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低能X线术中放疗(IORT)中的应用,分析其在IORT中的潜在风险,初步探讨FMEA优化IORT管理、减少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行性。方法由IORT团队(1名放疗科医生、1名放疗科物理师、2名外科医生、2名护士)成立FMEA工作小组,应用FMEA方法开展系统风险评估。确立流程模块,对每项模块分析潜在失效模式和原因,对失效模式进行严重程度(SR)、发生频度(OR)和失效检验难度(DR)的评分,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PN=SR×OR×DR)。前瞻性地分析并理解放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的错误及潜在临床影响,对每项失效模式均进行原因分析和现行措施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结果IORT流程分为8个模块,14项失效模式。OR值最高为靶区确认不满意(7分),SR值最高为设备故障无法出束(10分),DR值最高为剂量计算后按键输入错误(7分),RPN值最高为靶区确认不满意(210分)和危及器官未有效保护(180分)。按照优先级对薄弱环节进行修正,优化工作流程和制定出更有效地管理方法。结论FMEA是一种有效的IORT管理方法,有助于减少潜在风险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方法在吸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HFMEA对吸痰操作进行流程管理,查找隐患细节,不断改进措施,预防与降低吸痰操作的风险性。结果失效模式实施HFMEA后,风险值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吸痰流程较实施前细化规范,各种风险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运用HFMEA对吸痰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针对高危因素调整制度、流程,能有效提高吸痰操作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FMEA)康复护理对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一医院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收治的重症监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情况、风险优先指数(RPN)值情况、重症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肺部感染控制率[95.00%(57/6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3%(4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2,P=0.007)。研究组医护人员健康教育(160分)、无菌操作(294分)、病房环境(288分)、抗生素使用的RPN值(17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8分、80分、80分、48分)(均P<0.05)。研究组重症监护时间[(1.65±0.37)d]、昏迷时间[(11.38±8.3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52±0.41)d、(15.63±12.26)d](t=12.202、2.223,均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9,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6.67%(22/60)]明显高于研究组[13.33%(8/60)](χ2=8.711,P<0.05)。结论FMEA模式康复护理可有效控制重症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缩短昏迷和重症监护时间,利于疾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在重症患者气管插管风险防范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行气管插管患者87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模式及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改善前,45例)、观察组(改善后,42例)。应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理论,预见性排列流程中的失效环节,评估不同的失效模式,找出此环节中最需要改进的部分,改善措施、研发器具,加以实施。结果改善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固定区域皮肤过敏及压力性损伤、口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42)、4.8%(2/42)、9.5%(4/42),均较改善前的15.6%(7/45)、68.9%(31/45)、26.7%(12/45)明显下降(χ2=5.15、37.94、4.25,均P < 0.05)。结论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能有效减少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四肢关节骨科收治的84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28例;年龄为19~64岁,平均42.5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22例,B2型16例,B3型10例;C1型22例,C2型6例,C3型8例。单纯前环固定21例,前、后环联合固定63例。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统计术后前环固定失效患者,并分析其失效原因及处理方案的选择。结果84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7例(8.3%)患者术后发生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前环固定失效时间为术后3~75 d,平均29.1 d。失效原因: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及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2例,单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1例,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及康复措施不当2例,术中复位不良1例,后环固定不稳1例。2例患者前环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失效,1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前环采用钢板内固定失效,4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翻修患者翻修术后获11~24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例,良2例,可1例。2例保守治疗患者最终畸形愈合。结论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术中复位不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后环固定不稳及康复措施不当是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对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关键是明确失效原因,采用钢板固定翻修可取得良好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应用对于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的影响。方法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17年1月开始在器械清洗管理工作中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中的失效模式及其风险程度,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对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前后的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清洗步骤的错误与疏漏、器械处理拖延、冲洗不彻底以及器械损耗是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中的主要失效模式,而随着针对性、预见性管理办法的实施,其RPN值明显降低(P<0.05)。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应用后,在规范清洗流程、及时处理器械、精密器械清洗以及器械维护等方面的器械清洗质量评分显著提升(P<0.05)。结论为了保证器械清洗、消毒质量,应用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方法,对器械清洗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加以防控,改进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全面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围手术期手术病人引入失炇模式和效应分析对其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4月2018年3月来我院行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人40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4月2019年3月来我院行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人40例设为研究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照护,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实施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结对骨科围手术期手术病人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模式,可以降低病人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满意度。
简介:背景:自加压空心螺纹钉应用于股骨颈骨折修复以来,出现退钉或穿钉的现象并不少见,哪些因素影响加压空心螺纹钉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的稳定性尚无定论。目的:探讨加压空心螺纹钉置入修复成人股骨颈骨折后内固定失效的原因,以提高加压空心螺纹钉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行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修复的9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相关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选取可能影响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骨折Garden分型、术前骨牵引、手术时机、Garden对线指数、置钉标准、置钉形状、部分负重时间、内固定后并发症等10个危险因素,并对以上因素进行统计、分组及赋值,采用单因素χ2分析剔除无关因素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92例患者获18-7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Harris评定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优28例,良25例,可17例,差22例,优良率为58%。影像学结果显示,根据骨折是否移位将Garden分型分为两组,GardenⅠ型22例和GardenⅡ型29例为无移位组,GardenⅢ型25例和GardenⅣ型16例为移位组,其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12%和39%;Garden对线指数正常组和异常组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16%和59%;置钉标准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19%和70%;内固定后无并发症与内固定后有并发症组内固定失效率分别为14%和55%。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折Garden分型、Garden对线指数、置钉标准和内固定后并发症为加压空心螺纹钉置入修复成人股骨颈骨折后内固定失效(退钉或穿钉)的危险因素。
简介:文章列举了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国内外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包括在辨识患者身份、高危药品管理、患者手术、医源性感染、降低跌倒等不良事件方面的应用,并指出在护理安全中应用的局限性,以期为我国护理质量管理进行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臭氧治疗不同类型阴道炎疗效。方法2014年2月~2015年1月,妇科门诊收治138例念珠菌感染阴道炎患者纳入A组,84例滴虫性阴道炎纳入B组,120例细菌性阴道炎纳入C组,均给予臭氧治疗,1次/d,连续1周。结果C组痊愈率74.17%高于A组47.10%、B组59.04%,B组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0%、95.18%、9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0%、6.02%、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治疗不同病原体感染阴道炎疗效存在差异,多数患者临床表现可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