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锥形束CT检测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分析其牙位、位点及牙周炎分期特异性,以期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就诊的牙周炎伴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史(曾接受唇侧固定矫治且已矫治完成)的患者30例(正畸组),年龄(27.0±5.4)岁(18~41岁),按照年龄、性别及牙周炎严重程度配对,同时选取60例无正畸史牙周炎患者作为对照(非正畸组),年龄(26.7±5.2)岁(18~41岁)。应用锥形束CT测量纳入患者全口牙齿各位点的牙槽骨缺损高度,比较正畸组与非正畸组在上下颌同一牙位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差异,分析正畸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在上下颌不同牙位及同一牙位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并比较正畸组各牙周炎分期的牙槽骨缺损高度的牙位特异性。结果正畸组患者上颌尖牙区和磨牙区、下颌切牙区、尖牙区和前磨牙区的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非正畸组(P<0.05)。正畸组患者上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分别为(3.75±1.00)、(3.83±1.10) mm],其次上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磨牙区[(3.67±0.84) mm]及切牙区[(3.39±0.83) mm],下颌牙槽骨高度缺损较重牙位依次为切牙区[(3.73±1.42) mm]及磨牙区[(3.54±0.81) mm],且下颌切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上颌切牙区 (P<0.05),上颌磨牙区骨缺损高度显著大于下颌磨牙区(P<0.05);除上颌切牙区外,上下颌其他牙位颊舌侧牙槽骨缺损高度均显著大于近远中侧(P<0.05)。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发生改变,牙周炎Ⅰ期上颌最重牙位为磨牙区[(3.26±0.63) mm],下颌最重牙位为切牙区[(3.14±1.04) mm],牙周炎Ⅱ期上颌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为尖牙区,Ⅲ、Ⅳ期各期上下颌同颌内4个不同牙位区域,牙槽骨缺损高度最重牙位均为尖牙区(P<0.05)。结论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存在牙位及位点特异性;随着牙周炎分期不同,上下颌牙槽骨缺损最重牙位发生变化,应对伴正畸史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改变提高重视,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 DS)DNA甲基化模式以及基因不同元件甲基化水平与DS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筛选来源于DS患儿和正常对照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中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DMR),对其在染色体和基因位置上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聚类分析,研究差异基因涉及的功能。并结合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研究不同基因元件甲基化的调控作用。结果DS iPSCs中共检测出1569个DMR,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基因体(genebody),且DMR不富集在21号染色体上。启动子和genebody高甲基化均对基因表达起到抑制作用。聚类结果显示,具有DMR的基因显著富集在神经发育、干细胞多能性以及组织器官大小调控的相关通路上。结论DS iPSCs中DNA甲基化异常在全基因组广泛分布,DS中DNA甲基化的分布模式和调控模式均不同于正常样本,DNA甲基化可能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参与了唐氏综合征DS患者神经发育异常及其他异常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海氏三角途径腹腔镜下"窥视睾丸"(指在腹股沟管内环口附近的高位睾丸)引降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行经海氏三角途径腹腔镜睾丸引降固定手术的"窥视睾丸"患儿56例的临床资料。年龄6个月至13岁,中位年龄1岁10个月;右侧37例,左侧19例。对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复查患侧睾丸体积、患侧/健侧睾丸体积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6例患儿均完成手术,睾丸均顺利引降并固定于阴囊。手术时间为(45.23±0.38)min,术中出血量约2~4 ml。56例患儿术后复查睾丸均正常生长发育,查体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无回缩,未见切口感染、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等并发症出现。术后12个月复查患侧睾丸体积为(0.48±0.08)ml与术前(0.30±0.04)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患侧/健侧睾丸体积比为0.71±0.06与术前0.58±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经海氏三角途径腹腔镜下睾丸引降固定术是治疗"窥视睾丸"的重要手术方式,具有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中期应用血清标记物检测进行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DS)中的准确性。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929例自愿产前筛查DS的孕妇临床病历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二联筛查方式筛查DS,应用核型分析确诊DS,观察筛查结果,计算出二联筛查的准确率、特异性与灵感度。结果:确诊DS胎儿14例,DS的发生率为0.14%;二联筛查出11例DS胎儿,检出率为78.57%,灵敏度为78.57%(11/14),特异性为92.00%(9122/9929),准确率为91.98%(9133/9929)。结论:妊娠中期应用血清标记物检测进行产前二联筛查DS的准确率高,具有极大的筛查效果,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髌骨骨折髌骨爪内固定、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应用于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治疗的患者25名为对照组(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25名患者为观察组(髌骨爪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的优良率和有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Bostman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用于Angle氏Ⅱ类牙颌畸形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选本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口腔科确诊Angle氏Ⅱ类牙颌畸患者87例,取动态随机化分组划分组别后,对照组(n=44)行常规正畸支抗治疗,观察组(n=43)行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正畸效果、正畸不适持续时间、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正畸后口腔不适、进食疼痛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正畸12个月后上中切牙倾角改变量、上中切牙凸距改变量高于对照组,第一磨牙位移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正畸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正畸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Angle氏Ⅱ类牙颌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可有效缩短正畸不适,在减少第一磨牙位移距离同时增加上中切牙正畸效果,临床安全性明显。
简介:摘 要:目的 研究不同克氏针内固定方式治疗儿童创伤性肱骨髁上闭合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研究起止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研究对象为院内接受治疗的儿童创伤性肱骨踝上闭合性骨折患儿80例,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并分别给予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与外侧两枚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作用效果。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内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内患肘伸屈受限度数相较于对照组明显较低,数据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下的患儿整体治疗效果明显较好,且显著改善患儿的肘关节受限问题,整体作用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全身麻醉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发育明确相关,在实验模型中可导致神经认知功能损害。体外和体内研究都一致地显示GABA激动剂(如挥发性吸入麻醉剂、咪达唑仑和丙泊酚)或NMDA拮抗剂(如氯胺酮、异氟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暴露能对多种神经传递系统产生剂量依赖和发育年龄依赖的作用。使用这些药物能增加幼龄动物包括大鼠、小鼠和非人灵长类神经元的死亡。麻醉剂诱导的神经毒性有可能发生在儿童身上,这引起了人们对小儿麻醉安全性的关注。据文献报道,儿童全身麻醉后可出现一系列行为改变,包括苏醒期谵妄,这可能是药物毒性的证据。不过,大部分是回顾性的临床研究,缺乏专门针对药物或监测的结果,而且很多结果指标不够敏感,难以发现微小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这些回顾性研究中,有些显示了幼年时麻醉剂的暴露与神经认知功能损害相关,但其他研究则没有。因此,医生和家属应该放心,虽然全身麻醉药有可能诱发神经毒性,但几乎没有临床证据支持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