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利用2006-2020年眉山市<1500m、<1000m以及<800m三个级别低能见度气候观测数据分析低能见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年变化来看,2006-2020年眉山市<1500m、<1000m、<800m能见度日数均呈波动增加的变化趋势,近15年眉山市<1500m、<1000m、<800m能见度累计日数分别为43d、14d、5d;眉山市<1500m年能见度日数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次大值出现在2016年;眉山市<1000m、<800m能见度年最大值均出现在2016年。近15年年眉山市10月、11月、12月、1月均会出现<1500m的能见度天气;<1000m、<800m的低能见度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和1月。眉山市低能见度天气大部分集中在冬季,秋季也时常出现,春季和夏季很少出现。从日变化来看, 近15年来眉山市逐小时能见度高值主要发生于11时~20时,该时间段各个小时能见度平均值均大于10000m, 02时~07时为能见度最差的时间段。低能见度天气对交通运输常常会造成不良影响;针对低能见度天气,气象部门应强化能见度天气的监测工作,不断提高眉山市低能见度天气预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并为社会大众和相关部门应对复杂天气提供可靠气象服务保障。
简介:摘要: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是一种严重威胁工人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常见事故。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研究表明,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主要特征包括:高处作业的频繁性、工人自身安全意识的不足、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机制等。影响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因素主要包括人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为了有效防治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并采取合适的安全防护措施。本研究为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1960-2013年中国东北地区逐日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站点数据资料,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寒潮活动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960-2013年中国东北地区总计发生寒潮41666站次,平均每年共发生普通寒潮约771.6站次,平均每站每年共发生寒潮10.7站次。其中,强寒潮约占总寒潮站次的45%,超强寒潮约占总寒潮站次的20%。冬季寒潮发生站次最多,其次为春季,秋季最少。三类寒潮均在吉林省东南部、黑龙江省北部及海拔较高地区发生的站次最多。全年以及秋、冬、春三季的寒潮发生站次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寒潮平均持续时间秋季最长,冬季次之,春季最短。寒潮初发日期有显著的延迟趋势。中国东北地南部区全年寒潮站次与西伯利亚冷高压强度、极涡面积及强度、东亚槽强度、冷空气次数在呈正相关,东部地区的寒潮强度与极涡面积、极涡强度、冷空气次数及东亚槽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东亚槽位置偏西时东北地区南部春季寒潮站次偏多强度偏强。秋、冬、春三季高纬地区及寒潮关键区内地表气温呈上升趋势,且寒潮关键区区域在冬春季节环流呈南风增加的趋势,不利于高纬地区冷空气南下,亦不利于其在寒潮关键区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