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纯铌(Nb)金属在DL-α磷酸甘油与醋酸钙阳极氧化处理后的表面特性。方法所有Nb试件在模拟体液(SBF)沉浸30d。用扫描电镜观察膜层的表面形态,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膜层的电子结合能元素分布。结果Nb试件电镜观察结果,阳极氧化处理的表面呈现多孔重叠的微孔,阳极氧化及300℃高温蒸汽压下2h热处理,SBF沉积后的表面呈现微细的结晶,其微孔逐渐减少。XPS分析所有Nb试样上观察Nb、Ca、C、O谱及微量的P谱。结论阳极氧化及热处理可诱导Nb金属表面形成氧化膜层,提高其生物活性。

  • 标签: 水热处理 模拟体液 阳极氧化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简介:目的由于氢氧化钙的高碱性与其生物学活性相关,不同氢氧化钙类盖髓剂可能的pH变化成为主要的关注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测定5种不同的氢氧化钙类盖髓剂在不同时段的pH水平。材料和方法被测试的材料分别是Dycal、Life、Calic、DycalVLC和Calcident450。样品按照厂家说明在塑料模型中调和;每种材料5个标准样本。将这些样本分别放人装有10ml去离子水(pH7.0)的独立小瓶中,并置于20°室温中。混合后1小时、24小时、3天、7天分别测定样本的pH值。记录每种样本在不同时间段的pH值变化,并计算其均值。结果统计学分析显示每个材料在不同时间段的pH均值都有显著差异。DycalVLC在第一小时内的测量值最高,Calcident450在其他时间段内测量值最高。材料的pH值在各个时段内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所有材料均使去离子水pH值升高。

  • 标签: 盖髓剂 氢氧化钙 体外评价 不同时间 PH值变化 统计学分析
  • 简介: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头颈部鳞癌中高表达,对其发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与头颈部鳞癌(headandnecksquamouscellcarcinoma,HNSCC)发生发展中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肿瘤内血管、淋巴管的形成,肿瘤的浸润、转移,肿瘤细胞的凋亡障碍以及机体免疫抑制密切相关,而COX-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头颈鳞癌易感性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

  • 标签: 环氧化酶-2 头颈部鳞癌
  • 简介: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磷酸钙(CaPO4)涂层一阳极氧化钛表面在体外和体内的有效性。材料和方法:光滑表面作为阴性对照组.喷砂/酸蚀表面和阳极氧化表面作为阳性对照组.磷酸钙涂层一阳极氧化(CaPO4-coatedandanodized,CPA)表面为实验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表面特性分析。在体外,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评价成骨分化。在体内.收集来自六只兔子2周和4周的标本,用骨-植体接触(bone—to—implantcontact,BIC)比值和骨面积(bonearea,BA)来分析骨反应。结果:光滑对照组的平均高度偏差(Sa)和表面积比值(Sdr)的均值和标准偏差分别为0.32±O.03μm和36%±15%.喷砂酸蚀组为1.36±0.11μm和56.7%±16.1%,阳极氧化组为0.68±0.02μm和50.9%±2.9%.CPA组为0.67±0.11μm和50O%±169%。各组在7和14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着差异。在体内实验中.2周后.CPA组表现出的BIC比值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阳极氧化组和CPA组表现出的BA值显著高于其他组。在4周.各组之间的BIC比值和BA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个磷酸钙(CaPO4)涂层一阳极氧化表面可以促进骨一种植体界面快速形成骨结合并在植体表面有更多的骨形成。

  • 标签: 磷酸钙 牙种植体 骨结合 氧化 表面性能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评价CAD/CAM氧化锆全瓷冠桥的修复效果。方法:为267位患者制做CAD/CAM氧化锆全瓷冠或桥681件,随访了205例患者的562件全瓷冠桥,随访时间2-6年。对修复体的崩瓷、全瓷冠的颜色与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进行评价。结果:CAD/CAM氧化锆全瓷冠的崩瓷率3.31%,与修复体部位有明显相关性(P〈0.01),不同技术员完成的CAD/C氧化锆全瓷冠的颜色效果有明显不同(P〈0.001),不同颜色预备体的修复体后颜色效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CAD/CAM全瓷冠颜色达到好以上90.8%,CAD/CAM全瓷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达到好的99.2%,长桥边缘密合度欠佳,修复体松动脱落0.35%,随访期间没有发现CAD/CAM全瓷修复体基底冠或桥支架折断。结论:CAD/CAM全瓷冠颜色接近天然牙,特别是预备体变色时是临床首选的美学修复体,CAD/CAM全瓷冠边缘密合度好,整体崩瓷率可接受,但长桥边缘密合度需进一步提高,且磨牙的崩瓷率须进一步研究降低。

  • 标签: 氧化锆 全瓷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 崩瓷 颜色
  • 简介:目的:研究镍离子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作用规律及与氧化应激反应的关系。方法: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不同镍离子浓度(0、200、400、800μmol/L)的培养液中培养24、48、72h,MTT法测定细胞相对增值率(relativegrowthrate,RGR);培养48h,利用荧光探针DCFH-DA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含量,通过比色法测定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丙二醛(maleicdialdehyde,MDA)。结果:200~800μmol/L镍离子处理细胞不同时间点下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浓度组均表现出细胞毒性,中浓度组及高浓度组细胞毒性程度较高。200~800μmol/L镍离子处理细胞48h,各组间DCF荧光值及MDA生成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浓度越高,DCF荧光值及MDA生成量越高。结论:在镍离子刺激下,L929细胞增殖活力受到明显抑制,且呈现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趋势;一定浓度的镍离子可诱导L929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镍离子细胞毒性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标签: 镍离子 L929细胞 细胞毒性 活性氧 丙二醛 氧化应激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炎症微环境对牙周膜干细胞(PDLSCs)氧化应激和线粒体生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因正畸治疗需要而拔除的健康牙齿及慢性牙周炎患牙的PDLSCs,分组培养健康PDLSCs(H-PDLSCs)、炎症PDLSCs(P-PDLSCs)和肿瘤坏死因子α作用下的PDLSCs(T-PDLSCs)。培养7d后,采用荧光探针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线粒体及全细胞的活性氧簇(ROS)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线粒体生成及抗氧化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H-PDLSCs相比,P-PDLSCs和T-PDLSCs组细胞线粒体和全细胞ROS水平显著增加,线粒体生成相关基因ERRα、PGC-1α、TIMM13、MFN2和抗氧化基因PRDX3与SOD2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ERRα、PGC-1α、PGC-1β和SOD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炎症微环境显著提高PDLSCs的氧化应激水平,抑制PDLSCs的线粒体生成和抗氧化反应。

  • 标签: 牙周膜干细胞 炎症 线粒体生成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脂质过氧化作用在+Gz所致的咬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重为200-250克雄性Wistar大鼠14只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7只.A组用特制的固定装置固定5min,B组固定于动物离心机的转臂上,加速度曲线为梯形,G值增K率约为0.5G/s,+10Gz峰值持续时间为30s,间隔+1Gz60s,连续5times/d,4d/wk.共3周.离心后测定咬肌匀浆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与A组相I比.B组咬肌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均明显升高,而SOD含量未见变化.结论:增多的自由基与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之间平衡失调在咬肌发生病理改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加速度 咬肌损伤 脂质过氧化作用 +GZ 病理学
  • 简介:目的:研究有色氧化铝玻璃复合体的溶血性和短期全身毒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由试验材料所引起的新鲜抗凝兔血细胞红细胞溶解和游离血红蛋白程度。经口途径给服试验材料混悬液,连续给服7d,进行食物利用率及体重相对增长率计算及病理学变化检测。结果:有色氧化铝玻璃复合体溶血率小于5%,不会引起急性溶血。各组大鼠每周食物利用率及体重相对增长率指标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未见实验组动物各重要脏器出现病理学变化。结论:有色氧化铝玻璃复合体在急性溶血方面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根据毒性评定标准判定为无短期全身毒性。

  • 标签: 氧化铝 牙科陶瓷 溶血性能 毒性试验
  • 简介:氧化钇稳定的四方氧化锆多晶陶瓷(Y—TZP)具有与金属强度接近的高机械强度,较好的韧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因此,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牙体缺损的修复和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中,并成为部分口腔修复科医师和要求美学修复患者的选择。然而,在临床应用中,依然会发现氧化钇稳定的四方氧化锆多晶陶瓷(Y-TZP)制成的全冠或固定桥发生崩裂。本文主要从制作过程中晶相转变的角度,对崩裂的起因进行综述。

  • 标签: 氧化锆 晶相转变 制作工艺 应力
  • 简介:目的本临床研究的目的是了解3—5单位的后牙氧化锆固定桥经3年使用后的成功率。材料和方法临床病例45人,每人至少应用一个固定桥以修复缺失的1—3颗后牙,共计完成固定桥修复体57件。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系统制作桥架一在初步烧结的氧化锆瓷坯上磨削出较原型稍大的桥架,放大比例经过精确计算以保证再次烧结后的尺寸正好合适。固定桥完成后采用Variolink或PanaviaTC树脂粘接剂进行永久粘接,粘接完成后即刻、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后进行临床及放射学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利用McNemar检验对实验牙(基牙)和对照牙(对侧同名牙)的探诊深度、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进行比较。结果36个月的观察期后,有36个病例的46件固定桥得到复查。所有的氧化锆桥架均未发生折裂,桥架成功率为100%;7件固定桥因为生物学或技术原因而拆除,固定桥的成功率为84.8%;继发龋的发生率为10.9%;饰瓷部分的少量崩瓷发生率为13.0%;实验牙和对照牙间的探诊深度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氧化锆桥架有足够的稳定性,可以用于后牙缺失的固定修复;但现在的仿型加工技术其技术性问题的发生率较高,有待于在将来的加工技术中加以改进。

  • 标签: 前瞻性临床研究 后牙固定桥 氧化锆 计算机辅助制作 MCNEMAR检验 树脂粘接剂
  • 简介:目的:以表面抛光、喷砂为对照,研究表面多孔涂层对氧化锆与饰面瓷界面剪切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按照Schmitz-Schulmeyer法测量氧化锆与饰面瓷的剪切结合强度。制作氧化锆基底样本60个(IO×5×5mm),分为三组(抛光组:耐水碳化硅砂纸逐级抛光至1200#;喷砂组:1lOμmA1203颗粒在3bars的压力下喷砂10sec,距离10mm;涂层组:质量分数为55wt%的氧化锆粉浆涂塑氧化锆表面,致密烧结),每组20个。表面烧结饰面瓷(5×3×3mm)。每组取10个样本,5℃/55℃水域中交替循环5000次。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剪切结合强度,加载速度0.5mm/min。对测试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α=0.05)。SEM观察样本断裂模式。结果:涂层组剪切结合强度与抛光组和喷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与抛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温度循环后剪切结合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显示,涂层组样本以饰面瓷的内聚断裂为主;抛光组和喷砂组以界面断裂为主。结论:表面多孔涂层可显著提高氧化锆与饰面瓷的剪切结合强度,并能耐受短期的人工老化,而结合强度无明显下降。

  • 标签: 氧化锆陶瓷 多孔涂层 结合强度 温度循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下玻璃渗透氧化铝厚度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微米α-氧化铝粉经250MPa冷等静压成型,经高速率升温至1450℃烧结,制备成的预烧结氧化铝块分别通过1150℃、1200℃和1250℃的镧硼硅玻璃渗透,获得氧化铝玻璃复合体,测试不同渗透温度下玻璃渗透氧化铝厚度与时间的数值.结果:随着温度的增高,熔融玻璃的黏度下降,而相同渗透时间下的渗透厚度增加.渗透1mm的氧化铝在1150℃下需要95min,而在1200℃和1250℃下分别需要22min和8min.结论:选用1200℃的渗透温度可以缩短渗透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意义.

  • 标签: 渗透陶瓷 氧化铝 玻璃渗透 CAD/CAM技术 牙科材料
  • 简介:目的实验研究阳极氧化处理的正畸微螺旋种植体的生物力学特性。【材料与方法】18枚阳极氧化处理的钛合金微种植体及18枚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钛合金微种植体种植于三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后腿,分为阳极氧化组与金属表面组。在种植体植入时测量最高植入扭矩;观察6周后,测量最高旋出扭矩。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微种植体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微种植体的最高植入扭矩在阳极氧化组7.11±2.1Ncm;在金属表面组7.27±1.95Ncm。两组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旋出扭矩在阳极氧化组(3.88±1.37)Ncm;在金属表面组(1.93±1.13)Ncm。两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植入扭矩与最高旋出扭矩在金属表面组呈相关关系(P〈0.05),在阳极氧化组没有相关关系。结论阳极氧化处理能够改善钛合金正畸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愈合能力。

  • 标签: 阳极氧化 正畸微种植体 最高植入扭矩 最高旋出扭矩
  • 简介:目的:研究添加氧化锌晶须对基托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将氧化锌晶须按不同的质量百分比加人基托粉中,分为空白对照组、1%、3%、5%、7%等5组。根据ISO标准测试各组的力学性能,并对试样断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随着氧化锌晶须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显微维氏硬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当氧化锌晶须用量为5%时,以上指标测得值最高,分别为(109.00±2.70)MPa、(3645.30±198.68)MPa、(20.57±0.85)kg/mm^2,树脂基托较对照组弯曲强度提高18.29%、弯曲弹性模量提高16.07%、显微维氏硬度提高29.94%。结论:氧化锌晶须填料显著增强了基托树脂的力学性能。

  • 标签: 氧化锌晶须 基托树脂 弯曲强度 显微硬度 弯曲弹性模量
  • 简介:目的研究放射性颌骨坏死(ORN)局部病灶的细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5日至2015年9月1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ORN患者局部病灶渗出液标本共106份,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检出菌群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06份送检标本中31份(29.2%)无细菌生长,75份(70.8%)分离培养出细菌。培养出细菌的标本中,双重和多重感染14份(13.2%),单菌种感染61份(57.5%);所有有菌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6种(95株),其中需氧菌25种(78株)、厌氧菌11种(17株),分别占比69.4%和30.6%。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耐药比例较高。结论ORN局部病灶细菌谱分布广泛,呈现出菌群多样性,且部分患者为无菌性坏死,因此临床上有必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避免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

  • 标签: 骨坏死 放射性 细菌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PF)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无法手术的头颈部鳞癌(HNSCC)的可行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3例初治疗的无法手术的HNSCC患者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同期给予多西他赛(75mg/m^2,第1天)、顺铂(75mg/m^2,第1天)和5-氟尿嘧啶(750mg/m^2,第2~5天)化疗方案治疗3个周期。结果通过肿瘤体积变化情况和临床表现评价治疗标准,23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78.3%。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0.9%和52.2%,2例(8.7%)死于肿瘤复发,2例(8.7%)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局部出血及放射性黏膜炎等,治疗过程未发生急性并发症与严重的放射性损伤。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TPF治疗无法手术的中晚期HNSCC,是一种微创、有效、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头颈部鳞癌 近距离放疗 同期放化疗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 治疗计划系统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树脂类根管封闭剂与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能。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原理和规范,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查找研究树脂类根管封闭剂与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性能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提取资料,Cochrane系质量评价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5篇(622例),分析结果显示:树脂类根管封闭剂染料渗入长度小于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WMD=-0.38,95%CI(-0.41,-0.35),P〈0.00001]。结论:树脂类根管封闭剂的根尖封闭性能优于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

  • 标签: 树脂类根管封闭剂 氧化锌类根管封闭剂 根尖封闭性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和低剂量放疗联合应用对口腔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人口腔鳞癌细胞株Tca8113接种于24只裸鼠后腿皮下,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A)组、As2O3(B)组、放疗(C)组和As2O3放疗联合治疗(D)组,每组6只。自肿瘤接种后6d开始:B组和D组腹腔内注射As2O3;C组和D组接受放射治疗;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停药一周后处死动物,测量瘤块体积,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标本中增殖相关蛋白Ki-67、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vonWillebrandFactor(vWF)的表达情况,计数阳性细胞数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组的移植瘤体积显著低于A组(P〈0.05),D组与B、C组相比亦有显著降低(P〈0.05)。B、C、D组移植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0%、57%、8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组中Ki-67在的表达及MVD值明显低于其他三组,CleavedCaspase-3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三组,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A组相比,B、C、D组Ki-67、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以及MVD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As2O3能够提高放疗对口腔鳞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其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标签: 口腔鳞癌 三氧化二砷 裸鼠移植瘤
  •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硫酸铝铵两步煅烧法及控制烧结工艺制作可切削氧化铝基体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硫酸铝铵两步煅烧法制备α-氧化铝粉体。将α-氧化铝粉体和含氧化镁添加剂的氧化铝粉体分别放入模具中模压成型,然后进行控温烧结形成可切削的多孔氧化铝基体。在多孔氧化铝基体的上表面涂塑VTIAIn-Ceram玻璃渗透粉体,然后烧结制备氧化铝玻璃渗透陶瓷复合体。采用扫描电镜并结合X线衍射分析分别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扫描电镜可见含氧化镁添加剂的氧化铝基体为连续多孔立体网状结构,开孔结构分布均匀;渗透复合体为致密的陶瓷复合体;X线衍射分析表明主晶相为α-Al2O3。结论硫酸铝铵经过两步煅烧工艺能够生成α-氧化铝粉体,通过控制烧结工艺能够制得渗透性能良好的可切削多孔氧化铝渗透基体。该烧结工艺过程简单、价格低廉,产品进一步完善有望临床使用并实现产业化。

  • 标签: In-ceram技术 氧化铝基体 玻璃渗透性能 扫描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