拆线时间、体温高峰及住院时间平均值分别为(9.82±0.93)d、(37.72±0.69)℃、(9.53±1.4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中硬结及红肿渗液情况分别为2例(7.14%)、6例(21.43%),试验组产妇中硬结及红肿渗液情况分别为12例(42.86%)、23例(8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发剖宫产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临床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临床上采用B引导下穿刺技术进行治疗时,可使产妇切口感染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有利于产妇的康复,在临床上值得重视。

  • 标签: 剖宫产 B超引导下穿刺 子宫切口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多种系统性疾病都可以引起甲改变,有些具有特异性。大部分系统性疾病的甲表现为非特异性,同一种疾病可以有多种甲改变,不同疾病可以有相同甲改变。本文就常见甲表现及引发的系统性疾病进行综述。

  • 标签: 系统疾病 甲病
  • 简介:目的:探讨早泄临床诊断的标准化.方法:从临床角度探寻总结早泄的诊断依据,使早泄诊断标准符合疾病临床发展规律,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结果:新理论比较严格地规范了早泄的定义,区分了生理性与病理性早泄的含义.结论:确立了早泄诊断的客观指标,并引发出射精形式的鉴别与分类.

  • 标签: 疲劳射精 临床诊断 诊断依据 发展规律 诊断标准 理论体系
  • 简介:报告1例以环状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二期梅毒。患者,男,阴茎、阴囊多个环状红色斑疹。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阳性,滴度1∶32;TPPA阳性。诊断为梅毒。4周规范治疗后皮损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环状皮损
  • 简介:甲是皮肤的重要附属器之一。除黑素细胞性甲病外,甲的病理改变还见于外伤、感染、严重全身疾病或其他皮肤病等。皮肤镜的应用有利于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主要对非黑素甲病如感染性、炎症性、外伤性甲病、甲下肿瘤等的皮肤镜表现进行综述。

  • 标签: 皮肤镜 甲病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免疫疾病,在多种诱发因素如外伤、感染、应激或药物等刺激下所致,角质形成细胞和多种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细胞参与反应。既往研究认为经典的银屑病发病机制为固有免疫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途径,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B淋巴细胞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该文结合最近多项研究结果,综述B淋巴细胞对银屑病的发生发展的可能影响。

  • 标签: 银屑病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 简介:脉管畸形的诊疗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疑难性问题。相对低的发病率以及多个不同学科各自为政的诊疗,造成了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和经验不足。脉管畸形的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是临床医师首先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同时其精确诊断要求深刻理解胚胎发育、病理生理的相关背景知识,熟知各种脉管畸形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形态学特征。

  • 标签: 脉管畸形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表现及其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诊或复发后初诊斑秃患者的初始皮肤镜征象以及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的顺序,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斑秃发病男女比例相近,平均发病年龄为26.5岁,平均病程为32.6个月,临床类型以斑片型多见;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点(87.5%)、黑点(82.5%)、断发(77.5%)、短毳毛(76.25%)、感叹号发(45.0%),黄点、断发、短毳毛与斑秃病程呈负相关,感叹号发与轻拉发实验呈正相关,黑点、断发、感叹号发两两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二苯环丙烯酮(DPCP)组患者随访期间内均未见明显新生毛发,而另外3组有1种或以上皮肤镜征象消失的患者均伴有新生毛发增多.复方甘草酸苷组、复方倍他米松组、口服激素组中4种征象(黄点、黑点、断发、感叹号发)均有.患者治疗后征象最先消失比例最高的为感叹号发,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3周,第二消失比例最高的为黑点,平均时间为7.6周,第三消失比例较高的为断发,平均时间为8.2周,最后消失的为黄点,平均时间为8.4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叹号发与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DPCP组患者病程长,病情活动度少,以重型及难治型患者占大多数,治疗起效慢.治疗后皮肤镜征象的消失与治疗方法无关,与治疗起效时间有关,开始起效时间约在7.3周左右.超过随访时间所有征象均未消失的患者,说明病情活动未得到控制,需调整治疗方案.治疗起效后毛囊重新进入生长期,引起感叹号发首先消失,随之黑点、断发亦消失。

  • 标签: 斑秃 皮肤镜 感叹号发 治疗
  • 简介:43岁男性患者,双手多发结节20余天,全身泛发性斑疹5d。曾于当地医院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血管瘤、寻常疣。液氮冷冻治疗无效。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1:128,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最后诊断:二期梅毒。注射用苄星青霉素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误诊
  • 简介: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自1898年报道第一例孢子丝菌病后,对孢子丝菌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孢子丝菌病原体的变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病原体从申克孢子丝菌单一菌种到目前孢子丝菌复合体的认识。诊断方法包括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孢子丝菌素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口服以及物理和手术疗法等。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变迁
  • 简介:神经纤维瘤病(NF)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外胚层异常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有神经纤维瘤、多发性牛奶咖啡斑、擦烂性雀斑样斑点和Lisch结节。嵌合现象能解释此病的非典型表现。组织分化前的早期突变导致了此病的全身性泛发。作者报道1例非典型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表现为神经纤维瘤异常性分布,在躯于出现临床与病理上均特殊的神经纤维瘤合并卵巢浆液性囊性腺纤维瘤。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 非典型表现 囊性腺纤维瘤 临床表现 神经外胚层 卵巢浆液性
  • 简介: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72岁,因四肢、躯干红斑、结节、肿块2年,加重伴溃烂3月,于2009年3月9日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报告见皮肤真皮内大量淋巴样细胞弥漫浸润,未侵及表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瘤细胞L26(+),Bcl-6(+),Mum-1(+),CD10弱(+),Ki-67(+)约90%。诊断为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标签: 淋巴瘤 皮肤 B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