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重症患者中应用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的效果。方法经医师诊断和影像学检查筛选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重症脑外伤患者138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8例和研究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谵妄发生情况、临床各项指标所用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康复效果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谵妄评分处于较高水平、谵妄持续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持续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康复效果及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基于意识模糊评估法的谵妄预防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谵妄情况,减少治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术后患者在ICU机械通气期间的沟通障碍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ICU采用机械通气的心脏术后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外科ICU气管插管患者沟通需求问卷、沟通障碍量表和负性情绪子量表。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24%。结果200例心脏术后患者在ICU机械通气期间沟通障碍总分为(19.35±9.35)分,处于中等水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文化程度、是否使用镇静药物、负性情绪和爱与归属感需求是影响心脏术后患者在ICU机械通气期间沟通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33.9%。结论ICU护士应该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使用镇静药物、爱与归属感需求高、负性情绪较高者进行沟通支持,提供沟通工具,创造沟通环境,提高医患沟通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并汇总ICU机械通气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管理的最佳证据,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检索OVID循证数据库、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推荐的循证护理指南、JBI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EMBASE、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中国临床指南文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证据分级系统中关于ICU机械通气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研究,采取循证护理实践模型对相关文献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并进行相关证据提取和整理。结果结合专业人员的判断,纳入23篇文献,其中指南2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4篇、预防效果分析9篇、影响研究6篇,内容包括风险评估、诊断与筛查、预防措施及管理策略4个方面。结论本研究汇总了ICU机械通气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及管理的相关护理证据,在现有医疗环境及条件下结合患者个体意愿与临床背景,对证据的科学、有效与可行性采取进一步审查和验证,形成符合临床实际的最佳证据。并将证据纳入ICU机械通气患者临床管理工作中,分析障碍因素,制定改进对策,完成证据转化,最终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DVT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重症监护室经鼻高流量氧疗患者最终行机械通气风险的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便捷有效的预测方法及准确的治疗时机,提高ICU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经鼻高流量氧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入院24 h内生命体征、血气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急性合并症、APACHE Ⅱ评分、ICU住院时长及总住院时长等,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构建列线图。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362例患者,根据最终是否行机械通气分为经鼻高流量氧疗组(HFNC组)及氧疗失败行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组(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组)。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结果表明APACHEⅡ评分(OR=1.323,95%CI:1.818~1.483)、ROX指数(OR=0.371,95%CI: 0.226~0.609)、总住院时长(OR=1.097,95%CI:1.003~1.200)及合并急性呼吸衰竭(OR=2.456,95%CI: 1.368~4.506)是决定患者是否行机械通气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通过评估及验证模型显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892,C-index为0.985;模型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较好,列线图与各独立影响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5、0.959、0.899、0.656和0.576,表明该模型比单独指标预测风险效能更高;决策曲线分析也显示出该列线图具有极高的临床获益性。结论影响经鼻高流量氧疗患者是否行机械通相关因素较多,本文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将最具有价值的指标联合,建立了预测性能较好的评估患者风险的列线图,可进一步为临床医生提供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提高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持续气囊压监测下有效压力范围,以达到既能保证通气质量又能减少黏膜损伤,且不增加气管导管移位及误吸发生率的目标。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急创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非肺部疾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危重患者9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床头抬头30°的卧位;持续测囊压法保证3组气囊压力分别维持在20、25、30 cmH2O(1 cmH2O=0.098 kPa)。每小时记录1次患者平静时的呼吸机漏气量、血氧饱和度、有无气管导管移位;于拔除气管导管时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查看有无黏膜损伤;行胸部X线检查肺部感染情况并进行痰细菌培养检查。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危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囊压30 cmH2O组气道黏膜损伤患者明显多于20 cmH2O组(例:8比4,P<0.05);而囊压20 cmH2O组与囊压25 cmH2O组间、囊压25 cmH2O组与囊压30 cmH2O组间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囊压在20、25、30 cmH2O时,气囊漏气(例:14、10、12)、气管导管移位(例:18、11、16)、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3、4、3)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h):77.07±65.34、80.80±70.20、77.60±65.23,ICU住院时间(d):5.70±3.74、5.30±4.57、6.23±3.51,均P>0.05〕。结论在低囊压(20 cmH2O)下不会增加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且低囊压在气道黏膜损伤方面更加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保守氧疗和常规氧疗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支持患者疗效的差异,并观察不同氧疗模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入住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110例重症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氧疗组(51例)和保守氧疗组(5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策略,常规氧疗组氧疗目标设置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150 mmHg(1 mmHg=0.133 kPa)〕或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6。保守氧疗组设置PaO2在70~100 mmHg或SpO2在0.90~0.9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和入院后超过48 h新发器官功能障碍及感染发生率变化;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累积生存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pH值、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动脉血二化碳氧分压(Pa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保守氧疗组pH值明显高于常规氧疗组(7.4±0.1比7.3±0.3),PaO2、PaCO2、PaO2/FiO2均明显低于常规氧疗组〔PaO2(mmHg):68.9±4.7比75.2±6.0,PaCO2(mmHg):42.1±5.6比50.5±7.5,PaO2/FiO2(mmHg):329±126比365±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守氧疗组机械通气时间较常规氧疗组明显延长(d:19.7±3.5比13.9±4.5,P<0.05),但保守氧疗组和常规氧疗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6.5±5.0比25.5±4.6,P>0.05)。与常规氧疗组比较,保守氧疗组ICU病死率和院内新发血流感染发生率及并发肝功能不全、休克、ICU获得性衰弱(ICUAW)发生率均明显降低〔ICU病死率:27.3%(15/55)比45.1%(23/51),肝功能不全:1.8%(1/55)比7.8%(4/51),休克:3.6%(2/55)比9.8%(5/51),ICUAW:5.5%(3/55)比11.8%(6/51),新发血流感染:5.5%(3/55)比11.8%(6/51),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保守氧疗组60 d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氧疗组(72.7%比54.9%;Log-Rank检验:χ2=4.244,P= 0.039)。结论保守氧疗可以降低重症肺炎患者ICU病死率及并发休克、肝功能不全、ICUAW和血流感染发生率,但延长了机械通气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脑外伤行肠内营养(EN)患者发生腹泻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临床护理提供进一步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温州市中医院2015年1月—2020年12月ICU收治的120例脑外伤患者进行腹泻情况调查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腹泻分为腹泻组(n=65)与非腹泻组(n=55)。对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肠内营养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探讨EN干预期间患者腹泻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20例ICU脑外伤患者中,腹泻发生率为54.17%。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ICU入住时间、EN干预前禁食、EN制剂日用量、制剂稀释、制剂逐渐增量、机械通气时间的患者腹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N制剂日用量、EN制剂未逐渐增量、EN制剂未稀释、EN干预前禁食是ICU脑外伤患者EN干预期间腹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脑外伤患者行EN干预期间的腹泻发生率较高,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应针对特定人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腹泻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感知水平唤醒护理对重症颅脑外伤合并重度脑性昏迷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该院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合并重度脑性昏迷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结合感知水平唤醒护理干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1 w、干预2 w及干预4 w后的格拉斯昏迷评分(GCS)、功能障碍评分(DFS)及脑电图评分(EEG)。结果实施感知水平唤醒护理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感知水平唤醒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感知水平唤醒护理前,两组患者的DF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感知水平唤醒护理后,观察组患者DF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感知水平唤醒护理前,两组患者的EE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感知水平唤醒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EEG评分显著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知水平唤醒护理更加注重护理主观能动性,对患者实施个性化及整体化的护理服务,采用外界环境刺激疗法对患者实施全面促醒干预,显著改善患者昏迷状态、功能障碍和自我感知水平,对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自我修复和意识状态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重症监护室(ICU)有创机械通气鼻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9例ICU有创机械通气鼻饲患者,根据患者床位号单双号分为对照组(55例)与研究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监测胃残余量,研究组采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干预至鼻饲喂养结束。干预7 d,检测并比较两组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记录并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Hb、ALB、TF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研究组Hb、ALB、T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9.32±2.14)、(12.32±2.85)d]均短于对照组[(13.85±2.32)、(17.55±2.93)d],P均<0.05;研究组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发生率(5.56%,3/54;1.85%,1/54)均低于对照组(25.45%,14/55;18.18%,10/55),P均<0.05。结论ICU有创机械通气鼻饲患者采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有创机械通气脱机后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接受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98例有创机械通气脱机后接受HFNC的ICU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HFNC治疗是否失败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价患者接受HFNC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评价相关因素用于患者接受HFNC治疗失败的预测价值。结果198例患者接受HFNC治疗后失败36例,改行机械通气,其中无创机械通气28例,再次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序贯性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氧疗前脑钠肽(BNP)水平、氧疗后30 min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水平均与行有创机械通气脱机后ICU患者接受HFNC治疗失败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氧疗前BNP水平及氧疗后30 min心率是行有创机械通气脱机后ICU患者接受HFNC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OR=2.92、1.06、1.17,P均<0.05)。结论行有创机械通气脱机后ICU患者接受HFNC治疗存在一定失败风险;其中SOFA评分、氧疗前BNP水平及氧疗后30 min心率水平与HFNC治疗失败独立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对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应用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收治的需要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54例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器分配至NAVA组和压力支持通气(PSV)组,每组27例。两组患者通气时间均≥72 h。记录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及呼吸力学指标、动脉血气、生命体征和膈肌功能指标变化。结果NAVA组患者入组后28 d无机械通气时间较PSV组显著延长〔d:22(15,26)比6(0,23),P<0.05〕;但两组总机械通气时间、入组后90 d生存率、NS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NS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GOS评分、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呼吸力学参数方面,NAVA组患者入组后机械通气3 d时呼出潮气量(VTe)较1 d、2 d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PSV组〔mL:411.0(385.2,492.6)比489.0(451.8,529.4),P<0.01〕;同时NAVA组2 d、3 d时分钟通气量(MV)均显著高于1 d,且2 d时显著高于PSV组〔L/min:9.8(8.4,10.9)比7.8(6.5,9.8),P<0.01〕,而PSV组MV无显著变化。NAVA组1 d时气道峰压(Ppeak)和平均气道压(Pmean)均显著低于PSV组〔Ppeak(cmH2O,1 cmH2O≈0.098 kPa):14.0(12.2,17.0)比16.6(15.0,17.4),Pmean (cmH2O):7.0(6.2,7.9)比8.0(7.0,8.2),均P<0.05〕;但两组2 d、3 d时Ppeak和P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动脉血气方面,两组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两组患者3 d时pH值均明显高于1 d。NAVA组1 d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低于PSV组〔mmHg(1 mmHg≈0.133 kPa):122.01±37.77比144.10±40.39,P<0.05〕,但两组2 d、3 d时P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生命体征方面,NAVA组1、2、3 d时呼吸频率(RR)均显著高于PSV组〔次/min:1 d为19.2(16.0,25.2)比15.0(14.4,17.0),2 d为21.4(16.4,26.0)比15.8(14.0,18.6),3 d为20.6(17.0,23.0)比16.7(15.0,19.0),均P<0.01〕。在膈肌功能方面,NAVA组3 d时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显著高于PSV组〔cm:0.26(0.22,0.29)比0.22(0.19,0.26),P<0.05〕;两组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AVA组2 d、3 d时膈肌增厚分数(DTF)均显著高于PSV组〔2 d:(35.18±12.09)%比(26.88±8.33)%,3 d:(35.54±13.40)%比(24.39±9.16)%,均P<0.05〕。结论NAVA模式可安全地应用于神经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能够延长无机械通气支持时间,使患者获得更优的肺保护性通气,同时在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改善膈肌功能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锻炼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90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基础护理干预患者45例为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联合早期锻炼护理45例患者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谵妄首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谵妄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肌力评分、生活能力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锻炼,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促进患者恢复,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主动活动对于重症肌无力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时间、脱机期间舒适度、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监护室住院的重症肌无力机械通气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观察组实施主动锻炼,鼓励尽早下床,对照组实施被动锻炼,比较2组患者的脱机时间、脱机期间的舒适度、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脱机时间为(6.2 ± 2.3) d,对照组为(9.8 ± 3.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559,P<0.01)。观察组患者脱机期间的舒适度为(81.20 ± 4.93)分,对照组为(64.54 ± 2.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798,P<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较满意3例,满意27例,患者满意度评分(93.67 ± 2.20)分;对照组一般满意2例,较满意15例,满意9例,患者满意度评分(85.81 ± 5.49)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23.312 2,t值为-7.205 7,P<0.01)。观察组患者脱机期间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主动活动能缩短重症肌无力机械通气患者的脱机时间,提高患者脱机期间的舒适度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且没有对患者的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造成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对ICU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转归及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ICU进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患者118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59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转归及干预前后的呼吸功能。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8%,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37±1.12)d、(7.18±1.43)d及(15.16±3.15)d,显著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初期,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临床转归时间,同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维度预防性护理对ICU机械通气D型人格患者创伤应激障碍症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D型人格特征相应评价标准,按入ICU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维度预防性护理干预,包括ICU日记支持、认知行为干预、个性化叙事护理、EMDR-IGTP干预。分别在入ICU时、干预后3周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普通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两组患者创伤后应激情况及心理健康情况;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LSBC)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结果入ICU,两组患者回避/麻木、再体验、高警觉、总分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周后,研究组回避/麻木、再体验、高警觉、总分评分分别为(5.20±0.65)分、(5.30±0.70)分、(5.50±0.70)分、(15.20±1.80)分,均低于对照组(6.40±0.80)分、(6.65±0.93)分、(6.52±1.01)分、(19.60±2.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ICU,两组患者HAMA、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周后,研究组HAMA、HAMD评分分别为(12.50±2.00)分、(13.10±2.20)分,均低于对照组(21.14±3.20)分、(20.40±3.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总分为(226.40±21.2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85.30±20.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D型人格患者实施多维度预防性护理,利于降低D型人格患者对中性和负性刺激的敏感性,显著减轻患者PTSD症状水平,加速心理和躯体功能康复,最终提高其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于2020年4月6日收治1例头、颈、胸部及右上肢重度碾压伤合并休克、挤压综合征、创伤性凝血病(T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重症患者。患者女性,44岁,因交通事故伤及头、颈、胸部、右上肢等多处伴意识障碍1 h于2020年4月6日07:00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5.6 ℃,呈嗜睡状态,右侧眼眶周围及右侧颊部肿胀、青紫,皮肤严重擦伤伴渗血,结合膜苍白,口唇轻度发绀,右侧胸廓塌陷畸形,伴有反常呼吸,胸壁皮肤大片青紫伴广泛皮下握雪感;右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正常,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降低,血糖升高;尿常规示葡萄糖+++,尿隐血+++,尿蛋白+++,可见透明及颗粒管型;凝血指标和血生化均异常;吸纯氧条件下动脉血气分析示pH值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X线显示右侧肱骨远端及右尺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并右肘关节脱位;CT显示右侧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内壁凹陷性骨折。入院后应用单肺通气、气管切开和俯卧位通气等策略纠正氧合和ARDS;给予合理的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纠正休克,积极应用血制品控制大出血及TIC;根据患者伤情和损伤控制性手术理论,实施右侧胸腔闭式引流、右上肢截肢术;之后行右侧中下肺切除、肺修补、肋骨内固定术;最后择期行右胸切痂创伤敷料覆盖中心负压吸引术及胸部"邮票"植皮术。经治疗后,患者脱离危险,达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结局及患者对设立ICU康复门诊的看法。方法采用单中心横断面描述性研究设计,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的机械通气存活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健康状况调查(SF-36)问卷、ICU康复门诊调查问卷对存活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社会经济结局、临床资料、生活质量和对ICU康复门诊的看法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共纳入248例ICU机械通气存活者,最终成功随访130例(52.4%),平均随访(19.64±3.20)个月。调查对象平均年龄(60.09±15.42)岁,60岁以上人群占55.4%。130例患者中,入ICU诊断以重症肺炎为主(占23.1%),其次为外科术后(心外科术后占16.9%、其他外科术后占20.8%)、肺移植(占13.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占12.3%)等;首次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为(16.88±7.37)分;有创机械通气时间(12.52±12.34) d;ICU住院时间(16.71±15.11) d。在社会经济结局方面:至随访日,ICU存活者为全职/兼职的比例由入ICU前的32.3%(42/130)下降到25.4%(33/130),无业的比例由6.9%(9/130)增加至18.5%(24/130),仅有45.1%(23/51)的存活者重返之前的工作岗位;36.2%(47/130)的ICU存活者报告仍需要他人提供照护,86.9%(113/130)认为ICU治疗经历对其生活造成了影响。在生活质量方面:ICU存活者的生理职能维度得分最低、受损最严重,为(34.62±33.15)分;躯体疼痛维度、精神健康维度损伤较轻,得分分别为(90.19±16.98)分、(75.28±15.15)分。进一步归类,躯体健康总评(PCS)得分为(61.12±17.09)分,心理健康总评(MCS)得分为(65.97±21.85)分。在对ICU康复门诊的看法方面:68.5%(89/130)的调查对象认为设立ICU康复门诊是非常有益或有益的。结论ICU机械通气存活者长期结局不容乐观,生活质量下降;设立ICU康复门诊是必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症机械通气(MV)患者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EN)的实施成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6月苏北人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行MV治疗的神经重症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胃管组和鼻肠管组各45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并比较两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MV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反流、误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b、Alb及APACHE Ⅱ评分和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鼻肠管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鼻胃管组(P<0.05),而GC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鼻肠管组Alb明显高于鼻胃管组(P<0.05),而两组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肠管组MV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鼻胃管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P<0.05)。结论针对神经外科重症MV患者采用鼻肠管留置的方式行EN治疗,有助于患者意识恢复,改善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病程,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