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分析高碳微合金调质钢C70S6中合金元素的作用,设计了C70S6钢的生产工艺。经过生产试制及对组织、析出相和夹杂物的检测,分析了冶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艺优化的意见,明确了提高钢中氮元素含量及控制好轧制温度、轧后冷却速度,有利于得到大量细小弥散的析出相和促进强度的提高。

  • 标签: 微合金非调质钢 带状铁素体 析出相 夹杂物
  • 简介:以金属Zr、Cu和Al为原料,通过真空熔炼和气体雾化制备Zr-Cu-Al合金粉末,再经高能球磨得到Zr50Cu40Al10晶合金粉末。采用氮/氧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热分析仪(DSC)对其晶形成能力及晶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磨120h后可获得Zr50Cu40Al10晶合金粉末,且随球磨时间增加,粉末的颗粒尺寸逐渐减小,90h后达到亚微米级。球磨过程中由于铁的增加,使合金的结构"混乱度"增加、负混合热增大,因而热稳定性增强,其过冷区间ΔTx为62K,约为雾化法制备的晶合金粉末的2倍。此外,采用等温晶化方法,用KISSINGER方程计算出机械合金化Zr50Cu40Al10晶合金的玻璃转变和初始晶化的表观激活能分别为152.6kJ/mol和172.4kJ/mol,远小于相应的气体雾化法制备的Zr50Cu40Al10晶合金粉末表观激活能,其原因是粉末中氧含量和体系自由能较高。

  • 标签: 机械合金化 非晶粉末 热稳定性
  • 简介:用氩气雾化法制备的Zr(50)Cu(40)Al(10)晶粉末作为填充材料,采用热压工艺制备晶/聚苯硫醚(PPS)树脂复合材料,对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检测,分析磨损机理,并与Al2O3颗粒作为填料的PPS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Zr(50)Cu(40)Al(10)晶颗粒作为填充物,可降低PPS的摩擦因数,减小磨损量,对于PPS树脂材料抗磨性能的提升效果优于传统无机填料Al2O3。随晶颗粒含量(体积分数)从0增加到40%,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与磨损量均逐步降低而后略有增加,磨损机理则从粘着磨损过渡到磨粒磨损,最终转为疲劳磨损。30%Zr(50)Cu(40)Al(10)/PPS复合材料的质量磨损仅为纯聚苯硫醚的20.4%。Zr(50)Cu(40)Al(10)晶颗粒与摩擦副发生化学反应,参与转移膜的形成,并提高转移膜与摩擦副的结合强度,减少摩擦副表面的微凸体,从而降低摩擦副对复合材料基体的磨损。

  • 标签: 非晶合金 聚苯硫醚 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
  • 简介:研究了离子型有机添加剂P强化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同时引用XRD分析了不同晶种的活性。结果表明:添加剂P可有效提高分解率,显著改变产品的形貌,并具有一定增大产品粒度的作用;晶种性质极大影响添加剂的效用,特别是(002)晶面所对应的峰越强,晶种活性越好;研究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在种分过程开始10h后加入100mg/L添加剂,保持晶种系数为3.39,最后于34h以后取出产品;晶种是分解过程的主要因素,添加剂仅能进行改善。

  • 标签: 晶种分解 添加剂 粒度 分解率 晶种活性
  • 简介:将Fe(60)(NbTiTa)(40)合金粉末与纯铁粉分别进行45h高能球磨,获得Fe(60)(NbTiTa)(40)晶粉末和粒度约10μm的铁粉,然后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Fe(60)(NbTiTa)(40)体积分数分别为5%、10%、15%和20%的Fe(60)(NbTiTa)(40)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研究15%Fe(60)(NbTiTa)(40)/Fe混合粉末的烧结致密化行为和Fe(60)(NbTiTa)(40)晶粉末含量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60)(NbTiTa)(40)合金粉末经球磨45h后转变成晶态,其过冷液相区达到112℃。通过SPS可实现混合粉末的快速致密成形,增强颗粒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密度影响不大,材料的致密度在97.5%左右。晶合金粉末的加入可细化基体相的显微组织,并且随Fe(60)(NbTiTa)(40)颗粒含量增加,基体相变得更细小和更均匀,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强度均显著增大。20%Fe(60)(NbTiTa)(40)/Fe材料的显微硬度为232HV,屈服强度和极限压缩强度分别为650MPa和743MPa。

  • 标签: 放电等离子烧结 铁基复合材料 非晶合金 颗粒增强 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