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经文:■鼎:元吉,亨。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简介:<正>由早期朴素的阴阳说到战国以后的哲理化了的阴阳学派之间,也一个由此及彼过渡的中间环节至今尚未弄清楚,那就是道家、阴阳家以及《易》学是怎样互相衔接、交汇、渗透、融合的呢?是什么人完成这样一项工程的呢?它们的交绥点在哪里?其后又发生了哪些流变?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我认为,稷下的环渊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人物。本文将对其人、其学、其书及其后学的某些问题作扼要的论述、考察其渊源、流变的脉胳和走向。这个尝试虽有些大胆而唐突,却值得试一试。
简介:《仪礼》有今古文之分,郑玄注《仪礼》时兼采今古文,“从今文则《注》内叠出古文,从古文则《注》内叠出今文”。郑注中这些古文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古文经的一些重要线索,所以前修时贤对此均较为重视。本文主要是利用当今所见出土文献材料,着重对郑玄注《仪礼》九则形讹古文作一新证,重点对这类古文讹混的时代层次做了考察,文末还顺带对郑玄注《仪礼》时所据古文本的真实面貌作一补述。
简介:张九成提出"念动于中,事形于外",认为内心念虑能够影响外界事物,造成祥瑞灾异及种种自然现象。与汉代天人感应说相比,张九成思想一方面消解了"天"的人格神意味,一方面把灾异的根源归诸人心念虑,从而将天人感应融入到心学体系中。张九成基于心学的天人感应论以气论为基础,认为天地之间一气流行,人内心的念虑会形成和气或恶气,进而影响万物。通过内心—气—事物的结构,他将自然界纳入到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之中,人是世界变化运动的枢纽。这一建构,使天人感应在宋代心学思想中获得了新的内涵和价值。
简介:朱熹的易学体系在于熔象数义理于一炉,而重点则是通过象数的研究以补《程传》之不足。《本义》卷首九图与《启蒙》四篇是朱熹所编出的象数大略,构成他的易学体系的主干。朱熹认为,河图洛书是天地自然之易的象数,伏羲八卦是先天之学的象数,文王八卦是后天之学的象数,卦变图是孔子之易的象数。这四种象数虽然层次历然,不可混淆,其实皆不外乎阴阳奇偶之动静循环,至于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这就是所谓太极。因而太极阴阳之妙就成为这四种不同象数的共同的本质。太极是理,阴阳是气,所谓太极阴阳之妙,实质上就是一个理与气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的数学知识,重点讨论了中的数学与的传承关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源"与"流"的关系.
简介: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周易》古经今注今译(九)
环渊与道阴阳学派的形成
郑玄注《仪礼》形讹古文新证九则
张九成基于心学思想的天人感应论
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与《易学启蒙》解读
《管子》中的数学与《九章算术》的关系
性善之善不与恶对——以张九成为中心讨论宋代性善论涵盖的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