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20例血管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运用血管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0例,其间28条肢体,单纯运用介入治疗肢体则为16条肢体,介入联合手术治疗则是12条肢体。结果29条肢体均成功进行了介入及手术治疗,治疗之后症状缓解,踝肱指数为0.52±0.16,这比术前指数0.32±0.11比较,则显著提升P<0.05。1条治疗失败则采用手术截肢,截肢率为0.36%。治疗30d之内死亡1例,死亡率为5%。20例患者随访均为1~72个月,平均36个月。2例人工血管搭桥血栓形成,1例行手术取栓,同时施以人工血管动脉吻合口球扩支架,1例膝上截肢,1例则给予药物保守治疗。2例髂和股腘动脉支架出现二次下肢缺血,支架阻塞2例,狭窄则为1例,2例予以二次球囊扩张支架置入,1例手术转流,通过上述治疗之后患者症状均得以缓解,下肢症状无复发。结论血管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显著,能够充分改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使得患者下肢恢复血供,同时降低脑梗死发生率及截肢率和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最近我院后循环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术后中风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以及成功预测血管再通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后循环中风患者100例,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术或者血栓抽吸术。观察并对比患者相关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①在预后理想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明显低于预后不良患者,术前行溶栓者明显高于预后不良患者,TICI2b/3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者(P<0.05);②预后理想患者术前进行溶栓处理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间6小时以内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预后理想穿刺的时间在6小时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P<0.05);预后理想血管再通时间在6小时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P<0.01);预后理想患者TICI为2b/3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所占比例(P<0.01);④支架植入术和血栓抽吸术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实施抢救患者所占比例,三个月内mRS得分≤2患者所占比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血管闭塞位置、溶栓处理、支架治疗、血栓吸取、实施急救、发病到穿刺时间均与血管再通情况无相关性(P>0.05)。结论开始进行治疗时间可以作为对后循环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因子。
简介:目的探讨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旁路血管急性血栓闭塞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抽吸及留置导管溶栓治疗,2例溶栓后吻合口行支架植入治疗,1例行球囊扩张治疗,2例复合旁路患者溶栓后再次行旁路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旁路血管均完全再通,远端缺血症状消失,生理功能恢复。本组溶栓治疗时间2~4d,平均(3.2±0.1)d;尿激酶用量200万~320万U,平均(265±10)万U。术中和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随访9个月至7年,平均(28±3)个月,所有旁路血管均通畅,患者均完全消除缺血症状。结论旁路血管内急性血栓的介入综合治疗的疗效好,安全性高,远期疗效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我科采用PTA治疗的34例(38条患肢)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条患肢PTA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35/38),平均随访8(3~18)个月,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1±0.12上升至0.82±0.05(P<0.01),总的肢体保全率为91.4%。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3%(5/38)。结论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减少截肢率,是一种治疗膝下动脉病变至下肢缺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管支架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于我院介入科诊治的5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前者治疗护理基础上采取血管支架介入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术后并发症及踝肱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脑出血3.57%、静息痛3.57%、心血管并发症7.14%、脑梗死3.57%、跛行7.14%、截肢3.57%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排除死亡率),P<0.05;观察组踝肱指数术后3个月0.92±0.13、6个月0.85±0.20、24个月0.84±0.18相较于对照组改善效果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低,相较于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够达到根治的目的。
简介:目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评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并取栓和(或)支架植入复合术的血运重建再通的成功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内动脉闭塞,并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术前1周和术后1周内行CDFI和TCCS检查.分析比较术前颈内动脉近段及远段内径、闭塞管腔内病变回声、责任斑块长度、交通支开放(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与否等因素对复合手术血运重建再通成功性的影响.结果78例患者复合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8.2%(61/78).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均是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成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69,95%CI:0.045-0.604,P=0.007;OR=0.164,95%CI:0.009-0.501,P=0.008).结论闭塞管腔内的回声性质、眼动脉方向的逆转与颈内动脉闭塞后血运重建的再通率密切相关.CDFI与TCCS联合评估颈内动脉闭塞复合手术的成功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接受治疗的 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主,均实施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收治时间为 2018年 11月 -2019年 9月,治疗后观察最终的治疗效果。结果:所选的 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 28人治疗成功, 10人术后行支架植入,观察患者术后下肢缺血情况,所有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与术前相比较,术后患者ABI、TTS指标均得到改善,组间对应数值存在可比性( 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成功率较高,有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在临床治疗中彰显出了更大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接受治疗的 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为主,均实施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收治时间为 2018年 11月 -2019年 9月,治疗后观察最终的治疗效果。结果:所选的 3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 28人治疗成功, 10人术后行支架植入,观察患者术后下肢缺血情况,所有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与术前相比较,术后患者ABI、TTS指标均得到改善,组间对应数值存在可比性( 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成功率较高,有利于患者术后身体的恢复,在临床治疗中彰显出了更大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例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疗效。结果3例患者中2例为妊娠早期、1例为产褥期。3例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其中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左侧颈内动脉眼段闭塞1例,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闭塞1例。发病机制为心源性栓塞,栓塞危险因素:卵圆孔未闭1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房颤1例。取栓方式:导管抽吸取栓1例、支架取栓2例。经治疗后3例患者的血管均实现良好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2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预后不良1例(mRS评分4分);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经个体化评估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血管闭塞性卒中(LVO)的院前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六安市人民医院、发病24 h内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 8分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以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判定的有无大血管闭塞为参照标准,分为有大动脉闭塞组及无大动脉闭塞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疾病史、生活史、用药史)、NIHSS的各单项评分、入院时的血压值,并将筛选出来的因素与一些常用的预测LVO的量表进行比较。结果纳入急性脑卒中患者761例,均发病在24 h内,NIHSS评分 ≥ 8分;大血管闭塞组228例,非大血管闭塞组533例。两组中的房颤[比值比(OR)5.230,95%可信区间(95%CI)3.400~8.043,P < 0.001]、收缩压(SBP)≤ 170 mmHg(OR 5.181,95%CI 3.327~8.068,P < 0.001)的比例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收缩压 ≤ 170 mmHg与LVO显著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0年2月—2004年2月应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24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PTA即时成功率91.7%(22/24),成功的22条患肢踝/肱指数有2条无明显改善,其余20条由术前0.44±0.11恢复至0.78±0.14。经随访2—46个月,1条胭动脉在术后13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0.0%(18/20)。结论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通畅率。多平面、多节段病变联合手术可简化手术,缩小创伤。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4年 1月 -2017年 7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100例,于术前一周进行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彩超检查,对三种检测方法对于颅内肿瘤检出率比较。结果 减影血管造影、 CT血管成像、彩超检出率分别为 96.00%、 91.00%、 86.00%。减影血管造影和 CT血管成像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P>0.05),彩超检出率明显低于减影血管造影和 CT血管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T 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检查中具有可靠的准确性、安全性 ,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