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40635 光学记录蜗核和前庭核核团神经元电活动/杨仕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3,11(4)-272~274 目的:在神经细胞群的水平上研究脑干蜗核(CN)和前庭核(VN)神经元电活动。方法:自新生小鼠(1~5天)制备离体脑干切片,用吸光性电压敏感染料RH155染色20分钟。采用光学记录膜电位(opticalrecordingmembranepotential)技术,观察电刺激位听神经(第8颅神经,nVIII)后脑干CN和VN的神经电活动。结果:①电刺激nVIII断端后光学记录显示兴奋传导至CN和VN核团(n=40);②CN和VN神经兴奋有激发延迟(onsetlatency)和高峰延迟(peaklatency);③所记录的光学信号具有光吸收波长特性,表明光学记录的可靠性;④光学信号包括峰样快反应信号(spikelikefastsignal)和持续较长时间的慢反应信号(slowsignal);⑤连续刺激nⅧ后发现慢反应信号大小递减,为突触疲劳(synapticfatigue)现象。结论:...
简介:目的利用声学语音学技术比较分析常见类型的运动性构音障碍在较短时间内(2N)康复治疗前后的效果。方法选择脑血管病后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30例,其中痉挛型12例,弛缓型8例,共济失调型9例,混合型1例,接受2周共10次的构音障碍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在深呼吸下持续发/a/音的平均最长发声时间、平均发声频率及平均发声强度,采用Kay电脑语音工作站CSL-4500型进行数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各类型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的效果。结果不同类型构音障碍在发声参数上不同,其中痉挛型与弛缓型平均发声频率有显著差异(P〈0.05),痉挛型与失调型平均最长发声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驰缓型与失调型平均最长发声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所有构音障碍患者的发声强度都有显著提高(P〈0.01),发声时间和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痉挛型构音障碍患者发声强度变化显著(P〈0.05),弛缓型构音障碍患者最长发声时间变化显著(P〈0.05),失调型构音障碍患者发声强度及发声时间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的呼吸与发声训练在短期内对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发声强度的提高有明确效果;不同类型运动性构音障碍患者治疗前后的声音参数变化差异明显,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疗策略;不同类型运动性构音障碍在声音参数上有显著差异,为运动性构音障碍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简介:《喉科手术学》2000年出版,2002年第2次印刷。近十年间随着医学技术飞跃发展,喉科手术也在不断更新及创新。为了适应新的形式,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了《喉科手术学》第2版。此版主要围绕有关保留、改菩喉功能的理论,特别是新发展的手术为主要增修内容,增加了与保留和改善喉功能研究发展相关的喉及喉咽的解剖及生理:增补了保留或改善喉功能的手术、喉显微手术、喉咽癌激光手术、喉返神经单、双侧麻痹及喉手术后喉功能不良新发展的喉功能整复术、喉误吸手术、喉蹼切除术、喉肉芽肿切除术、杓状软骨脱位、骨折和固定的整复术:补充了喉气管狭窄,喉、喉咽和颈食管癌等新的手术方法;充实了甲状腺肿瘤手术,颈淋巴结清扫术内容,
简介:本书由长期从事头颈肿瘤诊治工作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梁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董频教授编写,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9月出版发行。全书共分共24章,总论部分对头颈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头颈肿瘤的临床诊断、影像学诊断和病理学诊断,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在头颈肿瘤的应用,激光、冷冻和微波在头颈外科的应用,头颈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以及头颈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等内容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论述。各论部分对耳部及侧颅底肿瘤、鼻腔鼻窦及垂体肿瘤、喉部肿瘤、口咽部肿瘤、喉咽部肿瘤、鼻咽部肿瘤、颈段食管癌、甲状腺及甲状旁腺肿瘤、涎腺肿瘤、颈部良性肿瘤、颈淋巴结清扫术、恶性淋巴瘤以及头颈外科术后整复等内容的进展作了详尽的描述。
简介:目的针对一个中国的遗传性中频听力下降家系,分析其听力表型特点,并探讨其遗传学特征。方法对一个国人遗传性中频听力下降家系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及临床遗传学特征的分析。对先证者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并绘制系谱图。对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体检、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检查,对先证者还进行了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结果该家系共有3代21人,10人为耳聋患者。耳聋在家系中代代相传,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听力表型为一种迟发型的、渐进性的、以中间频率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家系1-3各代发病平均年龄分别为30、22、16.7岁,有逐代提前的趋势。听力损失随着年龄增长由中频逐渐累及全频,听力曲线由覆盆型变为平坦型。结论此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中频听力下降家系,后续研究将针对此家系进行进一步的候选基因突变筛查、连锁分析及定位克隆研究,以便寻找到相应的耳聋相关基因。
简介:目的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临床及遗传学表型,并筛查常见耳聋致病基因。方法通过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听力学检测,完成该湖南籍耳聋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绘制家系遗传图谱,分析其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对最常见的GJB2,SLC26A4和12SrRNA共3个耳聋基因八个位点以及线粒体DNA全组序列进行初步筛查。结果该家系共5代,现存家系成员35人,耳聋患者10人,除两人发病较晚,余均为自幼发病,听力曲线呈盆覆型,造成部分言语功能障碍,进展性加重,起初为中频受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逐渐累积高低频,表现为全频听力损失,发展为重度-极重度耳聋。对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筛查,未发现致病突变。结论该耳聋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进一步将通过新一代测序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其致病基因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