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维重建联合3D打印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医院收治的92例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定位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CT定位)和观察组42例(三维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石残留率、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疗效评价中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5.2% vs 80.0%),术后结石残留率低于对照组(4.0% vs 22.0%,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减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11.9% vs 30.0%,2.4% vs 18.0%,P均<0.05)。结论三维重建联合3D打印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效果良好,能够减少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薄层三维重建联合个性化扫描对良、恶性实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江山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诊治的实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14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组40例,恶性组100例。患者均接受薄层三维重建联合个性化扫描。比较良、恶性实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薄层三维重建联合个性化扫描的肺结节征象和诊断性能的差异。结果恶性组有空洞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牵拉肺气肿、贴近胸膜和远端穿行血管征的比例分别为11.0%、81.0%、77.0%、49.0%、6.0%、10.0%、31.0%,与良性组的42.5%、62.5%、55.0%、27.5%、20.0%、32.5%、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5.80、5.00、5.66、4.55、4.76、8.96、9.33,均P < 0.05);敏感性最高的征象为分叶征,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效能最高,达82.0%。结论良、恶性实性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空洞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牵拉肺气肿、贴近胸膜和远端穿行血管征存在明显差异,分叶征为敏感性最高的征象。薄层三维重建联合个性化扫描对肺结节良、恶性具有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在经鼻蝶垂体瘤显微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58例垂体瘤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不构建三维模型)及模型组(通过CTA等资料构建三维模型)。比较2组患者肿瘤大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除程度、术前术后激素水平及随访3个月时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肿瘤类型,肿瘤大小及Knosp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模型组患者垂体瘤切除程度优于对照组,全切和次全切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4/29 vs. 1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模型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模型组肿瘤切除时间为(46.93±10.77)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56.00±12.4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患者术后1 d和术后7 d的血清泌乳素(PRL)和生长激素(G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时,模型组患者尿崩症、低钠血症、垂体功能减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瘤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有助于术前了解肿瘤与神经、血管的毗邻关系,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提高手术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维重建联合3D打印辅助微创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医院收治的92例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根据手术定位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CT定位)和观察组42例(三维重建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石残留率、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疗效评价中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5.2% vs 80.0%),术后结石残留率低于对照组(4.0% vs 22.0%,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减少,术后腹腔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11.9% vs 30.0%,2.4% vs 18.0%,P均<0.05)。结论三维重建联合3D打印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效果良好,能够减少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三维重建及术中超声引导在肾盂旁囊肿输尿管软镜内切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治疗肾盂旁囊肿13例,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5±5)岁,左侧7例,右侧6例。术前基于CT三维重建预先规划目标盏及理想切开位点,并以术中超声实时引导和监测,选择囊肿受压变形最大即囊壁最薄处,配合呼吸暂停切开囊壁,进镜观察囊腔内无误后,扩大切开范围直至肾盏穹窿部,术毕留置双J管。结果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最佳切开位点均位于肾盏或肾盏颈而非肾盂,手术时间24~67 min,平均38 min,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2~4 d,平均3 d。术后随访3~21个月影像学检查结果示10例囊肿消失,3例囊肿直径较术前缩小1/2以上,3例合并肾结石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未见明显结石残留,7例腰背部酸胀患者术后明显缓解。结论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在术前三维重建及术中超声引导下治疗肾盂旁囊肿是安全可行的,且切开位置合适,切开范围充分,出血少,镜下寻找快速,手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术中患者体位及路径图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对45个患者利用PHILIPSAluraXperFD20进行脑动脉正侧位和旋转DSA造影,在三维工作站利用三维重建和路径图等功能对采集图像进行处理并分析。结果常规血管造影中34例阳性,11例疑似者进行旋转造影后明确。45例患者均进行动脉瘤栓塞,共栓塞47个,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术中,使用三维旋转造影成像技术可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并使术者明确动脉瘤形态,瘤颈大小和相关供血动脉;使用路径图技术为术者在栓塞治疗过程中提供了清晰的实时影像;有3例患者使用三维重建后,发现DSA系统无法达到工作机位,经过旋转头颅改变术中体位,工作角度显示清晰,手术顺利完成。结论三维旋转造影成像技术是对常规DSA的重要补充;路径图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个别特殊病例在术中改变体位能更方便手术操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治疗不稳定型肩胛骨体部骨折的内固定方式。方法对2011年11月-2015年4月在我科采取手术治疗的32例不稳定型肩胛骨体部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8例为数字化三维重建钛网内固定,16例为钢板内固定。结果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术后功能锻炼时间、解剖复位率、半年congstant-murle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三维重建钛网组优于钢板组(P<0.05)。结论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钛网治疗不稳定型肩胛骨体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钢板,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用CT影像资料建立门静脉系统三维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检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压力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的2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34~77岁,平均年龄56岁。27例患者均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手术期间测量门静脉压力值。将患者CT影像资料导入医学三维软件,重建门静脉三维模型,并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计算所得边界条件,计算门静脉压力预测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门静脉压力实际测量值与软件预测值的相关性。结果2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TIPS支架置入前门静脉压力实际测量值(3 783±930)Pa,预测值为(4 238±1 218)Pa,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压力预测值与实际测量值呈正相关(r=0.402,95%CI:0.026~0.678,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基于CT三维重建和有限元分析所测得门静脉压力值可在一定程度提示实际门静脉压力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A联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抽集2020年1月到2022年9月于我院就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疾病接受医疗救助的患者一共30例作为我院本次研究的全部对象;以常规影像学检查阶段为对照组,以CTA联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阶段为观察组;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对比统计两阶段准确率、观察组阶段和“金标准”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阶段的准确率较之于对照组阶段更高,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和“金标准”检查结果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A联合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在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疾病诊断中具备较高的应用潜力。
简介:目的:观察三维超声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84例乳腺肿块患者,将上述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0.13±10.58)岁。根据患者所采取疾病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病理检查,观察组实施三维超声检查。结果:病理检查出肿块共计100例,其中良性诊断率为75%;恶性诊断率为25%。三维超声诊断检查出肿块共计98例,良性诊断率为75.51%;恶性诊断率为24.49%。由此能够看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肿块诊断符合率上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肿块检查中实施三维超声检查,能够有效提升乳腺肿块的检查准确率,明确良性肿块与恶性肿块之间的差异性,具有显著的肿块诊断价值和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2/3 1例,L4/5 18例,L5/S1 23例,L3/4合并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结果(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3至L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5,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3至L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00、2.78,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3/4~L5/S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5),在L4/5及L5/S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1.79,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3至L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P<0.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3到L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颌骨 CT三维表面重建及头颅模型在颌面复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74例颌面复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颌骨 CT三维表面重建及头颅模型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窗口均 1期愈合,内固定微型钛板无松动、断裂,内固定钛钉无脱落。术后患者面部外形基本对称,咬合关系良好,张口度正常。结论 颌骨 CT三维表面重建及头颅模型有利于确定复杂颌面骨折的程度与骨折的移位情况,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三维CT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CTangiographicimaging,3D—CTA)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有学者将其称为经静脉CT血管造影,其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vertebralarteriopathy,CSA)的诊断和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3D—CTA还可应用于稚动脉畸形、损伤、动脉瘤、夹层等的疾病诊疗,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关于3D—CTA在椎动脉病变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图像融合在颅内肿瘤三维适形放疗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我院收治的38例颅内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的适宜GE1.5T头部线圈的泡沫固定枕,在XIO放疗计划系统工作站将CT和MRI图像进行融合,勾画肿瘤靶区(GTV),并对靶区进行适形放疗,观察CT和MRI图像融合定位的准确度。结果本组38例患者病变部位均能在CT和MRI图像融合中清楚显示,CT扫描患者最小体积、最大体积及平均靶区体积均明显小于CT和MRI图像融合显示结果(P<0.05)。结论利用自制泡沫枕将CT和MRI图像融合明显优于CT和MRI单独使用,可为颅内肿瘤三维适形放疗提供较为精确的肿瘤靶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应用于骨关节创伤的效果和准确性进行分析讨论。方法 选择某院在2017年6月到2020年6月收治的38例骨关节创伤患者,分别利用X线和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进行检查,对两种检测方法骨关节创伤检出率,和发现骨折塌陷、关节内碎骨诊断率进行比较。结果 在肋骨、脊柱、盆骨、胫骨骨折的检查率问题上,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发现盆骨和胫骨碎骨关节碎骨情况,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可以显著实现骨关节创伤检测准确率的提升,为临床手术提供较大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层螺旋 CT 三维成像技术( MSCT-3D)在隐匿性肋骨骨折( ORF)中的应用,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以 2015年 4月—— 2017年 5月为时间段,将期间我院收治的 130例 ORF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 X线平片与 MSCT-3D检查,随后手术治疗确证,比较两种方式诊断效果。结果: MSCT-3D检出率为 99.23%( 129/130),其中前肋骨折 49例( 37.69%),后肋骨折 38例( 29.23%),肋腋弓骨折 43例( 33.08%); X线平片检出率为 100例( 76.92%),其中前肋骨折 47例( 36.15%),后肋骨折例 21( 16.15%),肋腋弓骨折 32例( 24.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层螺旋 CT 三维成像技术应用于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中具有较好效果,可有效提高临床检出率,同时在骨折定位方面存在明显优越性,具有实用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联合腹腔血管三维成像在胆胰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52例胰胆管疾病患者,通过行64层螺旋cT扫描及后期胰胆管、腹腔血管三维成像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对比分析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46例胰胆管三维成像清晰显示病灶和梗阻远、近端狭窄及扩张的胆管、胰管;联合腹腔血管三维成像可多方位清晰显示结石和肿瘤与周围组织解剖关系。与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对比,胰胆管三维成像对胆胰疾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符合率达到98%(45/46)和93%(43/46),联合腹腔血管三维成像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均达100%(38/38);手术可切除性判断准确率为93%(14/15)。结论64层螺旋CT胰胆管三维成像联合腹腔血管三维成像能获得清晰的胰胆管影像,立体显示胰胆管结构、病灶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提高了胆胰疾病诊断率,为手术提供正确的指导。
简介:摘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除外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临床大多数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脑动脉瘤所致,随着CT仪器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尤其是64层螺旋CT的问世,使该病的检出率已明显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该疾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与常规DSA相比,两者互有短长,本文将就头部CTA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应用作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