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胸腔内手术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恒速输注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可行性.方法:46例ASAⅠ-Ⅱ腔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20)及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翰注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n=20),观察术中MAP、FIR、苏醒及拔管情况.结果:B组血流动力学较稳定,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且无躁动.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适用于肺及食管手术,麻醉效果优,苏醒期质量优,术后恢复期稳定.

  • 标签: 瑞芬太尼 丙泊酚 硬膜外腔阻滞 胸腔内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异丙酚(propofol,Pro)对急性分离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作用。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结果:(1-300)μmol/LPro可以直接激发内向电流(Ipro),Ipro可被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阻断;(0.01-30)μmol/LPro能增强GABA诱发内向电流(IGABA),洗脱后,电流恢复。结论:Pro既能直接激活GABAA受体,又能通过增强GABA作用变构调控受体;海马区GABAA受体可能是Pro重要药靶。

  • 标签: 异丙酚 Γ-氨基丁酸受体 海马神经元 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 简介:对急性颅脑外伤病人施行急救复苏,或在围麻醉期处理中,确保呼吸道通畅和有效通气是至关重要原则。脑外伤病人常发生返流、恶心和呕吐,致声门常沾有胃液等污染物,本文目的了解这类沾染物性质与pH值,藉以对脑外伤病人产生吸入性肺支气管感染可能性提供依据。

  • 标签: 颅脑外伤病人 PH检测 性质 声门 急性 围麻醉期处理
  • 简介:目的:观察术前药咪哒唑仑与地西泮用于硬膜外麻醉患者抑制手术应激作用。方法:对57例在硬膜外腔麻醉下施行下腹部手术病人,根据术前药不同,随机分成两组:咪哒唑仑组(M组),术前30min肌注咪哒唑仑0.09mg/kg;地西泮组(D组),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0.16mg/kg。术前30min及术中第15min、30min、60min、90min、120min和150min各时点,分别记录两组HR、MAP、BS(血糖)、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和BC(血皮质醇)。结果:在手术前90min内,两组HR、MAP、BS、BC有显著性差异(P<0.05),90min后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SaO2无论在术前或术中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地西泮比较,咪哒唑仑对患者应激反应抑制较强。

  • 标签: 硬膜外阻滞麻醉 术前药 咪哒唑仑 地西泮 手术应激
  • 简介:本文总结了中医院校麻醉科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培养中医专业学生情况,指出此教学法能克服中医专业学生麻醉科实习存在不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中医专业学生面对危重病综合判断.预测、应变能力。

  • 标签: 临床教学 临床路径 麻醉 中医专业
  • 简介:目的:在异丙酚诱导前分别采取预先注射小剂量麻黄碱、或氯胺酮,或力月西与异丙酚联合诱导三种措施,观察比较与评估其预防低血压功效。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麻黄碱组(E组)、氯胺酮组(K组)、力月西异丙酚联合诱导组(MP组)和对照组(单纯异丙酚诱导组,P组),四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无显着性差异。分别记录异丙酚诱导前(T1)、异丙酚注入3min(T2)、8min(T3)及18min(T4)时点HR、SBP、DBP、SpO2、PETCO2数值。结果:P组、MP组于T2时点SP、MP均显着下降(P<0.01),PETCO2也较T1有显着陛下降(P<0.01)。E组和K组与P组相比,T2时点SBP有显着性升高(P<0.01)。MP组与P组相比,T2时点SBP有显着性升高(P<0.01),T3时点SBP、DBP,T4时间点SBP有显着性下降(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预注麻黄碱(0.15mg/kg)或氯胺酮(1mg/kg)可明显减轻异丙酚诱导期血压下降程度,但尚不能完全避免血压下降;采用力月西和异丙酚联合诱导,术中心血管系反应反趋平稳,术后苏醒期较安静,但苏醒时间比单纯用药者稍有延迟。

  • 标签: 异丙酚 诱导麻醉 心血管系统抑制 低血压 力月西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观察右星状神经节阻滞(R-SGB)对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期心血管反应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全麻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于全麻诱导前15分钟用1%利多卡因10ml经c6入路行R-SGB,对照组诱导前同法注射10mf生理盐水。观察气管插管前后SBP、DBP.MBP、HR、ECG,Sp02和RPP变化。结果:研究组各时点与入室基础值比较,仅诱导后SBP.DBP、MBP鼠著降低.窥喉时HRP和RPP显著升高(P〈0.01);在插管3min后已恢复至基础值。而对照组诱导后SBP、DBP,MBP显著降低(P〈0.01);窥喉时SBP、DBP、MBP.HR、RPP均显著升高(P〈0.01).并持续至播管后5分钟。组间比较.对照组升高程度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或P〈0.01)。结论:R-SGB对全麻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可用于调控全麻插管期心血管不良反应。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气管插管 心血管反应 应激
  • 简介:全身麻醉拔管期.由于麻醉转浅、疼痛。拔管.吸痰.咳嗽等原因患者常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一系列心血管应激反应。长期以来镇静、镇痛、降压等多种药物被应用于临床拔管期心血管反应预防随着临床用药不断发展,尤其是一系列超短效药物出现,更多方案如异丙酚,瑞芬太尼.艾司洛尔等.被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就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应激反应出现原因、机制.临床表现、单药预防策略、多药联合预防策略,预防策略评价及副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拔管 心血管 应激反应
  • 简介: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可行走分娩镇痛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卡因组(R,n=30)局麻药为0.1%罗哌卡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布吡卡因组(B,n=30)局麻药为0.1%布吡卡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均在宫口开大至3~4cm时,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3~4cm。两组给予初始剂量10ml(混和液)后,记录麻醉阻滞最高平面,再连接自控微量镇痛泵(PCA)以5ml·h^-1速度从硬膜外导管输入硬膜外腔。当病人感觉疼痛时.以0.5ml·min^-1速度自控追加5ml。助产士观察分娩进展并记录产妇按压次数、用药总量、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s评分。产妇用VAS法自评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并发症。结果:麻醉阻滞最高平面,中位数相似(P〉0.05)产妇按压次数两组无差别(P〉0.05).用药总量R组46.3±11.34ml,8组54.1±16.64ml.两组相比差异显著(0.01〈P〈0.05)助产士评估镇痛效果中,R组达到镇痛评分Ⅰ级占96.67%.B组占80.0%(P〈0.05)。产妇自身评估中,R组镇痛效果达到Ⅰ级占93.33%.B组占73.33%(P〈0.05)。运动神经阻滞中,R组O级(无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者)占80%,B组占50%(P〈0.01)。新生儿Apgar’s评分R组达10分者占96.6%8组占83.3%(P〈0.05)。结论:0.1%罗哌卡因复合微量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可行走分娩镇痛效果优于布吡卡因,且镇痛效果确切,药物用量小.产妇舒适.可下床行走,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是自然分娩较好镇痛方法。

  • 标签: 罗哌卡因 芬太尼 自控镇痛 分娩
  • 简介:目的:探封上肢肌力功能检查用于评估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安全性价值。方法:选择54例开胸术后自控镇痛病人。观察其手握力、屈腕、屈肘等肌力变化,以及判断其镇痛效果。结果:自控镇痛效果均优良,上肢肌力功能检查无异常,无膈肌肋间肌张力抑制。结论:上肢肌力功能检查方法简单,可实时反映呼吸肌张力状况,从而可提高开胸术后应用自控镇痛安全性。

  • 标签: 上肢运动功能 开胸手术 硬膜外自控镇痛 安全性 呼吸肌张力
  • 简介:目的:探索颅脑手术控制性降压适宜药物。方法:选用20例颅内动脉瘤摘除术患者,分别采用异丙酚或硝普纳控制性降压,观察其血压、心率及颅内压变化。结果:与硝普纳相比,异丙酚降压较平稳,不影响心率,可降低颅压,降压结束后血压缓慢回升,无反跳。结论:异丙酚用于颅脑手术控制性降压较硝普纳为适宜。

  • 标签: 异丙酚 颅内动脉瘤 控制性降压 血压 心率 颅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