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深,被动式建筑设计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解决方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动式建筑设计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元素和优化建筑结构来降低能耗,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因此,在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旨在系统地调查和分析各种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的效果,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节能环保和人居舒适的目标。

  • 标签: 被动式建筑 设计策略 研究
  • 简介:摘要:滑坡、落石、崩塌等地质灾害在我国山区经常发生,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这种地质灾害更为常见。它危害山区内人民的生命安全,妨碍人们经济活动的进行,因此需要及时对崩塌、落石等自然灾害进行防护。在与其他防护结构的比较下,被动柔性防护网的结构在安全、经济、环保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目前已在我国各个山区具有设置防护。本文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阐述了被动柔性防护网的结构性能,并提出了具体应用路径,旨在为我国危岩落石防治工程研究做出贡献。

  • 标签: 防护网 结构性能
  • 简介:摘要:目前,被动房由引进到发展,各地纷纷上马,由于经验不足,从技术到材料再到工艺都是边干边学。大同泰瑞开发建设的云山府被动房项目,以其装配+被动+绿色三星的特色,将建筑物生命周期中的建造和使用阶段都纳入节能减排的国家目标。为了完成这样的目标,大家群策群力,开展科研活动,不断地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得被动房工程能够顺利进行。

  • 标签: 被动房 现场实验 新风系统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盾构机被动铰接改造为主动铰接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首先,对盾构机铰接系统的原理和结构进行了介绍,阐述了被动铰接和主动铰接的区别及其在盾构机中的应用。然后,分析了盾构机主动铰接改造的必要性,从提高盾构机施工效率、减小设备故障率以及降低施工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接着,详细介绍了盾构机主动铰接改造的技术方案,包括改造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以及改造后的盾构机性能提升等方面。最后,通过对改造前后的盾构机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主动铰接改造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盾构机主动铰接改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盾构机 被动铰接 主动铰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在黄石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采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73例患者,根据患者躯体活动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组及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基础资料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关怀度,并采取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进而制定护理对策。结果术后6个月,患者躯体活动功能评分为(37.15±4.59)分,且良好组(评分>32分)共有患者121例,占全部患者的70.35%,不良组(评分≤32分)共有患者51例,占全部患者的29.65%,且以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评分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的项目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伴有并发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锻炼频率低、遵医情况差及家庭关怀程度低为躯体活动功能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并发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锻炼情况、遵医情况及家庭关怀程度,因此,针对该类患者应强化健康宣教工作,并针对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及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应进一步提高监护工作,并通过加强随访监督等措施改善患者术后躯体活动功能。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躯体活动功能 影响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膝关节置换术病人越来越多,术后的早期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为了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软化瘢痕,恢复关节和肢体的功能,我们自制了新型防髋膝关节脱位多功能活动架,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201120188971.5),成为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立项课题,经过136例患者使用,感觉舒适,不易滑脱、可防患肢内收内旋及脱位,更有利于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收缩练习,避免了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软化瘢痕,更好地恢复了关节和肢体的功能。

  • 标签: 髋膝关节 脱位 多功能 活动架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对传统的中药熏蒸疗法治疗RA作出客观评价,进一步阐明中药熏蒸对RA的治疗机制。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医科住院的RA患者60例,按照随机开放性原则将60例RA患者分为中药熏蒸组(熏蒸组)与非中药熏蒸组(非熏组),非熏组采用常规治疗,熏蒸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熏蒸治疗。治疗1个疗程(20d)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两组之间关节症状、体征、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0d后两组疼痛VAS评分、关节肿胀度、压痛程度、关节疼痛数目、晨僵持续时间、关节屈伸度、局部温度、ESR、CRP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P〈0.05),熏蒸组在总有效率及达到ACR70改善的百分比上明显高于非熏组(P〈0.01)。熏蒸组在患者的关节压痛程度、关节疼痛数、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局部温度的改善明显优于非熏治疗组(P〈0.05),在关节肿胀度和关节屈伸度改善方面与非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ESR、CRP,熏蒸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中药熏蒸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及镇痛作用。

  • 标签: 关节炎 类风湿 蒸汽浴 中草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阻滞对SP(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择取本院治疗的40例SP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收治顺序分组,涉及对照组(n=20)、试验组(n=20),予以对照组药物(塞来昔布)及肩关节功能训练治疗,予以试验组神经阻滞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肩关节活动情况,研究时段为2023年9月-2024年2月。结果: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价值(P<0.05)。结论:予以SP患者神经阻滞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显著缓解肩关节疼痛症状,有利于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 标签: 神经阻滞 SP 疼痛程度 肩关节活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运动损伤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其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我院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期间收治下肢运动损伤患者,共计人数64例,以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康复护理),对实施过程中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数据作整理记录,结合统计学系统进行对比观察,分析康复护理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数据及关节相关指标相比另一组均呈现出较高优势性,组间对比P值﹤0.05,可见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运动损伤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对其关节活动度的效果显著,改善关节功能,整体效果确切,适合推广。

  • 标签: 下肢运动损伤 康复护理 关节活动度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88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试验组(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及对照组(常规电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的肩关节疼痛指数及肩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进行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的恢复训练进行,并且对于提升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着积极意义,值得相关临床医务工作人员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电针 体外冲击波 肩关节周围炎 疼痛 肩关节活动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观察并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和关节活动度。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不仅VAS评分由(5.28±1.38)分显著降低为(3.74±0.65)分,而且关节活动度也由(101.06±12.28)°显著提高到(132.29±12.38)°,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灭活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膝骨性关节炎 疼痛程度 关节活动度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病人的多模式镇痛护理效果及对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22年2月-2023年3月收治的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患者为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给予多模式镇痛护理模式干预,并分析其干预效果。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疼痛指标及膝关节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护理干预后,对照组的疼痛指标高于研究组,且膝关节功能活动指标低于研究组,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病人实施多模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多模式镇痛护理 膝关节活动度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干预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应对方式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于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应对方式及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的求助、合理化、解决问题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幻想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的遵医行为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的晨僵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的膝关节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干预可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心理状态、转变应对方式,提高遵医行为,改善疾病状况,提高关节活动度,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模式。

  • 标签: 痛风性关节炎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 心理状态 遵医行为 关节活动度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依从性对关节恢复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抽签法分成各有30里的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前者接受常规宣教,后者接受行动研究,并对不同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干预前,两组的髋、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研究组的髋、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 关节置换术 早期活动 依从性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近50年来最成功的骨科手术之一,具有20年以上的良好生存率。但是THA术后髋关节不稳、撞击、脱位和衬垫磨损仍然是导致THA失败和翻修的常见原因。为了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脊柱-髋关节-骨盆活动度异常及其对THA生存率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这一理念,在制定THA术前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自身骨盆活动度的特点,根据患者矢状面平衡和骨盆活动度设置个性化的前倾角和外展角,以减少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延长假体的寿命。新近的研究表明患者年龄老化,日常生活中姿势的转换,高体质指数,以及不同的手术入路及体位都会对脊柱-骨盆活动度产生影响,由于骨盆活动度的改变会转化成髋臼方位改变,患者在术中或术后骨盆活动度变化过大,都有可能造成术中假体方位设置不良,术后发生假体撞击,脱位,加速衬垫磨损,最终缩短假体的使用寿命。所以在术前对脊柱-骨盆活动度进行测量和评估,通过研究术中骨盆活动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及使用辅助定位装置以精确地放置臼杯,在术后观察患者骨盆活动度变化及因此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以近年来国外文献所报道的脊柱-骨盆-髋关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介绍脊柱-骨盆活动度的影响因素及由此来指导THA围手术期诊疗策略的新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专案改善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中应用的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骨关节科,成立专案改善小组,以专案改善实施前的56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为改善前组,专案改善实施后的58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为改善后组,应用专案改善方法分析,分别从制订并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标准化方案、完善集束化疼痛管理策略、完善科室引流管管理执行标准等方面进行改善。比较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专案改善实施后,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缩短至(21.49±4.94)h,患者术后直腿抬高时间缩短至(32.10±11.48)h、屈膝90°时间缩短至(23.08±5.93)h,术后住院时间缩短至(4.12±1.03)d,与改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06、-5.37、-6.88、-10.37;P<0.01)。专案实施前后伤口渗血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便秘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7.9%(10/56)下降至3.4%(2/58),患者术后直立不耐受由改善前5.4%(3/56)上升至20.7%(1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28、4.36;P<0.05)。结论专案改善的实施,缩短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有利于降低术后便秘发生率,加快膝关节功能康复进程,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 标签: 膝关节置换 早期下床 膝关节功能 专案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抗-CCP抗体在RA中的含量,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及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以探讨抗-CCP抗体对RA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抗-CCP抗体的敏感性50%比RF的敏感性65%低,但抗-CCP抗体的特异性100%远高于RF的69.2%,RA患者的RF的阳性率在抗-CC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抗-CCP抗体与年龄、血沉、C-反应蛋白及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认为抗-CCP抗体与疾病活动度(血沉、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而和RF存在正相关,并且抗-CC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标签: 抗-CCP抗体 类风湿因子 活动性 ELISA
  • 简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本病早期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则可因骨侵蚀而出现关节破坏、强直和畸形,是造成患病人群劳动力丧失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西医治疗RA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以及生物制剂。NSAIDs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炎症反应,减轻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但不能控制病情的进展。而DMARDs虽然能控制疾病的活动,阻止骨关节的破坏,但其导致的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及性腺损害等副作用不容忽视。生物制剂在缓解关节影像学进展和保护关节功能方面优势显著,但由于其价格昂贵,在我国尚不能广泛使用。RA属中医“痹证”“历节”“痛风”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痹论”的专篇论述,因此中医药在治疗RA方面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相对于西医疗法,有毒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强、药材廉价易得等优势。由于广西的RA患者以湿热痹阻证最为常见[1],现笔者就清热祛湿法改善RA疾病活动度提出一些看法,与同道探讨。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清热祛湿法 疾病活动度 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