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分析地铁列车运行引起岩石场地振动传递特性,选取青岛某地铁线路区间,对正常运营的地铁引起隧道及地面垂向振动进行同步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隧道与地面振动主要集中在50-200Hz,隧道200Hz处的振动最为显著,地面60-80Hz的振动最为显著。地面距离隧道中心线90m范围内,振动呈波动衰减,在距离隧道中心线30m与75m处,存在2个振动放大区,相对于其前一测点,均在8-25Hz与60-80Hz频段有所放大;2)隧道壁至地面振动传递损失曲线均近似呈V型分布,高频段振动传递损失较低频段大,传递损失基本在20-25Hz附近最小,大部分测点在此频段传递损失出现负值,说明此频段附近振动加速度从隧道壁传递至地面有放大现象;3)地铁列车运行引起青岛岩石场地振动传递特性与其他场地类别相比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测试结果可为青岛地铁后期线路规划对地面环境振动影响提供参考。
简介:为了解决目前大规模应用的混凝土转向体系自重大、传力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对当前体外预应力加固常用的转向体系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经验,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的钢结构转向体系,并利用目前新型的自切底型后锚固系统,将体外束系统与原结构相连,能够大幅降低附加自重。以某工程为例,进行了精细化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转向器A钢结构受力略大于转向器B,钢结构中最大Mises应力为86.8MPa,发生于与混凝土接触的锚固板处,远小于Q420钢材的设计强度380MPa;变形最大处为0.21mm,处于弹性阶段;锚栓最大拉拔力为16kN,远小于受拉承载能力设计值65.2kN。新设计钢转向器整体结构处于弹性阶段,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能够保证体外预应束有效应力的传递,可以用于本工程应用。
简介:软土是一种从软塑到流塑状态的粘性土系,它具有强度低、压缩性大、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和灵敏度高等工程不良特性,这也就是软土路基成为了交通基础工程快速发展中的重要障碍的原因所在。近年来,人们围绕软土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表明:软土主要可分为沼泽型、海洋型、平原型和山地型四大类,其主要特性为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压缩型高、渗透系数低、灵敏度高、显著流变性、抗剪强度低、厚度不均、可塑性大、具有限结构性、存在硬壳层。目前,软土路基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常用方法包括钻探取样与土工试验相结合、CPT(或改进后的CPTU)技术和BAT技术。钻探取样和土工试验(即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相结合虽然是软土路基勘察最常见的勘察方法,但该方法容易对土样产生扰动、破坏土体的本构模型并导致试验数据失真。静力触探试验(CPT)、孔压静力触探试验(CPTU)和地基原位固结系数和渗透系数测试系统(BAT)等原位测试技术在线形分布、范围宽广的公路工程中具有明显的速度快、经济等优点,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国外,因而急切需要在理论、仪器设备和实践应用经验方面开展深入的总结和研究工作。
简介:全面介绍梯形轨枕轨道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国家铁道试验中心R1432m环行道上开展安全性、平稳性及轮轨振动特性测试的方案、测试指标、评判标准及测试结果。采用8辆编组160km/h动力集中电动车组,测试速度为100、120、140、165km/h,测试对比断面包括2种梯形轨枕及环行道既有有砟轨道,测试指标包括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横向力等安全性指标、钢轨及梯形轨枕垂横向动态变形、车体垂横向振动加速度等稳定性指标、钢轨垂横向振动加速度等轮轨振动特性指标及梯形轨枕应力变化等,上述各项指标的实测结果均低于相关规范标准的限值,且基本与有砟轨道对比断面的测试数据相近,表明梯形轨枕在安全性、稳定性及轮轨振动特性方面可满足160km/h速度级线路的应用要求,可为该速度级的轨道减振技术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