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蓦然回首,佐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二个年头了。他在世时,剧院老少皆称他为“黄院长”。每次他到排练厅来,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站立迎接,直到他坐下大家方才落座。黄院长从不高声说话,大家对他的尊重都是由心而生。

  • 标签: 百年诞辰 黄佐临 艺术形式 话剧 中国
  • 简介:在近当代的中国剧坛上,能够提出振聋发聩戏剧主张的人为数不少,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戏剧主张则显得匮乏,而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愈益显现出强大辐射力的戏剧主张则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四十四年前,黄佐老师提出的“写意戏剧观”,不仅在当时搅动了中国的剧坛,而且成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走向多元格局的精神力量,诚为近百年来中国戏剧不可多得的“醒世恒言”。

  • 标签: 精神力量 现代性 中国 戏剧艺术 戏剧观 多元格局
  • 简介:3月15日晚八点,在安福路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第十四届佐话剧艺术奘颁奖典礼隆重开幕,常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青年男女演员和老前辈们,共同登台献艺,庆祝这个属于话剧工作者们的特别节目.当晚颁发了最具潜质新人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及各奖顶的提名奖.而最佳男主角奖与最佳女主角奖却出人意料的双双空缺。

  • 标签: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颁奖典礼 话剧舞台 特别节目 女演员 工作者
  • 简介:一年前当我们坐在一间斗室里遐想未来的演出计划时,《哈姆莱特》自然而然是我们最热衷的话题,也是最能激起我们创作欲望的剧目,因为正像登山运动员梦想有朝一日能攀登喜马拉雅山那样,大多数献身话剧事业的人都希望有一天能试一试莎士比亚的这部名著。当时我们的大脑被狂热的欲望煽得发胀,而两腿就像踏入一块被浓雾笼罩的空间,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走。

  • 标签: 《哈姆莱特》 创作欲望 喜马拉雅山 登山运动员 演出计划 莎士比亚
  • 简介:凡戏剧青年,没有不知道大师黄佐的,我也是。1959年秋,初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便对这位上海话剧的标志性人物景仰不已,那时没有机会见到,心中的高山很遥远。1963年夏季,毕业前夕在天津实习演出,剧目是俄罗斯名剧《大雷雨》。同时,排演现代戏新剧目《霓虹灯下的哨兵》,学院领导竟然为我们请来了大师黄佐担任导演教师!全班同学的目光,把老师从走廊远处一直迎到教室里的导演席上。

  • 标签: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黄佐临 《霓虹灯下的哨兵》 《大雷雨》 标志性 话剧艺术
  • 简介:1927年暑假,英国牛津大学办了莎士比亚研究班,集中了全英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学者和教授前来讲学。正在英国中部伯明翰大学商科深造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旋即报名参加了这个暑假莎士比亚研究班。这位青年不是别人,他就是日后驰骋中国剧坛,并始终热心将莎士比亚介绍给中国人民的导演艺术家、戏剧大师黄佐。半个多世纪以来,黄佐在莎剧研究、莎剧演出实践和支持、关心“中莎会”开展的各项活动等多方面,对中国的莎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 标签: 导演艺术 戏剧观 莎士比亚研究 中国留学生 伯明翰大学 牛津大学
  • 简介:1977年10月17日,杉村春子女士率领日本戏剧家代表团第二次访华之行即将结束。在一次晚宴上,我初次见到了黄佐、丹尼夫妇。因为当时正值“文革”刚刚结束,中国话剧处于复苏时期,中、日艺术家们进行了长时间的恳谈,每每提及“文革”时的遭遇,在场人士无不声泪俱下(包括著名电影演员赵丹)。谈到1975年千田是也先生率领日本戏剧家代表团首次访华曾到过上海时,杜宣先生含泪回忆说:

  • 标签: 黄佐临 艺术大师 戏剧交流 使者 中国 话剧
  • 简介:“戏剧写人”——是个永叵的话题。佐就曾经指出,人类对于人的价值的最精彩的赞美辞,是戏剧家说出来的。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说:“啊,人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啊!”高尔基在《底层》里说:“人是个多么骄傲的字眼!”

  • 标签: 戏剧家 百年诞辰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底层》 黄佐临
  • 简介:几十年来,黄佐的“写意戏剧观”在戏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乃至争论,然而并未引起美学界足够的注意。事实上,戏剧界之所以对他的“写意戏剧观”有争议,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黄佐推崇的是从中国古典画论中发现的“写意”二字,但他赋予了这一老概念新的意义,无形中挑战了一个长期在中国学术界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理论模式,为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播下了种子。

  • 标签: 美学理论 黄佐临 写意说 中国学术界 戏剧观 美学观
  • 简介:今年10月24日是我国戏剧界一代宗师黄佐先生的百岁诞辰。每当临近这个日子,尤其在他的八秩、九秩大寿行将到来之时,对他的殷殷思念,总让我魂牵梦萦,不能自已;总让我“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眠”,意欲对他老人家倾诉些什么、书写些什么。

  • 标签: 黄佐临 话剧 艺术形式 节目编排 思想观念
  • 简介:先生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见解的戏剧大师。他的戏剧观视野广阔。他精通世界戏剧演出历史,对古今中外各个戏剧流派及其舞台美术方面的特点,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建立我们中华民族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新的戏剧体系——写意戏剧观。

  • 标签: 舞台美术 戏剧观 写意性 戏剧演出 人民群众 黄佐临
  • 简介:《浮士德》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歌德是18世纪德国人,一生著作比肩。《浮士德》是他倾毕生精力.前后耗时60年写就的不朽名著,能与之媲美的除了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外再没有什么别的了。它不仅主题积极,表达了人类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而且艺术上获得极高成就,历来被文学界、戏剧界奉为最高经典.但同时.由于它的长达一万多行的诗剧特点和大量的隐喻、象征、典故、比拟.对要将它搬上舞台的话剧人来说.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所以,排演《浮士德》历来被看作是对话剧人的重要挑战。

  • 标签: 《浮士德》 西方文学史 18世纪 《神曲》 莎士比亚 进取精神
  • 简介:我们仍然怀着极大的乐趣,希望有朝一日实践一种布莱希特、斯坦尼体系和中国戏曲三结合的表演方法。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表演方法。还是早年我曾看过一折京剧(《写蛮书》,由京剧老前辈汪笑侬扮演李太白醉酒,手里拿着马鞭,喝醉了酒骑马,完全靠演员独到的腰功把身体上下两截区分开来。骑着马的两条腿并没有醉,而骑在马上的上半身则完全处于醉酒状态。这不正是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斯坦尼的进入角色结合得惟妙惟肖了吗!这是我多少年来不能忘怀的一出好戏。

  • 标签: 写意戏剧观 黄佐临 布莱希特 表演方法 中国
  • 简介:一在中国当代话剧研究领域,向来有着“南黄北焦”之说法。“北焦”当然是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他是一个戏剧实践家,对于中国现当代话剧的贡献功不可没。而“南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把目光对准的黄佐先生了。黄佐先生一生执导舞台剧上百部,即使放眼世界戏剧导演领域,这个数目也不可谓不高。而以今天戏剧界的标准和要求来察看,对于一个戏剧导演,

  • 标签: 戏剧观 黄佐临 现代理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艺术
  • 简介:话剧《一个黑人中士之死》是一出描写黑人士兵的戏,它发生在二次大战中的美国黑人连队里,然而它也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任何人种任何群体之中,因为它更是一出描写人的戏——人的种族、人的自尊、人的力量和人的进程。这些庞大的概念微缩到了个体、即单个的人的身上,就是我们一直在探究却永远也探究不清的那些东西;人的痛苦、人的挣扎、人的尊严、人的扭曲和人的残忍。这些命题构成了《黑》剧心理剧的特征,所以它是一出挖掘得很深、并且似乎也应该是很枯燥的心理剧。它同时又是一出破案的戏:一个人被杀了,跟他有

  • 标签: 心理剧 美国黑人 二次大战 舞台提示 希区柯克 时空交错
  • 简介:黄佐借鉴戏曲的话剧舞台创造,集中表现在其“写意戏剧”的艰辛追求中。敏锐地感受到西方近现代戏剧的译介形成中国话剧演剧的刻板性和局限性,黄佐借鉴民族戏曲和布莱希特以力求拓宽人们的戏剧观念,并从中国戏曲出发去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话剧演剧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他都在执著地探索着。

  • 标签: 话剧舞台 借鉴戏曲 现代戏剧 民族戏曲 黄佐临 中国
  • 简介:一中国传统戏剧(戏曲)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何在?元代夏庭芝《青楼集》、明代潘之恒《鸾啸小品》、清代李渔《闲情偶寄》等论著均未见片言只字论及,这并不是他们的水平问题,也不是不够重视,正如古诗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在耳濡目染传统戏剧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对于西方世界的戏剧,至多只有十分朦胧的若有若无的概念,从末具体接触,当然更谈不上观照或比较,因此,他们不可能思考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问题。

  • 标签: 戏剧观 百年华诞 黄佐临 中国 传统戏剧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