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正>通行的看法认为,北魏在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始行俸禄。其根据主要有以下几条材料:其一,《魏书》卷7上《高祖纪》载:太和八年,“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逮于魏晋,莫不聿稽往宪,以经纶治道。自中原丧乱,兹中绝,先朝因循,未遑(?)改。朕永鉴四方,求民之瘼,夙兴味旦,祥,至于忧勤。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罢诸商人,

  • 标签: 俸禄制 北魏 魏书 魏晋 治道 公元
  • 简介:<正>一、乡的肇兴及源流乡,是我国保存至今,而且历史最悠久的基层行政区域单位。溯其源流,萌芽于唐虞,草创于夏商,定型于西周。相传尧舜时代曾将神州大地分为若干行政区,曰州,设行政长官曰伯、曰牧,每二州或三州设高级行政长官曰岳。故古籍中常有“四岳九伯”等记载。这是我国乡政的萌

  • 标签: 基层组织 行政长官 行政机构 基层政权 乡政权 行政管理
  • 简介:以国家政权统治、政府管理的缺位与在场为主线,对瑶族石牌在历史上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瑶族石牌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民主——废止——村委会领导下的民主自治这样—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 标签: 石牌制 国家政权 政府管理 缺位 在场
  • 简介:鸦片战以后,西方各国各类型公司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人对公司的了解逐渐增多,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思想界对当时中国公司实践进行了反思,肯定了公司的优越性,表达了学习西方公司的意愿,并且对如何引进西方公司制作了探讨.20世纪前十年,梁启超、康有为等提出了设立股票交易所的设想,并探讨了中国引进西方股份的非制度约束问题.

  • 标签: 清朝 公司制企业 股份制 法制 鸦片战争 公司观
  • 简介:所谓民主混合,就是在民主基础上混合其他政体要素的政体,这里的民主不是代议,而是古典意义上的民主,它是由人民掌握并行使主权的政体,是一种纯粹政体,在主权的派生权力上,则可以采用混合政体.因此,我们可以将卢梭的政治权力分解为"主权"与"治权",主权包括国家的最高所有权与最高治理权,卢梭认为它集中体现为立法权力,"治权"则主要是行政权力,不包括立法权力.不少学者认为卢梭是混合政体的反对者,实际上,卢梭只是在主权层次上反对混合政体,而在治权层次上则欣赏混合政体,"因为强力的极限与软弱的极限同样地都出现在单一的政府之下,反之,混合的形式则产生适中的力量."

  • 标签: 卢梭 民主混合制思想 主权政体 治权政体 民主制 共和制
  • 简介:纵观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史,每次改革开放的高潮到来之前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标志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九十年代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标志是“社”与“资”的争论;如今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公”与“私”的争论。因为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公”与“私”的矛盾日显突出,传统观念认为:私有是资本主义,公有才是社会主义,有人担心私有的发展会动摇公有的主体地位,私有经济扩张造成公有资产的萎缩。有人虽然承认私有经济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但又不愿赋予其应有的名分和平等的地位,

  • 标签: 公有制 思想解放 定义 改革开放 私有制 九十年代
  • 简介:篇目即志书的提纲,要编修好志书,首先要编好篇目。而要编好篇目,在设置篇目时则要根据人员结构、地方历史、地理环境、时代背景、可利用资料、前志详略等具体情况,以目统志,突出时代和地方特色。

  • 标签: 志书 篇目 设置
  • 简介:如此一位稔熟历史、精通掌故,诗才横溢的学者为何沦落为间谍汉奸?抗战伊始,当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谈话以后,国民政府就开始积极备战。正当华北地区抗战如火如荼之际,国民政府最高军事会议着手布防首都南京,淞沪会战一触即发。

  • 标签: 国民政府 长江中上游 抗战 蒋介石 华北地区 汉奸
  • 简介:<正>一提到“梵”,人们自然会想到佛教和印度。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经又是用印度古梵文写成的,因此,人们往往把与佛有关的和与印度有关的一些东西,与“梵”字结合在一块。比如:佛教的音乐被称为梵乐但“梵”并不只是佛教的代名词,它只不过与佛教有关罢了。实际上,“梵”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印度教的核心。按照古代印度思想家的观点;“梵(Brahman)是事物的灵魂,是无限的、是超越概念和想象

  • 标签: 印度教 比较视野 佛教文化 “空” 古代文化 古代印度
  • 简介:一九六三年,在山西侯马新田遗址出土一枚耸,肩尖足首布属春秋晚期。该币前所未见,著录《新探31《大系》1.711等。铭文二字。铭文的读序,诸家多自右向左读,释“邑金”或“玄金”。其中除“邑”字所释正确,另一字及读序均有可商。

  • 标签: 空首 新田 中华书局 铭文 三家分晋 史学
  • 简介:谒者,初设于春秋战国时期,掌宾赞受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少府中置有中书谒者,另设中谒者府和中谒者职.中谒者因之形成。汉初承秦,仍置中谒者和中书谒者。西汉中谒者的发展和演变一波三折,反映了西汉中枢行政体制的巨大变化,并对西汉王朝的政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学界论及者甚少,笔者不揣浅陋在此试作一粗浅探析。

  • 标签: 汉中 春秋战国时期 行政体制 历史问题 秦始皇 汉初
  • 简介:本文讨论了北魏太武帝神鹿四年和正平元年定《律》及当时《律》《令》体制的相关问题,认为其最为重要的成果,是在道武帝天兴《律》《令》只是科条诏令集的基础上,完成了《律》的法典化。表现为《神鹿律》建立了整套刑名系统,形成了冠於《律》首的《刑名篇》,出现了《盗律》之类的分篇,内容上也有向魏晋以来《律》文靠拢之势。《正平律》则在《神鹿律》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不含“大辟”的新“五刑”系统,据以规范了刑名、罪名和罚则,进一步巩固了《律》的刑法典地位。不过太武帝时期的《律》《令》体制总体上仍与汉代相类,乃是北魏《律》《令》逐渐向魏晋样态发展过渡的重要一环。

  • 标签: 《神麝律》 《正平律》 北朝法制 五刑
  • 简介:<正>佃仆是我国明清时期租佃中的一种形式。徽州是佃仆的盛行地区之一。这个问题,我在拙作《明代徽州佃仆考察》一文中已作了初步的探讨。最近,我又看到了一些新资料,结合有关佃仆的某些论著,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觉得有些问题仍有进一步阐述的必要,不同的看法也尚待进一步讨论。本文就是上篇拙作的补充论述。由于所见资料有限,理论水平不高,偏颇、谬误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同志们指正。

  • 标签: 佃仆制 徽州 明代 明清时期 劳役 租佃关系
  • 简介:“始祖”与“太祖”是中古时期的庙争论中经常出现的两个概念。其中“始祖”一词并不见於经书正文,仅在《仪礼.丧服传》中出现。郑玄根据自己的礼学构想,以“始祖”对应郊祀,“太祖”对应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但郑玄的理论无法应用在此後的王朝礼制实践中。於是王肃等人针对郑玄的理论作出了调整,一度使始祖失去了其礼学上的重要性。然而针对唐代椅袷中出现的问题,赵匡通过《辨椅义》一篇,将始祖引入庙之中,为宋代以後出现的始祖争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始祖 太祖 宗庙 柿袷
  • 简介:<正>都老(或称寨老)组织是壮族传统社会中家庭之上的社会组织,亦是壮族土著社会的最高民间组织。这一组织的运作便是都老制度。关于这种制度,史籍亦有零星记载。《隋书·地理志》云:“诸僚铸铜为大鼓”。其“俗好相攻,多构仇怨,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宋史》卷495亦有类似的记载。壮族的“都老”千年传袭,迄于解放前夕,广西上思、龙胜等地的壮族人中,还存在着比较完整的都老。由于都老在壮族历史上延续很久,考察其内涵及演变过程,就觉得很有必要了。

  • 标签: 壮族人 民间组织 社会组织 蜕变 长期存在 制度
  • 简介:地方志从先秦开始萌芽,经过地记、图经的发展,至宋代基本定型,其形式已几经变化,但作为体裁形式之一的方志图,却一直是方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图之应用,已成编纂方志的通例而千古不易。无论是鉴赏,还是实用,方志图之作已是蔚为大观。随着方志图的大量编绘,人们对方志图的认识也在深化,相关思想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方志图的认识,不仅包括其功能、

  • 标签: 地方志 制“图”思想 重要性 方志图
  • 简介:桐氏,是殷商始祖契的子孙,殷商时分封于今河南省虞城县境内。武王伐纣灭商后,被强制迁徙于六盘山地区,成为从属于周的重要殷商旧族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戎侵夏,秦国兴于秦陇之地,遂霸西戎,掀起了各民族、氏族之间新的迁徙、融合浪潮,桐氏遂从六盘山区继续西迁,最终融入到华夏族、西戎诸族当中。

  • 标签: 殷商 山地 西迁 小考 遗民 春秋战国时期
  • 简介:一向被视作清代所独有,它原本是由府的同知、通判分驻到府城以外,从逐渐具有独立辖区,并转化为地方正式行政机构。真水康树、傅林祥等人的研究已揭示出明末已有厅的萌芽,最早可溯及天啟时期的四川叙永厅①。

  • 标签: 清代 演变 起源 行政机构 明末
  • 简介:明代京师(北京)濒临北部边境,在明中后期多次受到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女真)的侵扰威胁;留都南京靠近东部海疆,长期受倭寇的骚扰。两京畿辅地域在嘉靖、隆庆年间即已推行保甲,但直到万历中期,两京城内尚仅施行总甲,而未曾推行保甲。北京城内保甲的推行,直待至天启年间;南京城内保甲的实施,始于万历后期至天启初年。晚明南北两京的保甲,都具备严密详细的实施规程,尤其强调对于流动人口的管控。而保甲法实施之后,来自勋贵、官僚阶层的抵制影响了保甲的实施效果。

  • 标签: 京师 南京 保甲制
  • 简介:西藏封建农奴是在吐蕃奴隶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旧的社会制度中往往孕育着新的社会制度的某些萌芽,而在新的社会制度中也往往保留着旧的社会制度的某些残迹。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吐著的疆域日益扩大,农牧业生产发展,商业交换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吐蕃与周边各地区各民族尤其是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吐蕃社会势必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

  • 标签: 发展 商业 地区 增加 扩大 农牧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