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吉林省是辽金时期考古遗存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从近年来吉林省境内发现和报道的辽金时期考古遗存来看,种类不断增多,而相应的研究却略显滞后。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吉林省境内辽金时期的主要考古发现和研究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对于吉林省境内辽金时期考古遗存研究的一些看法。

  • 标签: 近年来 吉林省 辽金时期 考古发现与研究 概述
  • 简介: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的发现、收藏与研究情况概述●李经纬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20期)回鹘文是我国维吾尔族早在唐未、两宋和元朝时期广泛使用过的一种民族古文字,维吾尔族曾经用这种文字书写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典籍,有的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光辉灿...

  • 标签: 社会经济文书 回鹘文文献 情况概述 文书研究 回鹘文文书 吐鲁番
  • 简介:1983年,广汉县志编委会派人到县档案馆搜集、整理有关撰写广汉县志的资料,从一大堆档案中,发现李鸿章于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写给黎庶昌的十多封书信。这十多封书信用十六开白字纸书写,字迹工整,全部用楷书写成。

  • 标签: 黎庶昌 县档案馆 六开 纸书 古文字学家 装订成册
  • 简介:本文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河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主要调查、发掘_Y-作,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李家沟文化、中期的裴李岗文化和晚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基本研究历程、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有些方面还略作评议。在总结以往发现与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指出今后既要继续重视基础性的文化研究,又要更加广泛深入地运用聚落考古等方法,加强对古代社会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以期河南新石器时代考古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 标签: 河南新石器时代 李家沟文化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 考古发现与研究
  • 简介:美国学者滕华睿(GrayTuttle)的著作《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已译成中文。其书中的关键论点——佛教是现代汉藏民族间的桥梁已被很多学者反复引用。文章认同这一观点,不过从现代中国史学研究的观点看,藏传佛教徒甚至是汉传佛教徒,在建构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微不足道的。

  • 标签: 滕华睿 藏传佛教徒 现代中国
  • 简介:<正>西解仰韶遗址是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和山西运城地区文化局的同志,于1979年7月在万荣县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并于同年11月进行了试掘。遗址位于万荣县万荣公社西解村以西约200米处的第二阶地上,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保存状况良好,既有居住址,又有墓葬

  • 标签: 半坡类型 仰韶文化 遗存 出土 彩陶盆 弦纹
  • 简介: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河南省原阳县文物普查组新发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阳武毛氏新迁茔域碣记》石碣一通。该石碣的发现,为研究近500年的黄河变迁、地层变化、阳武毛氏的播迁等,都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现将发现情况与碣文介绍于后,并就有关问题与有识之士商榷。

  • 标签: 原阳县 毛氏 文物普查 实物资料 河南省
  • 简介:中国东北史学家金毓黻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一书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建国前后不同时期出版了很多版本。偶然机遇发现金毓黻先生亲笔跋记,深感先生的治学严谨和《中国史学史》出版的艰辛历程。

  • 标签: 金毓黻 中国史学史 静晤室日记 跋记
  • 简介:<正>不久前,神农架林区文物、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五亿年前的化石山。这座化石山位于神农架林区东部的阳日镇乐意村,海拔五百米。化石山上的石头几乎全部是化石。这些化石主要是古生代早期寒武纪(五亿七千万年前)、奥陶纪(五亿年前)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腕足类((?)软体动物门的一纲)化石山上一层层远古时的石头,好比是一页石化档案资料,记录了它自身古老的发展

  • 标签: 神农架林区 藻类化石 海洋无脊椎动物 寒武纪 软体动物门 奥陶纪
  • 简介:宜州近年发现的两面石寨山型铜鼓和画马崖岩画,同属一个地点.这一发现,为了解历史上宜州一带的壮族先民与滇越民族的关系,揭示宋代"宜州买马"的交易场所和明代"怀远驿铺"的历史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 标签: 铜鼓 崖壁画 宜州马市 怀远驿铺
  • 简介:<正>馆藏善本书中,有明末卢若腾著的《留庵岛噫诗集》一部,凡一卷一册,收诗百四首.题“明通议大夫同安卢若腾闲之著,同里后学林树梅瘦云校刊”.目录后约有“古闽丁芸”、“耕邻经眼”二印.板式为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每半页10行、行23字,注文小字双行.板框四角连接不严实(有缝),界格行线两端与上下栏线互不衔接;字的行气不整,有时歪扭不直;墨色轻重不均.以上特点,说明这是一部活字印本.怎样知道是铜活字印本呢?主要是根据丁芸的墨笔题识和印本的字体.丁芸的题识凡两处三则,一在卢若腾自序之后,为节录卢氏传记,对于研究卢氏有用,与本书板本关系不大,从略.第二处在本书校勘者林树梅识语后,凡两则,第一则与本书板本有关,录全文如下:

  • 标签: 铜活字 诗集 新发现 书板 道光 卢氏
  • 简介:明代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其麾下有许多回族将士。然而名将多有流传,士卒却从未留下姓名。今在族谱学研究中发现河北青县张氏祖阿丹沙、河北大厂何氏祖何也思答儿就是在靖难之役中的两名真名实姓的普通士卒。

  • 标签: 靖难之役 阿丹沙 何也思答儿 回族士卒
  • 简介:本文对敦煌莫高窟的影窟和影像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影窟是为河西都僧统或其他有名的高僧大德而专门修建,窟内塑绘有都僧统或高僧大德的影像。影窟是敦煌家庙窟的一种类型,其功用就是纪念和瞻仰,是敦煌世家大族家庙窟的特殊体现。影窟内影像的塑绘,影响着莫高窟归义军时期的供养人画像更多具有邈真(写真)的性质,高其供养性质则处于次要地位,因而使这一时期的家庙窟具有真堂的性质。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影窟 影像
  • 简介:1976年春,承德县上板城镇西三家村在边家沟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两座。从1976年春季以来,西三家村砖厂在取土中曾多次发现古墓,共保存下来遗物三批。1986年10月,承德县六沟镇旗杆沟村,村民在院内挖水井时发现古墓一座。各墓出土的遗物都是陶器,未见其它器物。这些古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边家沟、砖厂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1.6—2.5米;旗杆沟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3.1米。清理中,在出土陶器附近都发现人骨架和木质葬具的残痕,因破坏严重,墓的平面及结构已无存。墓内出土的陶器皆为泥质灰陶,主要器型有鼎、豆、壶、罐等,其它类型的陶器较少。现将遗物分别介绍如下:一、边家沟陶器Ⅰ式鼎:1件。子母口,腹深且鼓,圜底,弯足外侈。素面。盖呈半球形。口径10.5、高13厘米(图一,1)。Ⅱ式鼎:1件。子母口,丰肩,长方形耳,耳上有穿,圜底,短足外侈。素面。口径14.2、高9.5厘米(图一,2)。豆:2件。子母口,鼓腹,短柄,圈足呈喇叭形。柄上饰弦纹。口径16.2、底径14、高23.2厘米(图一,3)。壶:2件。一件为长颈侈口,鼓腹,腹两侧有兽首形耳,圜底,圈足外侈。器表饰

  • 标签: 鼓腹 圈足 底径 圜底 丰肩 弦纹
  • 简介:2017年,在迎接自治区七十年大庆的紧张筹备及喜悦气氛中,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田野考古与研究工作按照计划得以顺利完成,同时在加强课题意识的方面,深入地开展了区域性的调查工作,取得了意外的收获。中蒙联合考古发掘的和日门塔拉匈奴城址荣获国外考古新发现

  • 标签: 2017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新发现 课题意识
  • 简介:《续资治通监长编》通行的五百二十卷本皆属於四库阁本系统,民族语译名及违碍文字已遭清人大量篡改。笔者发现,湖南图书馆藏有此书的四库底本,其中译名皆未经改译,违碍文字亦多仍原本之旧,系此书自《永乐大典》辑出後的二次修改稿本。此本抄成於乾隆四十三年,修改工作持续至乾隆五十二年,较为完整地反映了《长编》辑佚、整理的过程,对於深入研究《大典》本辑佚、整理等四库学问题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此本是现存诸本中最接近《永乐大典》所收《长编》原貌的版本,对於宋辽金史研究及相关民族史研究具有珍贵的版本价值及史料价值。

  • 标签: 《续资治通监长编》 四库底本 《永乐大典》 湖南图书馆
  • 简介:本人曾再次提出论点,关于《明史》记载巴喇西国遣使臣前来中国的经历,得到祝允明(1460-1526)所撰《野记》的支持,及认为《野记》中另外两则关于东夷的传闻,例如有大蟒蛇、鳄鱼、鹿和石朱砂等,都可能表明该些传

  • 标签: 郑和船队 明朝 《东南海夷图》 《广舆图》
  • 简介: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客观事实,法国奉行法兰西例外的政策应对不断加强的世界文化的同质化,捍卫法兰西文化的纯洁性,但是又无视前法国殖民地国家以及其它国家的民族性,积极推行法兰西文化。巴黎骚乱的爆发凸显了这种政策的弊端,促使人们对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纯洁性的维护与发展的问题作进一步思考。

  • 标签: 法兰西例外 民族性 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