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今年是安徽黄梅戏学校50华诞。50年来,戏校为黄梅戏事业和艺术事业培育了大量人才。我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可以说,没有戏校,没有戏校老师的精心培养和默默耕,就没有我今天的艺术成就。50年来,戏校经历了风风雨雨和起起落,但她仍像挺立的一棵大树,依旧枝繁叶茂。在戏校办学处于逆境时,也有不少非议,其中最为典型的观点是:戏校没有存在的必要,培育黄梅戏人才,还要靠剧团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科班不如坐班”。这些人视戏校这些年的巨大成就于不顾,诋毁戏曲艺术教育,让我很伤心。从我个人的经历看,如果说我今天还有一点成就的话,这完全得力于在戏校打下的比较坚实的基础。是戏校,让我得到了系统的戏曲基本功的训练;是戏校,让我学习到比较扎实的戏曲理论知识;是戏校,让我开拓了戏曲视野和思维;是戏校,让我们产生了对黄梅戏依依不舍的情绪,这就是对于这份事业的爱心,而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
简介:<正>影视是戏曲最好的传播媒介,它不受演出时间地点的限制,一次播映可以有亿万观众同时收看,制成拷贝后,更可以多次广为播映。戏曲在坚持剧场演出的同时,通过影屏与千家万户的观众见面,是振兴、发展戏曲新的趋势,它越来越引起戏曲界的兴趣与重视。根据我国目前的影视戏曲片,大致有三种拍摄形式:一种是纪录式,完全按照舞台演出的原貌拍摄,即戏曲舞台纪录片。第二种是基本上保留戏曲的艺术特色,但又不囿于戏曲舞台的格局,而是运用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将舞台剧摄成影视片,即通称的戏曲电影片和戏曲电视片。第三种是按照电视艺术创作规律摄制的电视戏曲片,基本上是电视故事本(大多是连续剧)加上戏曲的唱段,这是近几年来探索的新品种,比如《曹雪芹》、《潘月樵》、《遥指杏花村》等。
简介:对于已经形成了高度程式化体系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来说,话剧是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话剧在中国产生的背景是晚清中国改革现实的时代要求和西方文化的启发与刺激;从戏剧艺术本体发展的角度看,是中国戏剧文化在新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变化的结果,也就是中国戏剧开始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虽然由于缺乏自觉的表演观念和系统的表演技巧,早期话剧有定型刻板、造作过火的演技倾向,但毕竟取得了一定成绩,而且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这些不同风格的演技,既有对西方写实演技的追求,也有对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传统的吸收,虽未形成真正的现代演剧体系,更不是自觉的民族化,但其自发的对适合现代中国社会及观众的新表演艺术的探索,却对中国话剧民族表演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简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对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