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福建省财政一直把支农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历年来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一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1999年财政支农支出19.59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1.1%。福建省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以1998年为例,支农支出合计18.46亿元。其中,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8.81亿元,占47.7%。开支款项有14款84项。当年全省由国家供养的农业服务部门8400个,供养人员84661人。人均经费10405元,除了发工资是无法按规定款项开支的。而支援农业生产支出7.05亿元,支出内容十分庞杂,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就有7款16项,包括小型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小水电、农村开荒、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害防除、粮食自给、扶持乡镇企业(包括村、组、户)、抗旱等,以及草场改良、畜禽保护、造林、淡水和海水养殖、林木病虫害的防治费保护费等等。农业综合开发支出2.61亿元,也有2款8项。从上述支农结构看,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主要问题是:一是近一半资金养了8万多人,由于资金不足,业务难以开展;二是资金少而支出项目多,资金分散现象难以避免。如此最终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效益不高。这种财政的“越位”和“缺位”现象,是长期以来“大包揽”的传...
简介: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政治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阐述和规划,反映出党的领导集体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发展过程,其发展成果是形成了更为成熟和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框架包含了价值目标、内容体系和方法论原则。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区分为“自目标”和“它目标”两个结构化概念,党对政治体制改革价值目标的设定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十三大政治报告规划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系列内容,十四大至十七大政治报告做了多方面补充发展和某些局部调整,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治体制改革内容体系。同时,邓小平等历任党的领导人和历次党代会,在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法论上,都提出了若干规约性原则。
简介: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黄河的治理都从未放松过,现在国家对黄河的治理更加重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在这样的新经济模式下,黄河水利的管理水平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包括黄河河务局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明确、法律的地位不高、管理水平不足,它们的管理体制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背道而驰。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投入的精力不足,其管理人员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因此,对于现在的这种情况,为了能够适应当前情况下对于黄河的治理,基层单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通过这些成果,能够了解到黄河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进一步的完善了黄河水利工程的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