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靶向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2例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21)和观察组(n=21)。对照组患者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化疗,观察组患者给予EGFR-TKI靶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肺功能。结果 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总缓解率为 52.3%,显著低于观察组患者的总缓解率76.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YFRA21-1、CEA、N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YFRA21-1、CEA、NSE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的平均CYFRA21-1水平(3.25±1.13)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7±1.31)ng/mL,平均CEA水平(26.14±2.56)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22±3.35)ng/mL,平均NSE水平(16.12±1.72)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29±2.31)ng/mL,以上三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FVC、FEV1、MMEF 分别为(2.85±0.36)L、(2.54±0.61)L、(2.68±0.46)L/s,与对照组的(2.88±0.82)L、(2.52±0.44)L、(2.69±0.51)L/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FR-TKI靶向治疗用于肺癌的治疗能够提高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锥形切除后残留评价中P1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接收的75例采取宫颈锥形切除的CIN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5)采取常规病理评价,研究组(n=40)开展P1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联合常规病理评价,切缘残留患者以临床指南为依据进行处理,切缘无残留后半年通过宫颈液基诱层细胞学(TCT)检测并随访,金标准为随访结果,对两组准确率及灵敏度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半年复查结果提示研究组40例均以阴性呈现出来,对照组35例中,其中阳性患者4例,占比为11.43%;阴性患者31例,占比为88.57%;研究组复查阳性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符合率、灵敏度及准确率方面,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高级别CIN锥形切除切缘判断期间,P1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联合常规病理有助于诊断准确率的提高,而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宫瘤消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78例子宫肌瘤患者,将研究对象分成联合组和单一组。给予联合组患者米非司酮联合宫瘤消治疗,给予单一组患者米非司酮治疗。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肿瘤体积、月经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月经量明显减少,与单一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宫瘤消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布司他片治疗伴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内分泌门诊诊断为痛风的高尿酸血症的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8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组给予非布司他片,40mg,1天1次口服,对照组给予苯溴马隆片,50mg,1天1次口服。分别治疗2周、8周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肝脏转氨酶、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尿酸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肝脏转氨酶、肾功能的变化两组间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布司他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与苯溴马隆片相当,且达标时间较苯溴马隆片快。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取符合子宫肌瘤治疗适应证患者15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大剂量组各78例,3个月后对比临床疗效、肌瘤体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显效率61.54%、闭经率80.77%,高于小剂量组的48.72%、70.51%,无效率14.10%低于小剂量组的24.36%,大剂量组1个疗程后、停药后肌瘤体积分别为(3.18±3.26)cm3、(1.74±0.84)cm3低于小剂量组的(5.53±4.72)cm3、(2.14±1.03)cm3,大剂量组转氨酶轻度升高率44.87%、尿素氮轻微升高率28.21%、轻度恶心率7.69%、体重增加率20.51%,高于小剂量组的26.92%、12.82%、1.28%、5.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促肌瘤缩小、疗效虽不如大剂量更显著,但也获得较满意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有助于改善患者长远预后。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小 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 临床 效果。方法 选取 我院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子宫肌瘤患者 84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 按照 随机 数字表法将其 分为 相同例数的两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患者各有 42 例。高剂量组患者应用每日 25mg 的 米非司酮治疗, 低剂量 组 应用每日 12.5mg 的 米非司酮 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 3 个月 。 比较两组患者的 治疗效果 以及治疗前后月经情况 。结果 低剂量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5.65% ,明显高于高剂量组患者的 80.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行经期及月经量均明显降低( P<0.05 )。与高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患者治疗后行经期及月经量降低更加显著( P<0.05 )。 结论 采用每日 12.5mg 小剂量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 患者可以取得满意 的 治疗效果 , 患者的月经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道肿瘤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治建议。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术后非计划再手术患者32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与防治建议。结果32例患者胃肠道肿瘤术后非计划再手术情况,初次手术急诊、择期分别为4例、28例,初次手术、再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5.50±4.50)d,患者再次手术住院时间平均(19.50±6.50)d。32例患者手术情况,其中25例均手术成功痊愈出院,6例主动放弃自行出院,1例术因胃肠道肿瘤手术中有吻合口出血情况,致使再次手术失败。结论手术并发症是导致胃肠道肿瘤术后需再次进行手术的主要原因,其不仅导致患者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且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要求在胃肠道肿瘤术中做好并发症的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