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草书《孝经》,传贺知章书(简称贺书)。江户时代书贾得自长崎,後为近街家熙所得,明治初年一度散落民间,辗转入藏御府。日本学者多认定其为贺监真迹,而中国学者大多持相反的观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草书《孝经》,传孙过庭书(简称孙书),实为宋人伪托。唐宋时代《孝经》文本的演变极为复杂,跨越写本时代和刻本时代,兼有今、古文及其不同注本的彼此消长,以及玄宗先後两次《御注》(《始注》和《重注》)。前人对於贺书作者和时代的认定多凭书法风格,缺乏直接的、确切的文本依据,所以我们从文本切入,通过文本校勘,将其置於唐宋时代《孝经》今、古文以及《始注》《重注》文本变迁的背景之下来考察,以期相对准确地进行定位并加以判断。同时,以贺书为坐标系,整合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文本类型的石经、写(钞)本、刻本,并透过这一相对完整的文本系统来洞悉唐宋时代《孝经》文本演变的轨迹。
简介:这里所谓明后严嵩时期,是指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被革职后到明亡之间的一段时间。所谓史学生态,则包括国家的史学行为和民间的史学行为两个方面。严嵩作为颇多争议的历史人物,近年来为之翻案辩解的人日渐增多,哪一个应该是真实的严嵩形象,考查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必要的。分析后严嵩时期的史学生态,无论国家的史学行为还是私人的野史稗乘,都对严嵩的形象都有或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严嵩,就不能不追问和分析后严嵩时代的史学文本背后的主体价值取向的影响。既要意识到徐阶、王世贞等对严嵩负面形象建构的影响,也要意识到艾南英等竭力为严嵩开脱者与严嵩的乡谊关系,结合思考,庶几可以接近真实的严嵩的形象。
简介: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简称"非遗馆")的建设需求高涨,各类型的非遗展馆孕育而生,然而质量却参差不齐。非遗馆的建设规划、设计思路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其展示内涵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精神层面、实践过程的"活态性"及与外部环境"文化脉络"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特点要求非遗馆的建设思路必须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其中包括:非遗馆应如何有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如何体现非遗的实践过程和无形的精神内涵?如何设计具有较高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展示手段?如何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上述这些问题都是非遗馆建设所需要探讨解决的难题。南京博物院非遗馆近年来的筹建与运营经验可作为实际案例进行探讨研究,为国内同类博物馆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