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3 个结果
  • 简介:新媒体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使德育的环境与条件逐步发生改变。多元价值漫溢导致的高校德育阵地功能弱化、去中心化所带来的教师德育话语权消解、学生德育实践缺乏具身体验等问题,给高校德育实践带来极大挑战。高校需要通过构建新媒体主流平台新阵地、打造内涵德育、建强专业团队等三方面路径来应对挑战、破解难题,拓展德育路径,提升德育实效。

  • 标签: 新媒体 德育路径
  • 简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并由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世界历史进程的坎坷与曲折,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格局的变迁,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改变着它的运动形态和方式,从而将进一步影响人类在新世纪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世界的今天。但在变化和发展着的当代世界上,社会主义也必须适应世界新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创造更加光辉的未来。

  • 标签: 社会主义 国际格局 十月革命 国际斗争 世界殖民体系
  • 简介: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双边关系。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效应、剖析美国对华日趋强硬的战略态势可以看出,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以战略竞争为突出特征的新时代。但中美关系的战略走向尚有待塑造,避免'新冷战'应是双方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中国要保持战略定力,抱持战略远见,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在夯实中国全面崛起的基础上,坚持和斗相兼、斗而不破的对美战略原则,加强双边战略管控,深化复合相互依赖;在经贸冲突上善加应对,同时要继续在全球拓展经济合作空间;在安全问题上要善于守拙,防止东亚和印太地区冲突频现;共同推进新型全球化,抓住机遇拓展国家利益;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建设,形成平衡和制衡美国战略对冲的态势。

  • 标签: 新时代 中美关系 战略研究
  • 简介:在当代中国,新媒体带来的"去神圣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去神圣化和价值的去神圣化。"去神圣化"现象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有利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去神圣化"在倒逼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倒逼着政务公开;有利于破除民众对权力的迷信和崇拜,有助于打破官本位主义的政治文化,进而有助于形成一种良性的官民关系。从不利的角度看,新媒体的"去神圣化"容易造成物质主义的玩世不恭的社会心态;容易造成整个社会的不信任氛围;容易造成政治冷漠;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纠结和专业分工的模糊。对待"去神圣化"现象的政治影响要有一分为二的客观理性的态度。

  • 标签: 新媒体时代 “去神圣化”现象 政治生态
  • 简介:目前,伊拉克正处于历史上政党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2003年萨达姆政权垮台,美国按照本国模式在伊拉克实行所谓的多党选举和民主自由。但政治重建的伊拉克形成了以民族和宗教教派为基础的权力分配格局,造成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分裂,治理失序问题突出,民众生存权、发展权难以保证。伊拉克在缺少国家认同的前提下实施多党制选举制度,想要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还面临很大挑战。

  • 标签: 政党政治 政治重建 伊拉克 选举制度 国家认同 萨达姆政权
  • 简介:这是值得许多年轻人应该为之震撼的一幕悲剧:今年7月24日下午,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某出租屋,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被大学时代的同居男友杀死在怀抱里,身中20余刀。

  • 标签: 大学 血案 女友 大学毕业 大学时代 年轻人
  • 简介:在“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确立了以反恐为核心的美国对外战略。这一战略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一、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二、用民主化来改造“大中东地区”,根除伊斯兰极端主义义和恐怖主义的根源;三、用武力手段来推翻“支拼口庇护恐际主义”的国家,如果没有联合国的授权就采取单边主义行动或者拼凑“志愿者联盟”;

  • 标签: 对外战略调整 中期选举 美国 国际恐怖主义 伊斯兰极端主义 布什政府
  • 简介:<正>冷战结束,由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崩溃,民德消亡,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社会党国际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处境较为困难。其主要表现为,欧洲右翼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作为社会党国际台柱子的西欧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力量和影响不断下跌。在法国,社会党在莫鲁瓦出任第一书记,处境依然不妙。1992年3月,社会党在省议会和大区议会选举中遭惨败,为该党从1971年重建以来得票率最低的一次。进入

  • 标签: 社会党国际 冷战结束 右翼势力 国际局势 议会选举 原苏联
  • 简介:十年"文革"是一场灾难和浩劫."历史的灾难通常会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文革"对历史的最大补偿,是为"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对"文革"的反思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标签: 文化大革命 思想解放运动
  • 简介:基于对上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克罗斯兰认为英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因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判断已失去正当性.以“资本主义”论为逻辑起点,克罗斯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社会主义观.克罗斯兰的“资本主义”论对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但他的这一理论以经济增长为前提,认为股份公司制的出现和管理革命造就的经理阶层分散了资产阶级的权力,使资产阶级已丧失统治地位,这是不正确的.他在“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主义观,也只不过是淡化了传统社会主义的一些色彩,实际上并没有取得重要理论进展和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

  • 标签: 后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 克罗斯兰 英国工党
  • 简介: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全球环境主义周穗明美国《社会科学季刊》总第78期(1997年3月)的“社会与政策问题论坛”发表了一组六篇有关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环境主义关系的文章,对环境主义与物质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表述了两种彼此对立的立场和观点,也从一个侧面对美...

  • 标签: 后物质主义 价值观 环境主义 价值取向 全球环境 价值变化
  • 简介:美国休斯敦西南区近日发生枪击事件。两名司机在发生车祸碰撞,一言不合当街掏枪互射,导致一名司机受伤.流弹也击中一名路过的无辜民众头部。据现场目击者表示,枪战发生在车水马龙两条大街交叉口附近。两名司机疑似发生车辆擦撞后起了口角,竞各自掏出枪在大街上互射,在警方赶到前,双方至少射击超过12发子弹。其中一名司机中弹受伤,先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另一名没有受伤的司机则被警方当场逮捕。

  • 标签: 司机 美国 撞车 枪击事件 西南区 休斯敦
  • 简介:《马克思靠谱》系列出版物用全新的理念为年轻人走近马克思、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受到80、90的欢迎和追捧,这其中有何奥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90后 年轻人 出版物
  • 简介:<正>一九五六年二月召开的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举世触目,曾经一度引起了世界的轩然大波。当时,帝国主义和其它的共产主义反对者们兴奋不巳,借此掀起了一个反共高潮;西方一些共产党员,因此犹豫动摇,纷纷退党,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信仰危机;托洛茨基分子们也活跃了起来,认为苏共二十大恰恰证实了它们反对工人国家堕落斗争的正确,社会主义阵营内部,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严重分歧,出现了波匈事件,接着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开始了关于国际共产主义总路线的大辩论,影响到党与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了。对于这样一个震惊世界的大事,长期以来,人们对它作过各种评价,或褒或贬,莫衷一是。

  • 标签: 苏共二十大 斯大林时期 三十年 赫鲁晓夫 个人迷信 苏联共产党
  • 简介:选举援助是冷战后联合国在“建设和平”领域兴起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于参与角色的差异,联合国在冲突国家的选举事务当中发挥的作用大为不同。联合国的选举援助意在达成两项目标:确保作为和平协议之一部分的大选顺利推进,减少因选举引发的纠纷和暴力冲突;协助冲突国家建立基本的选举制度并发展其自主的选举能力。为达成这两项目标,联合国主要在三个领域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选举进程的推动、选举暴力的抑制、选举制度的建立及其能力培育。联合国对冲突国家的选举援助有助于大选的平稳推进及选的政治转型,对其选举制度的建立和能力培育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不过,这种以支助某次大选为特征的选举援助也存在一些缺陷。

  • 标签: 世界政治 联合国 选举援助 冲突后国家 国家建设
  • 简介:英国警方近日在一份声明中说,伦敦桥附近的恐袭事件发生,警方在伦敦东部的巴尔金地区逮捕12名嫌疑人,警方还在巴尔金地区一些地点继续搜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当天发表电视讲话说,伦敦桥等地发生的恐袭事件表明英国对极端主义'太过容忍',目前恐怖主义正产生'新趋势',英国需制定更多反恐举措。当地时间

  • 标签: 伦敦恐袭后 英国警方 袭后拘捕
  • 简介:苏联解体,大量苏联时期档案的解密,俄罗斯国家制度的改变,导致了剧变俄罗斯的苏联史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来看,苏联史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档案成了苏联史研究的主要依据,档案材料的大量公布使一些回忆录、政论作品中有些提法的可靠性大打折扣,使以前不太清晰的历史事件更加清晰;研究苏联史的方法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苏联历史上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也不再是一个声音、一种腔调。

  • 标签: 俄罗斯 苏联史 斯大林 普京 苏联解体
  • 简介:"大数据时代"被命名、追逐和普及的关键点,就在于它催生出一种与传统社会迥异的新型存在关系。正是在这一语境、元素、关系及结构的塑造下,传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判断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数据个体、数据社会、数据关系的综合"伦理反应"。所有这些伦理关系的变革无不最终落实到作为现代文明逻辑支点的"自我"身上,并通过"自我伦理"的方式展现开来。问题的最终反思路向在于,"自我伦理"的彻底迸发和积累,究竟具有一种怎样的现代属性,以及这种属性是否具备超越"大我"的伦理可能?我们认为:"自我伦理"更新的实践诉求和根本出路就在于,大数据开启了全球共建个体文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贯通、彼此呼应的现实可能性,由此决定了相关伦理实践的个体化和共同体化的双重逻辑诉求。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自我伦理 数据个体 数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