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闻文风本属行业话语,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突出了共性要求,具有明确的风格指向。新闻文风隐含着文本与受众的关系,在延安时期成为群众话语的子话语,完成了话语的跨越。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和技术因素影响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贯彻执行,党的高层反复言说,重建这一话语,看重的正是对受众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改版创新、'三贴近'和'走转改'等社会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握话语权,引领社会的努力。新媒体时代的业态转型带来新的契机,党报、党台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当群众、受众、用户三者融为一体时,长久以来的不良文风问题可能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究其实,文风问题属于新闻作品的形式范畴,强调文风的转变表面上是强调形式,目的在于转变内容。新闻作品言之有物,真正尊重新闻对象,热切回应新闻对象所关心的问题,才能最终构建优良文风话语。就现实而言,新型主流媒体在有效下载量和有效用户黏性方面任重道远,新闻文风话语的重建和社会行动具有召唤新闻内容突破的意义。
简介:一般来讲,做一个好记者除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丰富的社会知识外,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了社会责任感,甘冒风险,临危不惧,才会有所成就,才会献身于自己从事的事业。笔者结合一年前一组涉外报道的采写过程,谈点这方面的体会。1992年6月9日、10日两天,伊犁日报曾在一版接连发表我写的反映独联体国家旅游购物团来伊犁的系列通讯《商旅东涌话开放》(上下篇)。通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不少读者反映,以前光知道独联体国家旅游购物团来伊犁做生意,但他们怎样做生意,各方面有些什么反映?伊犁对外开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该怎样解决?这些读者欲知却又未知的问题,都从这组报道中得到比较满意的答复。他们希望报纸今后应多登一些像这样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有深度,有分量的报道。《商旅东涌话开放》产生的轰动效应很快就过去了,然而,这组报道产生的过程却鲜为人知。时隔一年,回顾往事,颇多感触,特追记一二。
简介:我们通讯员离生活近,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小天地”中找新闻,也能写出以小见大的好稿,同样可以上大报。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不能见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善于观察、分析,把你见到的新闻事实放在社会大背景上掂掂份量,看看有无全局性的价值。去年,全国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有的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方案,推出了许多改革措施。许多新闻单位在报道这一问题时,一般侧重于改革措施的出台情况,至于改革措施出台后职工情绪如何,有些什么想法,报道较少。而我们株洲火花塞厂各项措施出台时,采取“先弹前奏曲,后唱主题歌”的方法,即从思想疏导入手,做好舆论准备工作,促进改革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