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一名电影史论工作者,我更倾向于从电影作为一种声像艺术文本的微观层面,就其内在的话语机制的重构与传承角度,来探讨海派影视对中国影视文化的贡献。一般人们认为,海派电影传统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成熟于40年代。它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海派电影在自身发展史中逐渐形成并沉积下来的,与上海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某种特定的叙事机制与影像风格。或者说,是一种浸润着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审美价值趋奉。比如,海派电影较多采用商业电影的类型化元素;故事展开的空间环境一般选择都市中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使空间环境成为故事的一种基本叙事构成;在冲突的营造上,擅长于以贫/富、都市/乡村、善/恶等二元冲突模式呈现普通市民的生
简介:戏曲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极为独特的电影类型之一,而越剧电影又是戏曲电影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十七年”时期的越剧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在越剧电影代表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出现之前,戏曲片还停留在对舞台的记录上,没有完全脱离舞台。直到它的出现,戏曲电影才开始突破舞台的限制,从戏曲纪录片向戏曲电影发展。作为第一部在香港发行的新中国越剧电影,为沪港两地电影的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在不同程度上引发了粤剧戏曲片的创作热潮和黄梅调电影的诞生。本文试图将历史与文化和电影分析研究相结合,从多元角度勾勒出一部伟大电影的史学脉络和艺术价值。
简介:<正>比较的始点:坐标系的建立比较的意义在于揭示相近或某种程度上相似的有内在或外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异与同,从而使人们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若试图把比较的对象建立在两种完全没有联系的事物上,那么,比较就失去了其最主要的功能——揭示同中相异、异中有同的特征。因此,比较的始点在于可比性,即首先必须找出事物间内在或外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当我们把两个有内在或外在联系的事物放在一齐进行比较时,其可比性也不是任意的,比较是有条件的,它总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根据一定的标准、参照物,或在某一坐标系中进行。因为任何两种可比的事物,既有其互为相通的一面,即共性,亦有其自身存在的独特的一面,即个性。因此,和比较所得来的结果相比,比较的角度、前提、标准或参照物、坐标系等则显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