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致死性疾病,疾病负担重。吸入疗法作为慢阻肺治疗的首选给药方式,起效快速、使用方便;但临床仍存在医患对吸入装置特性认识不足、吸入装置使用不当、吸入药物选择不同、吸入方法掌握不妥等情况,导致患者症状控制不佳、急性加重增多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将重点介绍吸入药物的类型和作用机制、吸入装置的种类和特点、影响吸入药物疗效的因素等,以利于医护人员指导患者正确选择和使用吸入装置,从而实现慢阻肺的全程规范化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新型双面导热板和“S”型加热袋构成的间接式液体恒温加热装置,解决透析设备中透析液的恒温处理技术问题。方法:分析国外品牌加热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中的弊端和隐患,采用正温度系数(PTC)加热膜、双面导热板和液袋的“S”型流道,利用热能传导原理实现加热;采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实现高精度非接触式检测管路内液体温度的方法,设计出红外测温传感器结构、测量电路以及加热控制电路等。结果:提高热传递效率并减小系统热惯性,加热过程和恒温过程稳定时间短,加热装置出口温度的恒温误差可稳定在±0.5℃以内。结论:临床应用表明,本加热装置具有精度高、安全可靠的明显优势,对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消除多种并发症,提高血液净化治疗效果具有重大作用。【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血液净化;红外温度传感器;加热;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
简介:摘要目的对眼科植入材料的临床应用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于我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之间收治的白内障行人工晶体移植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硅凝胶人工晶体的60例患者(82眼)设为实验组,将采用水凝胶人工晶体的60例(82眼)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及生物相容性进行对比。结果60例患者82眼,进行治疗前视力无显著差异,进行治疗后2周、6个月以及18个月,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视力在0.5以下、在0.5——0.9之间及在1.0——1.2之间的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生物相容性良好数量为58(70.73)眼,多于对照组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数量35(42.68)眼,即硅凝胶人工晶体的生物相容性优于水凝胶人工晶体的生物相容性,差异明显,P<0.05.结论硅凝胶人工晶体和水凝胶人工晶体对患者视力变化的影响无异,但硅凝胶人工晶体的生物相容性优于水凝胶人工晶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简易负压装置联合输尿管半硬镜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5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行输尿管半硬镜联合简易负压装置碎石,对照组行单纯输尿管半硬镜碎石。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结石直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的结石直径为(10.56±2.22)mm,对照组为(10.52±1.84)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2.78±1.34)d,对照组为(2.97±0.65)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0 min、51 min。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6.30%、71.97%。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输尿管半硬镜结合简易负压装置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结石清除率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涉及充气加压装置(PCD)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3月31日,检索PCD与其他物理预防措施、药物预防措施相比较的相关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过程,采用AMSTAR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5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包括8篇中文研究、7篇英文研究。其中11篇发表在2012年之后,方法学质量评价显示3篇研究满足AMSTAR的11个评价条目,其他研究均在不同方面存在缺陷。中等质量的证据显示,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预防VTE有效,联合药物预防可降低单独使用药物预防引起的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IPC用于VTE预防时,应按照目前的临床指南使用。目前指导选择特定设备或设备类型的证据基础是有限的。结论IPC在预防VTE过程中是安全有效的,但该结论的论证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简介:摘要晶须是一种纤维状单晶体,其直径一般数微米到几十微米,长度可达数厘米,由于晶体结构完整排列高度有序,克服了传统材料存在的孔洞、位错及颗粒界面等缺陷,因此其密度与强度都接近理想晶体,具有极高的强度与弹性模量1。由于理想的结构与理化性能,晶须或类晶须样结构可能作为口腔修复、粘接、填充及植入等十分理想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非常乐观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些年较热门的几种晶须材料(如钙磷石、SiC、ZnO等)的力学、化学及生物学性能等进行综合分析,并与传统的口腔材料进行对比,探究它们用作口腔新材料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植入式心室辅助系统EVAHEART Ⅰ治疗重症急性心力衰竭(心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人外科病房接受EVAHEART Ⅰ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的重症急性心衰患者,对EVAHEART 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安全性指标包括EVAHEART Ⅰ植入前及植入后1周、1月、3月的游离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及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变化。有效性指标包括采用Swan-Ganz导管测量围术期(术前及术后72 h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以及术后3个月内NYH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入组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3±8)岁(范围27~59岁),所有患者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5%。在EVAHERAT Ⅰ辅助期间,泵转速1 700~1 950 r/min,泵流量3.95~5.0 L/min,无机械故障、停泵、泵血栓形成、电源线脱落等。植入装置后,患者游离血红蛋白波动在10~40 mg/dL之间,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术后1周内下降,术后1月恢复正常水平;而白细胞计数及肌钙蛋白I术后1周内显著增加,1周后逐步降低,1月内恢复正常水平。同术前相比较,术后24 h的CI、MAP均明显增加(P均<0.05),术后48 h和72 h维持该水平。但术后24 h的PCWP、PAP及CVP均显著降低(P均<0.05)。同术前比较,15例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减小(P<0.05);LVEF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患者术后1~3月NYHA心功能分级恢复到Ⅰ~Ⅱ级。本组15例患者均携带EVAHERT Ⅰ心室辅助系统出院,围术期死亡0例,术后早期因出血二次开胸1例,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左心辅助系统EVAHEART Ⅰ植入术是治疗重症急性心衰患者安全有效的外科策略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0只Beagle犬随机分成两组,通过离断肠管、结扎肠系膜血管及动脉放血建立犬肠多处横断伤及非连续性可疑坏死伴失血休克模型。实验组采用ITSD重建肠管,对照组则缝扎肠管,随后暂时关腹,24 h后行确定性手术。记录实验一般资料(放血量、复苏期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断端肠管处理时间及犬生存情况)。检测实验前、早期处理后(0 h)、2、6、12、24 h内毒素浓度,并观察肠管活力变化。实验组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取两组原可疑坏死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两组的放血量、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及肠管断端处理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管缝扎后,1只犬因误吸死亡。自术后2 h起,对照组内毒素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24 h:(1.217±0.324) EU/ml比(0.675±0.227) EU/ml,P<0.05]。实验组可疑坏死肠管活力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肠管坏死的首发时间晚于对照组[(8.75±3.70) h比(4.63±1.87) h,P>0.05],切除的坏死肠管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28.30±6.76) cm比(95.68±29.31) cm,P<0.05]。消化道造影显示实验组肠管通畅性良好。对照组的肠组织病理改变较实验组严重。结论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的紧急救治是安全有效的。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心血管介入治疗后采用血管闭合装置进行股动脉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究。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 2018 年 06 月 -2019 年 06 月收治的接受血管闭合装置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 200 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n=100 )和实验组( n=100 ),选用不同的止血方式干预两组患者,对比其临床效果。 结果: 经对比研究,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住院指标显著提升,其干预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应用血管闭合装置干预心血管介入治疗后股动脉止血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止血,且效果绝佳,病可以使患者的运动能力快速恢复,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升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吸收性止血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做出评价。方法将9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即供试品-1组(6.25mg/kg)、供试品-2组(12.5mg/kg)和供试品-3组(25mg/kg),每组3只,各组采用自身作为空白对照,通过皮下注射在动物背部植入吸收性止血生物材料,每个时间点1只动物,每侧4个皮下囊,在植入后第3、7、14天取皮下囊部位组织常规HE染色做病理检查。结果大体观察残留程度0%;解剖时肉眼观察仅供试品-3组在植入后第3天其4号取材点可见皮下囊包块存在;病理镜检发现,各组皮肤表皮及真皮均无明显的病理改变,皮肤附件结构正常,皮下及周围组织也未见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供试品-1和供试品-2组在各时间点均未见供试品残留,供试品-3组在植入后第3天和第7天其4号取材点可见供试品极轻度未吸收,第14天各取材点未见供试品残留。结论6.25mg/mL、12.5mg/mL和25mg/mL的吸收性止血材料在新西兰兔背部皮下很快被吸收,在机体内两周基本被降解,对于手术应用安全性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