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血小板输注是现代成分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血小板的临床使用日益增加,伴随而来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transfusionrefractoriness,PTR)相当棘手,其相关因素主要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大类。免疫因素主要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humanplateletalloantigens,HPA)、ABO血型相容性、CD36等;非免疫因素包括脾肿大、感染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药物、临床因素和个体差异等。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血液肿瘤患者红细胞输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6 月在我院治疗的 40 例血液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20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给予红细胞输注 治疗,分析两组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以及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总疗效率为 95.00%(19/20) ,其中显效疗效率为 45.00%(9/20) ,有效疗效率为 50.00%(10/20) ,无效患者 1 例,无效率为 5.00%(1/20) 。对照组总疗效率为 60.00%(12/20) ,其中显效疗效率为 25.00%(5/20) ,有效疗效率为 35.00%(7/20) ,无效患者 8 例,无效率为 40.00%(8/20) 。观察组治疗血液肿瘤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对照组的满意度为 65.00% ,其中非常满意 5 名,占满意度 25.00% ,满意 8 例,占满意度 40.00 ,不满意 7 例,不满意率为 35.00% ;观察组满意度为 100.00% ,其中非常满意 12 名,占满意度 60.00% ,满意 8 例,占满意度 40.00% ,对照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和输注时限。方法:研究时间段为 2018.8月 ~2019.8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肿瘤病患,选取的研究例数为 60例,根据所使用抗肿瘤药物的不同种类,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 30例,选用的抗肿瘤药物为丝裂霉素 C)和观察组( 30例,选用的抗肿瘤药物为异环磷酰胺),对比两种抗肿瘤药物的稳定性以及相关的输注时限。结果:在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观察组所用药物的稳定性较强;在输注时限的对比上,观察组的输注时限较高;而在治疗效果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 P值范围在 0.05以内)。结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类型较多,不同的药物在稳定性和输注时限上有较大的区别,需要根据病患具体的病情情况进行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在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中的作用。方法患者于输注机采血小板前1h和输注后24h检查静脉血小板数量,计算血小板计数Sq,-F增加指数(CCI),以输注后24hCCI〈4.5×10。/L为PTR;部分发生PTR的患者,于再次输注血小板前,采用白细胞滤器进行白细胞过滤。结果机采血小板输注次数、累积剂量与输注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005);自细胞过滤与未过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5)。结论PTR的发生与患者血小板输注剂量和次数有关,输注剂量越大,次数越多,发生PTR的机率越高;白细胞过滤可有效预防PTR。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分血不同输注比例对急诊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急诊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对患者输注红细胞和血浆比例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高(≥21)、中(21-11)、低(≤11)三个比例组,对三组患者成分血输血前后血液指标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输血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较输血前明显改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输血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值明显降低。输血后中低比例组对血液指标的影响优于高比例组。结论在急诊患者输血早期,将红细胞和血浆按中低比例(<21)输注,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预防,降低对患者红细胞的输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