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其对化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晚期NSCLC临床病理资料,以NLR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分析NLR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NLR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NLR与肺癌病理分期、ECOG评分、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PLR)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血红蛋白(hgb)无统计学差异(P>0.05);NLR值化疗前4.11±2.94与化疗后3.04±2.55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NSCLC患者病理分期越晚,NLR值越高;化疗后NRL值的降低对化疗评价有参考意义。
简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近年来研究炎症标志物的热点,较其他白细胞成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研究发现,PLR、NLR在慢性肾脏病(CKD)中有广泛的应用,参与炎症反应、心血管并发症、肾性贫血等,影响着CK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同时在高血压肾损伤、糖尿病肾损伤、狼疮肾炎等疾病中都有相关研究。本文拟对PLR、NLR在CK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PLR、NLR用于CKD及相关并发症的预测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PLR、NLR在CKD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必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诊治的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第七天分别留取静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观察血必净治疗对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结果血必净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炎症反应。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是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受损的血管内皮中存在大量的炎症介质,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常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相关,淋巴细胞作为免疫调控屏障,其数目减少与机体应激反应相关。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中有紧密联系,NLR越高,急性心肌梗死预后越差。现就近年NLR在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价值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膜后脂肪肉瘤(RLS)术前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的20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将NLR划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在本组研究中,低NLR共95例,高NLR共112例,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肿瘤形态是否规则、肿瘤是否侵袭重要血管、是否存在联合器官切除等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平均年龄(t=-2.347,P<0.05)、肿瘤的生长速度(Z=-3.411,P<0.05),血型、术中出血量是否多于800 ml、术中是否输血、单种或多种病理亚型、肿瘤切除完整性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9、10.859、4.566、4.291、10.491,P均<0.05)。经Log-rank检验表明,低NLR组和高NLR组的中位RFS分别为21、12个月,高NLR组比低NLR组术后复发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9,P<0.01)。结论RLS患者术前NLR与肿瘤复发明显相关,较高的NLR可能预示肿瘤复发时间更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与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CVST住院患者为病例组。同期连续性纳入症状相似的头痛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之间人口统计学数据、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以及血浆D-二聚体的差异。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NLR及血浆D-二聚体与头痛症状首发CVST的独立相关性。根据NLR中位数将CVST患者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比较2组患者之间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血浆D-二聚体的差异。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NLR倒数与血浆D-二聚体以及临床特征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CVST住院患者51例,头痛对照组54例,健康对照组53例。3组之间三酰甘油(P=0.002)、空腹血糖(P=0.044)、血清白蛋白(P=0.013)、尿酸(P=0.010)、血浆D-二聚体(P<0.001)、D-二聚体阴性患者比例(P<0.001)、平均红细胞体积(P=0.015)、白细胞计数(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P<0.001)、淋巴细胞计数(P=0.005)、单核细胞计数(P=0.004)、平均血小板体积(P=0.010)、血小板分布宽度(P=0.029)以及NLR(P<0.001)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P<0.001)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显示,病例组血浆D-二聚体以及NLR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均<0.001)。分别以头痛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作为参照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以及血浆D-二聚体均与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CVST显著独立相关(P均<0.05)。根据NLR中位数(4.817 6)将病例组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进行的比较显示,低NLR组起病时间(P=0.041)、头痛为唯一症状的患者比例(P=0.016)以及血浆D-二聚体阴性患者比例(P=0.002)均显著高于高NLR组,而头痛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比例(P=0.032)、血浆D-二聚体(P<0.001)及空腹血糖(P<0.001)均显著低于高NLR组。以NLR倒数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NLR倒数与血浆D-二聚体呈独立负相关(R=-0.521,P<0.001),与头痛为唯一症状呈独立正相关(R=0.280,P=0.049)。结论NLR在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的CVST患者中显著升高,可能有助于CVST患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降钙素原(PCT)检测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血流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以80例血培养阴性的细菌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观察其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及PCT之间的差异,并分析NLR与PCT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EU、NLR、P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YM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流感染患者给予NLR联合PCT检测,能提高对血流感染的诊断率,对检测血流感染风险有着极大的价值。
简介:摘要过敏性疾病是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随着流式细胞术的发展,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basophil activation test,BAT)作为一种体外激活试验,已成为诊断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的一种新型方法。将BAT标准化,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及过敏机制的探索这一过程非常重要。该文就BAT的主要原理及其在过敏性疾病诊治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早期预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行直肠癌根治术的7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于术后第1、3、5天分别检测血常规,记录白细胞计数(WBC),计算NLR。分析术后第1、3、5天NLR与吻合口瘘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术后NLR预测吻合口瘘的准确率。结果术后第1、3、5天,吻合口瘘患者的平均WBC分别为13.2×109/L、9.1×109/L和8.9×109/L,吻合口愈合患者的平均WBC分别为12.9×109/L、9.0×109/L和8.8×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吻合口瘘和吻合口愈合患者的平均NLR分别为13.3和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4);吻合口瘘患者术后第3、5天的平均NLR分别为10.9和7.6,吻合口愈合患者术后第3、5天的平均NLR分别为9.3和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第3天NLR截点值为8.6时,预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灵敏度为73.2%,特异度为75.6%,AUC为0.744。术后第5天NLR截点值为5.5时,预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灵敏度为69.6%,特异度为75.5%,AUC为0.726。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第3天NLR为预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后第3天NLR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助于早期发现吻合口瘘,减少吻合口瘘导致的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预后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苏州市相城区第二人民医院和苏州市立医院东区的ARDS患者并获取其临床信息。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生存分析探索NLR与患者预后关系。结果共计纳入80例ARDS患者,NLR中位值为14。死亡患者年龄、有创机械通气比例、NLR和肌酐显著高于存活患者,而氧合指数和血浆白蛋白低于存活患者。NLR无论作为连续性变量(HR=1.011,95%CI:1.004~1.017,P=0.001),还是以14为界限的二分类变量(HR=1.532,95%CI:1.095~2.143,P=0.013),均是ARDS独立预后因子。NLR>14的ARDS患者的住院死亡率、28 d死亡率、90 d死亡率和有创机械通气比例均显著高于NLR≤14患者。结论ARDS确诊早期(24 h)NLR>14是其独立不良预后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以肝癌诊断的常规标志物血清甲胎蛋白(AFP)为对照,采用四格表诊断试验的方法分析血清NLR诊断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00例肝癌患者中,高NLR(≥1.70)者比例为56%(56/100),高于AFP阳性者比例44%(44/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8,P=0.08)。AFP阳性患者中,低NLR与高NLR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9、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48),且高NLR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32,95% CI 1.055~1.438,P=0.008)。结论NLR联合AFP检测可提高肝癌的术前诊断率。高NLR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MIC)联合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临床意义。方法将MIC技术用于32例M3患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价。结果形态学检查26例M3a,中2例和6例M3b中3例曾误诊为其它白血病,经核型分析确诊。骨髓染色体分析正常3例(2/32),28例(28/32)有t(15:17),1例(1/32)具有变易移位,可评价的20例中19例(19/21)达到CR,具有复杂核型和变易移位各1例未能取得缓解。结论MIC联合检测对M3的诊断、分型、评价预后等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或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是一组由各种原因导致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过度增殖活化引起全身高炎症反应的临床综合征。细胞因子风暴是该病的关键环节。由于病因复杂、疾病严重程度差异大、临床表现非特异性等原因,该病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较为困难。细胞因子在HLH的早期快速诊断、与其他细胞因子风暴相关疾病的鉴别、亚型判别、分层治疗、疗效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HLH相关细胞因子谱类型及其在与各类发热性疾病的鉴别诊断、HLH的分层治疗和治疗过程监测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进一步提高HLH的精准诊治水平。
简介:目的:分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后肿瘤患者营养、免疫、肝功能状况的变化,探讨CIK细胞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2年7月至2014年4月收集39例采用CIK细胞治疗可评价的中晚期肝癌患者,评价其临床疗效。所有患者均接受CIK细胞免疫治疗。具体方案:采集细胞当日计为第0天,第14、16、18天静脉回输CIK细胞悬液,总细胞计数为(6~15)&#215;109。评价客观疗效,并动态监测血清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结果39例患者通过CIK细胞治疗后,白蛋白、前白蛋白、甘油三酯、血红蛋白、握力、简易营养学评分、CTP评分、中性粒的比值、AST、GGT、CTP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胆固醇、人体测量营养学指标、BMI、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白细胞总数、ALT、AF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接受CIK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肝脏功能,中晚期肝癌患者营养状况与握力、BMI、前白蛋白和肝功能评分具有相关性,CIK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