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字谜”,英文anagram。最初源于文学,是词语生词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原意指通过变换原词字母顺序或者增加、减少字母数量而构成另一个新的词汇。音乐中的“字谜”结构思维在文学“字谜”结构思维基础上由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音乐理论家赫洛波娃提出。她通过对当代著名俄裔德籍作曲家古拜杜琳娜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并在总结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手法过程中提出。文章参照赫洛波娃教授的研究成果,首先对文学中“字谜”结构思维追踪溯源,梳理其概念、历史、分类及运用形态。在此基础上,揭示“字谜”思维在音乐中的运用及其表现形式(换序、重组、递增、递减等),以此打开一个新的音乐观察点,为分析音乐、创作音乐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简介:在曲式分析当中,人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对作品规模等级分析的困惑,不是将乐句划分短了,就是把乐段划分长了,由此导致认定曲式性质的各种“争议”.在教学中更有依据“小节数”来判定乐句、乐段,这显然是特别不合理的作法.文章的观点是:乐句乐段的确认,应当从最小单位“乐汇”的累积形成,也就是要以音乐材料的“有机成长”关系来看待曲式规模的成长壮大,曲式规模的大小是由规模等级的累积形成,而不能是人为的概念规定,因而在读谱过程中,音响感受与理性划分等级相互作用、同等重要.文章指出,在规范曲式的等级单位中,乐汇-乐节-乐句-乐段的等级排列,决定了曲式的规模形成.其最小单位乐汇与动机间的关系,既是音乐作品展开手法的依据,也是看待音乐作品规模认定的出发点.同时,论文以各种谱例来比较印证曲式规模形成的重要作用,强调一些分析原则:重复不增加规模,重视和声手法中“延伸”“预示”等分析视角,在判定规范的曲式规模及其种种曲式变体的形式中,都是有效的认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