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7 个结果
  • 简介:《史记·书》的算术部分由“数、生钟分、生黄钟术”组成。书中采用了整数、分数和阴阳五行记数的算术手法,精炼地概括了先秦各家的学计算法,首创“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管的三分损益计算法,纠正了秦汉流行的错误五行记律法。历代学者对《书》褒贬不一,为此分析和解释其算术法,将有助于对原文的理解。

  • 标签: 三分损益 律数 管律 生黄 五行记 阴阳五行
  • 简介:在多年的钢琴调实践中笔者发现,琴童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琴、练琴以及对孩子未来音乐成长道路的规划,但对钢琴的维护常识的了解却不够透彻,对钢琴的维护有许多理解上的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孩子学琴质量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甚至个别严重的会将孩子“引入歧玲”。

  • 标签: 钢琴调律 误区 能力的培养 孩子 学琴 维护
  • 简介:转调的条件是共同音,在乐理上主要是指共同的调式自然音,而在制上则应该包括所有升降音,并且要严格等高。纯律自然音阶有204音分的大全音,182音分的小全音和112音分的大半音,这样三种互相不能换算的计算单位,各调之间极少共同音,调关系的复杂,转调之不便登峰造极。五度相生自然音阶有204音分的大全音和90音分的小

  • 标签: 自由转调 非平均律 音分 五度相生律 十二平均律 纯律
  • 简介:音乐是一门艺术,是属于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精神产物。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音响”;人们依赖于聆听欣赏这被精心制造出的“音响效果”;从而引发出人们的联想,触动人们的思想感情、激发心灵上的感应、给予人们心理上以有形或无形的感受。音乐就是靠“音响”来展示其艺术功能的,而这些音响效果却是物质产物。音响是怎么来的?它是由人和乐器发出的“音高”有逻辑性规律构筑而成的物质效

  • 标签: 音分值 小音程 音高 五度相生律 纯律 十二平均律
  • 简介:作者遵循《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关“黄帝令伶伦作为”的记叙,进行了吹和制的实践探索,并依法自己动手做出了十三根管,从而证明了远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由身为乐官的伶伦制出并完善了我国的十二的音体系,有关“伶伦作”的历史记载,并非是什么后人追述的神话传说,而是后人对这活生生的历史实迹的精心描绘,从此我们可以堂堂正正地把我国形成十二的历史年代,由商、周提前到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的黄帝时代。

  • 标签: 伶伦作律 吹律 管律 十二律体系 中国古代音乐
  • 简介:<正>在中国古代音乐研究领域中,尚有许多没有被解开的谜。“《淮南子》数”之谜,便是其中之一。《淮南子》一书,又名《淮南鸿烈》,由汉高祖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年—前122年)组织其门客苏飞、李尚等多人所著,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150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淮南子》一书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包括不少谈论音乐的文字。现在难以理解的内容,莫过于书中所载的十二数。

  • 标签: 淮南子 成书年代 公元前 我国古代 汉高祖 后汉书
  • 简介:《淮南子》是继《管子》、《吕氏春秋》之后有数记载的又一重要文献,受到历代乐律学家的重视。本文在数理研究基础上,通过考察秦汉时期人文、科技、地域等文化背景,认为淮南数的产生存在两种相互联系的可能,实质是以古琴实践为基础,反映出与先秦钟的某种内在联系。

  • 标签: 律数 古琴 钟律
  • 简介:五声宫商等名之含义在音乐界有音高说、调式说、音质说、乐器说、数说、天文说等不一而足。在音韵界有则声母说、韵母说、上去入四声说、语调说以及决然否定等。在中医界更是五花八门,人言人殊。今人普遍抱守的“非此即彼”“执其一而非其余”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隔绝了我们与古人的沟通。甚至使我们在总体上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研究发掘音乐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实际上完全迷失了方向。

  • 标签: 葛中选 《泰律》 律吕 五声 宫商
  • 简介:有关民间传统工尺调的相关理论中,都把清代工尺调的调首小工调定位在1=D,即是以明代"上"字所在的位作为清代的黄钟位。文中将通过清代《御制律吕正义》等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解读,论证存在于康熙、乾隆年间宫廷音乐中的,不同于民间音乐流传的黄钟标准高问题。

  • 标签: 康熙 黄钟 律吕正义 工尺 俗乐调 正声律
  • 简介:<正>凌廷堪为清代“乾嘉学派”中的一位著名人物,后人誉为“朴学大家”。他以平生功力,撰成《燕乐考源》、《礼经释例》以及《晋泰始笛匡谬》(以下简称《匡谬》)等巨著名篇,不仅在当时就享有盛誉,即于今天的学术界,仍有着引人注目的影响。《匡谬》一书,据凌氏于嘉庆十三年

  • 标签: 匡谬 十三年 著名人物 学术界 考源 律历志
  • 简介:<正>中国音乐十二的原始状态不是曾候乙编钟的纯律和五度相生,而是从同一根管子上用开管和闭管的方式吹出的谐音列中选出某些谐音合成的。这也是中国古老的音乐乐律史中一直把音律分为阳声(阳)和阴声(阴)这一奇特现象的渊源所在。

  • 标签: 最初状态 十二律 五度相生律 曾候乙编钟 中国音乐 奇特现象
  • 简介:<正>一、统一制既不必要也不可能采用何种制应该因乐制宜“我国目前应当推行哪一种制?”建国以来有关学的论著中,提出这一类问题加以论述,或是以这一类问题为前提进行论述的,不算罕见。不少同志发表过各种见解。就我国三种主要制——三分损益(五度相生)、纯律和十二平均的范围内而言,粗略来说,有的主张十二平均,有的主张纯律,而单纯主张三分损益的似乎未见。近年来,由于学探讨的深入,或从表现民族传统音乐思维的特点着眼,或从多声部音乐的谐和着眼,或兼从多声部谐和与转调的需要出发,或从音乐实践历史与不同制应用的“辩证统一”出发,或从某一定范围的音乐表演艺术的需要出发,等等,在上述三种主要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各

  • 标签: 民族传统 历史教训 十二平均律 律制 三分损益律 五度相生律
  • 简介:本文对秦腔20世纪30年代早期录音,50年代传统戏录音,60、70年代的现代戏录音进行精选,在确定"典型音列"的基础上进行测音.对大量数据整理分析后,提出秦腔音乐的纯四、五、八度制构架,进一步肯定了中立音"苦音si"提出清角音在不同八度上为不同位、秦腔音乐的制假设,并涉及现代戏中音律演变问题.

  • 标签: 秦腔 中立音 律制假设 音律演变
  • 简介:《吕氏春秋》作为一部战国末期成书、被东汉高诱称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古代宏篇巨著,全书体例先后设“十二纪”、“八览”、“六论”,计十余万言。“十二纪”中的“仲夏纪”设有《仲夏》、《大乐》、《侈乐》、《适音》、《古乐》诸篇,“季夏记”设有《季夏》、《音律》、《音初》、《制乐》、《明理》诸篇。其中《音律》一篇,先讲三分损益十二方法,

  • 标签: 三分损益 生律 再认 先秦 《吕氏春秋》 《仲夏》
  • 简介:<正>中华民族的学传统之悠久使历史学家惊讶。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能象中华民族这样,每一个稳定的王朝都留下了乐律方面的长篇记述?但或许是由于奴隶制与封建制时代的迷信观念与学的数理科学内容在中国学中久久未能予以分离,在近百年民主革命的洪流冲刷下,学在中国竟几乎成了绝学。欧美发达国家的音乐学院是普遍不设

  • 标签: 律学 中华民族 民主革命 欧美发达国家 科学内容 历史学家
  • 简介:南宋蔡元定(1135~1198)非但为博学硕儒、"朱学干城",在音乐理论上也自有成绩.本文以蔡氏为研究对象,并以书中主要见解之一的"十八"为研究重心.文分三节,第一节为朱子书信及语录探讨.与朱子,确定此书与朱子关系甚深,甚至可代表程朱一派的思想.第二节分析十八的生成背景、理论内涵,及意义功能.第三节则探溯十八的理论渊源,上、陈仲儒奏议,至杜佑,十八体系逐渐成形,脉络俱在.最后陈明季通在乐学上的功过瑕瑜及其影响,以为全文的结论.

  • 标签: 蔡元定(季通) 朱熹(朱子) 《律吕新书》 十八律 变律
  • 简介:《淮南子》首先提出了“置一而十一三之为积分”的首黄钟大数和十二数,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关于其“制”问题一直是一个“谜”,学者们为此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论证,认为《淮南子》不属于五度相生、纯律和十二平均这三种制,但属于“三分损益”的范畴,《淮南子》的数是采用了不严格的四舍五入的方法而得。

  • 标签: 《淮南子》 律数 三分损益律 纯律 十二平均律
  • 简介:<正>朱氏黄钟长朱载堉所定黄钟长等于“夏尺”一尺某呃丛床⒎钦孀韵氖笔滴?是朱氏依从《周礼》注“大泉乃周景王所铸”及《汉书·律历志》所说“黄钟为天统,长九寸”以及淮南子说“十二粟当一寸,盖汉制也”推理而来的。他认为大泉直径为莽尺一寸二分,汉尺之一寸,九枚大泉为汉黄钟,而大泉又是周时早有,故汉黄钟等于周黄钟。周离夏商最近,

  • 标签: 淮南子 律历志 钟律 度量衡 汉制 王莽
  • 简介:<正>口弦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早期流传的一种“簧舌振动’口腔共振”的简单乐器。在我国的一些文献中称为簧,口琴,嘴琴;英文文献称为Jew’sharp;俄文文献称为“瓦尔岗”。随着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乐器在不少地方逐步消失。至今我们在一些边远地区所见到的口弦,是远古原始先民的文化遗存,国外有人认为,它起源于人类新石器时代。

  • 标签: 凉山彝族 律学研究 口弦 俄文文献 英文文献 文化遗存
  • 简介:本文通过对钟专著——《钟书》一卷,《钟纬》一卷,《钟通考》六卷,《钟陈数》一卷——四书所述内容的全面考察,初步得出如下结论:钟一词有着——起源于黄钟、贵乎适中的有关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的制度——这一基本内涵。准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钟概念的框架或有所损益,钟的异名概念“律吕”、“学”也曾出现。

  • 标签: 钟律四书 黄钟 适中 有关备数 和声 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