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从字面上来看,“形式”与“形质”没有多少差别,但在实际内涵上,二者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具体所指。“形质”与“神采”相对而存在,通指书法作品可见之形象,在书法审美中,它重要性远远不及“神采”。然“形式”强调的却是书法作品外观形象(甚至包括作品载体,如装裱、尺幅、纸色等)的独立性与首位性,形式的本身就是书法审美之目的、之主旨。也就是说,同作为审美范畴,古典之“形质”还要为体现他物——“神采”服务,自身尚是手段,充任着“桥梁”、“媒介”之角色;而现代之“形式”展现的即是自身,角色的“主人翁”,具有强烈的“视觉艺术本位”立场。形式之所以能作为现代书法审美范畴初步确立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为了适应现代书法特有的交流方式——展览会之效应。展览会的方式本来是西方的产物,近代社会以后开始逐步引进我国。在我国古代,书法作品的交流方式大多是书斋雅玩式的,或将作品时常展开独自观赏,等等,总之,它不会同时与众多同道进行优劣比较,因而也就不具备竞争性,这一属性,即使在明清之际多作“壁上观”的巨幅作品(如王铎等人的一些作品)那里,亦没有丝毫改变。但引进展览会的方式之后,同道之间就有了非常强盛的比较性与竞争性,作品谁的好谁的坏,一眼...

  • 标签: 书法现代 审美范畴 形式感
  • 简介:关于皖南的记忆虽然零星点点,扑朔漂浮,但我坚信,穿越时间的层层雾幔,在历史的光与影中必能重现她往昔的辉煌与尊严。1998年12月4日晚,我们一行十人来到了安徽南部黟县西递村,至12月吕日晚离开黄山市,整整四天,奔波于黟县、歙县的几个村落。(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歙县的呈坎)没有劳累,止不住的却是兴奋,甚至激越。我们是在一声声惊叹中走入了皖南似乎与现代文明一墙之隔的别有洞天,走入了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徽派民居建筑群落(明清时期微商的聚居地),走入了那里民众古朴也现时的生活形态,也走入了高度发育、成熟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空间。随着对皖南认识的逐层深入,我力图记录下来的不仅仅是一砖一瓦,一一,还有那

  • 标签: 安徽 南部地区 民间传统文化 风水观 宗法礼制
  • 简介:东日西雨──缪鹏飞近作所李超展厅并非被演绎为《水浒》中的“忠义堂”,农民英雄也没有成为形象的主角,然而作品既有着“水符”众生相的图象寓示,也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印记的纵横交错……架上内容和空间装置的结合,证明了澳门画家缪鹏飞为自己和观众设定了一种...

  • 标签: 抽象主义 东方情结 传统文化 近作 视觉语言 作品
  • 简介:灵感是人类创造认识活动中的一种独特而奇妙的现象。20世纪法国著名的美学家马利坦把灵感放在他独特的诗学体系语境中加以阐发,并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论述,并系统的对灵感的实质及特点、发生过程及类型进行阐述。马利坦所论述的两种灵感类型,与中国传统文论中的"静"说有极为相似的地方,本文梳理从老庄到魏晋时期对"静"说的认识,这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并得到文艺理论家的共识。"静"说亦体现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书画理论中,艺术家以静之心实现创作上灵性自知的"顿悟",在艺术欣赏上以静之心体悟到大千世界之美。

  • 标签: 马利坦 灵感说 虚静说
  • 简介:2004年、2006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陆续出版《曾刚彩墨山水画》和《曾刚画山石》、《曾刚画云水》、《曾刚画树木》、《曾刚写生选》系列山水技法类图书后。

  • 标签: 彩墨山水画 美术出版社 编后 画集 写生
  • 简介: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让学生建立数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数是值得小学数学教师思考的课题。

  • 标签: 数学 教学 数感
  • 简介:朱刚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油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大美术系,1989年结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四届研修班,1994年获德国特殊艺术家资助,赴纽伦堡美院讲学,后攻读研究生课程。有作品参加第六、第九届全国美展,全国青年美展,中国油画展,中国艺术大展等。

  • 标签: 油画艺术 中央美院 朱刚 中国美术家协会 硕士研究生 形与色
  • 简介:书法尽管是造型艺术,但其深沉内涵是视觉艺术的韵律化,即所谓的“无声之音”。而这一特征,首先是建立在沟通各审美器官关系的基础上的,即“通”。并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整体直觉最大层面地沟通人与自然、人与艺术间的本真之联系,最终通过创作,达到身心合一或天人合一的可能性。艺术境界与人生境遇的高度统一,恰恰是中国艺术的生命之本真。

  • 标签: 通感 视觉 听觉 身心合一 书法
  • 简介:在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反光会对眼睛的视觉细胞产生刺激,使人们的眼睛能辨认光线的强弱、物体的大小、色彩的对比。在同一时间内,对视觉细胞刺激强的物体我们会较先看到,也看得更清楚。招贴画是靠眼来传达情感的一种视觉艺术,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艺术形式,设计者在招贴设计中应根据观众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物体对视觉细胞的刺激程度的不同,使观众产生情感体验和联想,以达到过目难忘的最佳宣传效果。

  • 标签: 视觉层次感 招贴设计 招贴画 插图 标题 文字说明
  • 简介:重彩画,源于我国传统绘画中的工笔重彩画。在中国画中,分为工笔与写意两大类,工笔中又有淡着色与看着色两种画法,分别叫做工笔淡彩与工笔重彩。

  • 标签: 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吴易劼 和谐发展
  • 简介:<正>元吉是宋代著名画家,善画猿猴、禽鸟。为了画好猿猴,他经常进入深山,借住在山民的家中,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他每天认真地去观察猿猴们的“天性野逸之姿”、“动静游息之态”,记在心中,画在纸上。由于有这样深厚的观察功底,所以,他画出的猿猴,在山间水边,树上岩下,嬉戏跳跃,神情愉悦,天然活泼。人们看了他画的猿都非常喜欢,称元吉为第一画猿高手。

  • 标签: 易元吉 中国画家 野逸 岩下
  • 简介:《西泠印社》第五辑(二00五年一月)载有张钰霖女史所撰《王福庵身后捐赠书画所见交游之名录》一文,详细列出了壬福庵殁后,其继室朱娴夫人所捐六百七十五件书画作品中所见往来交游名录,总计二百八十一人,其中赫然有名“忠箓”者。

  • 标签: 书画作品 西泠印社 名录 交游
  • 简介:作为一个整合了美术美学和造型艺术形式规律的观念,在吴长江绘画中得到了适当的诠释。他的绘画造型观突出地表现了对传统和现代、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平衡意识,在传统的题材中赋予了新的美学价值。

  • 标签: 形感 造型观 传统 公共性
  • 简介:豪年兄,台湾书画大家,通画论、精诗律,为一代翘楚。兄早年从游赵少昂,禀而相承,深得赵氏精髓,然画不取似,但求笔外意。不蹈于浮薄世风,不羁于前人樊篱,倾而自出高格一派。所作山水,花鸟、人物,皆气韵鲜活,仙仙乎有出蓝之想。夫诗画者,华夏民族独有之艺术。画学为士大夫游艺之途。古之圣哲,艺以载道,以辅经传。

  • 标签: 高格 华夏民族 士大夫
  • 简介:我们在美术馆观看的大多数艺术作品,不是归属于流派的演变就是标志着时代的精神,能有机会从原作中看到艺术家一生的创作轨迹,对从事艺术创作工作的人来说,的确是很幸运的事情。贾科梅蒂展览在上海的举办,启发我们从中看到余德耀美术馆的团队所想展现的目标,也体会到作为贾科梅蒂发展基金会想要确立的全球方向以及为之所做出的努力。我不清楚这个展览会对中国的艺术家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力?

  • 标签: 贾科梅蒂 距离感 艺术作品 发展基金会 德耀 超现实主义
  • 简介:中国的美术系统与西方传统美术系统有别,其中最典型的当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中华子民流淌了千百年文明故事的文化血液。作为现代国民的中国人,懂得书法艺术文化是一种必须的族群艺术文化修养,这既是一个历史、现实、未来和个人的基本命题,也是一个历史、现实、客观、未来的任务目标.

  • 标签: 书法艺术 艺术创作 传统美术 文化修养 艺术文化 基本命题
  • 简介: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其专著《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了“知觉力”这一概念,他认为这些“力”来自于心理和物理两个领域当中.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唯一因素”,基于这样的前提,研究和感知一幅作品的“运动感”或“安静”,也就可以通过对其进行画面知觉力的一种量化分析,验证知觉力是否是画面运动决定因素的结论。

  • 标签: 知觉力 视觉传达设计 画面构成 运动 静止
  • 简介:以藏族人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创作,至今仍是代有才人,佳作频仍,其中名家与名作,构成了数十年来中国美术的一道特别风景线。若一定要深究其中缘故,大体上是1949年以来的民族政策和援藏支边政策坚持至今的结果。因此,喜欢以藏族人民生活为创作素材的画家,大都是怀边慕远的昂藏男儿,他们作品的主题,也大多是讴歌、赞美高原赋予藏族人民的独特品质,当然也不乏表达画家对藏族人民自然生活的惊羡。不过,这种情况在新世纪以来正悄然发生改变。

  • 标签: 工笔画 何家英 美术作品展 都市女性 国画系
  • 简介:无论在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绘画中,空间都是极其重要的元素。西方传统绘画追求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西画上逼真空间的出现得益于透视法的运用。早在文艺复兴早期,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就在透视学上进行研究并取得很大成果。画家马萨乔以科学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运用到绘画上,从其作品《出乐园》、《纳税钱》上可以看出,准确的透视运用使画面呈现出逼真的空间效果,这种真实即所谓“物质的真实”。画家弗朗切斯卡写出《论绘画透视》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透视的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运用。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品还有曼坦那的《基督去世》,这幅画采用的是正面透视法,画面上基督的双脚对着观者,透视角度很大,难度可想而知,但画家画得十分准确,成功地营造出逼真的空间。此外,凡·艾克的著名作品《羊毛商的婚礼》也是运用透视的经典之作。在此基础上,后世的画家把绘画的空间幻觉发挥到极致。此后的几百年间,基于这种空间透视规则的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这种格局直到后印象派出现以后才被打破。

  • 标签: 空间感 中西比较 中国画 中国绘画 西方绘画 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