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电影到底有没有所谓的“第七”?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之分是否具备十足的合理性、传承性和必要性?这就是关于“第七”命名中需要辩论讨论的部分,此为“辩”。同时想呈现新时期最显著的变化现象:“第七”(亦或说是“新生”)中女性导演力量的崛起,以李玉、金依萌、蒋雯丽、薛晓璐、徐静蕾、赵薇、俞飞鸿等为例,这些女导演呈现出与以往的男性导演不同的执导风貌和美学追求,此为“第七”命名中代际更替变化中以“性别属性”来划分导演风格特色且可以被归类总结的部分,此为“变”。

  • 标签: 第七代 学院派 网生代 女性导演 性别观照
  • 简介:作为20世纪80年中国电影中坚力量的中国第四导演,他们对中国"抒情传统"和现代性伦理均进行了重要的传承。把特定语境下的诗电影《城南旧事》作为其创作的范本进行审美批评,将在肯定第四电影人重要作品的电影史学意义的同时,更加明晰对"中国电影学派"的认识。

  • 标签: 中国电影学派 抒情传统 第四代导演 诗电影 《城南旧事》 电影叙事伦理
  • 简介:20世纪80年以来,台湾电影女编剧们积极参与台湾电影创作的变革创新,其创作注重植根台湾历史、遵从女性经验、凸现本土意识,努力传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精神,在日常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书写个人成长经验。其电影剧本的创作主题主要体现为成长之愁、寻根之旅、个体之微、生存之况、人生之伤,力求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寻心灵原乡,在传统文化中觅求精神力量。

  • 标签: 台湾电影 女编剧 本土 历史 女性
  • 简介:夏衍的电影剧本创作主要集中在30年“新兴电影时期”和建国初的“十七年”电影时期。30年是中国共产党电影事业的开创期,“十七年”时期是新中国电影的创业期。同是划时代时期,但前者寄人篱下,后者自立门户。创作环境、创作心态、创作目及服务对象不尽相同。本文仅框定夏衍30年的电影剧作为分析对象。因为我以为,

  • 标签: 夏衍 电影剧本创作 20世纪30年代 剧作特色 创作手法 创作题材
  • 简介:<正>一、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在经历了越南战争、嬉皮士运动、美国民权运动及性解放运动之后,20世90年美国人迎来了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复苏的繁荣年代。电视、流行音乐、快餐、家庭录像带、有线电视网、DVD等大众文化产物的普及挑战着传统精英文化的绝对统治地位。'在1985年至2002年之间,录像机成为美国家庭的一个标准特征。91%以上的家庭拥有一台或多台录像机。从1997年技术的引入到现在,DVD市场的扩大更是显著的且不同寻常的。仅仅5年的时间,DVD的销售量从1997年的32万台激增到2002年的2510万台。'﹙《美

  • 标签: 大众文化 好莱坞电影 独立电影 精英文化 美国民权运动 独立制片
  • 简介:纵观20世纪90年以来的农村儿童电影,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下,常常热衷将镜头对准中国贫困的农村,聚焦于即将辍学的贫困儿童,描述儿童为求学而做的种种不懈努力,这为此类电影带来了一些困境。具体来说,这些影片习惯于用道德化叙事甚至悲情化叙事来规避真正的现实危机,一方面展现农村儿童对城市的向往,将进入城市作为终极的成功想象,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农村传统的文化根基和伦理美德在农村儿童身上的体现,作为对城市人焦虑空虚功利的疗救来源。农村儿童电影未来的出路,应不再纠结于城市与农村的二分法,而是立足于"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建构新的农村儿童形象,表现农村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展现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 标签: 农村儿童电影 城乡对立 困境 出路
  • 简介:20世纪80年城市电影中的空间影像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生产的城市、技术员的城市到个体户的城市和消费的城市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的,是空间呈现中地域性因素的突出和越来越明显,这在有关“北上广”的影像表现中尤其如此。这种状况表明,80年的城市电影中城市空间的呈现常常处于城乡、中西和内外之间多重关系的交叉点上,因而有关城市空间的呈现某种程度上就是这多重关系变迁的反映。

  • 标签: 80年代城市电影 空间呈现 文化政治
  • 简介:左翼电影运动时期.左翼电彫批评活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左翼力量能够迅速掌握文化领导权的根本原因之一。夏衍作为左翼影评活动的参与者、领导者和组织者,不仅其本人在电影批评和理论方面成就卓著.也为推动整个左翼电影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夏衍的推动和指导下,左翼影评将“五四”思想和进步理念融入到电影实践中,改变了当时电影界在创作、艺术和思想上的迷茫状态.使当时的中国电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标签: 夏衍 左翼电影运动 电影理论和批评
  • 简介: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音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元素。为了提高电影的整体艺术性和观赏性,将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即电影中的多元化风格音乐)合理地应用于电影艺术的创作之中,使其在影片中承担起不同的功能与作用,一直是电影作曲家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的。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出品的部分中外电影故事片音乐风格的解析,探讨了电影多元化音乐风格的特征及不同风格的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问题。并多音乐风格的角度提

  • 标签: 电影艺术 电影音乐 多元化风格 1990-1999
  • 简介:这些年来,电影行业一直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县城一级电影院更是步履艰难,苦苦支撑。广西玉林市玉洲区人民电影院以前在桂东南算是位居前列、收入较高的电影院,可是这几年也直线滑坡,2001年每月平均电影票房收入仅数千元,电影的萧条冷落令业内人士担心和焦急。

  • 标签: 广西玉洲区人民电影院 肖代兴 思想教育 经营管理 影院环境 票房收入
  • 简介:杨耐梅是早期中国著名影星.她在20世纪20年的银幕表演之余,还频繁亮相各种场合,并登上大众媒体,她的浪漫化明星形象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充满迷人魅力.20世纪20年杨耐梅银幕之外明星形象的公众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成为我们认识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形象传播的重要样本.

  • 标签: 杨耐梅 媒体 明星形象 20世纪20年代
  • 简介:自古有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植根的土壤大大决定着植物生长的样态。在媒介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电影终将走下银幕,遍地开花"的论断在数年前即已不算"预言"。但数百部的产量、30%的票房增速,跨越电影、电视、电脑、手机四屏……并非所有前瞻者都曾预见媒介融合时代的电影创作将以如此多样的方式刺激着电影市场的迅速壮大。

  • 标签: 主旋律题材 类型化 近距离 转型 突围 电影市场
  • 简介:对于20世纪90年英国青春电影的讨论和关注也许应该提供英国其他流行文化的情形,并且在彼此参照的基础上探讨所涉及的其间的相互关系.

  • 标签: 电影 流行音乐 怀旧情绪 舞蹈 电视 青春
  • 简介:<正>海粟老人画坛泰斗,门生桃李遍布天涯,而中国电影界的赵丹、徐韬、王为一,曾是他的弟子却鲜为人知。1932年,“1·28”淞沪之战,点燃民族抗争的第一束火焰。枪林弹雨,炮火纷飞,到处狼烟焦土,满目疮痍。天通庵路附近颇负盛名的上海艺术专门学校也在劫难逃。从闸北涌入租界的难民中,有一位挟着画夹的青年学生,他就是上海艺专学校美术系学员王为一。他是江苏吴县人,一般算是苏州籍的上海人。短暂的休学,王为一转学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是由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任校长的私立学校。美专新设一间研究所,旨在向青年画家或本校毕业生提供习练人体画的艺术场所。凡报考该所的学员,不需考试,不予学籍,不设师资,上课与否无人问津,只缴纳一定

  • 标签: 三十年代 电影导演 演出 赵丹 国民党 戏剧活动
  • 简介:根据《综艺》杂志1993年的利润表,投资回报率显示,1993年最赢利的电影不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豪华的恐龙巨片《侏罗纪公园》(回报率为13.79:1),而是李安执导的温和的跨文化社会喜剧《喜宴》(回报率为23.6:1)。这部影片在财务上的成功(全球毛利为3000万美元)还伴有广泛的影界好评,包括一项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和来自西斯凯和艾伯特(SiskelandEbert)的极具商业重要性的“两个大拇指向上”(“twothumbsup”’)。

  • 标签: 《喜宴》 独立电影 文化身份 边缘化 投资回报率 《侏罗纪公园》
  • 简介:2010年以后,“新都市电影”一词随着一系列由其指代的电影的走红和被热议,而在华语电影批评的文本中渐渐成为了“热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新都市电影”作为一种批评术语,其概念依旧带着很强的模糊性,来源也并不清晰明了。为了厘清“新都市电影”一词在当下批评语境中的概念,就有必要对这一术语进行回溯与追问。

  • 标签: “新都市电影” 类型批评 “都市一代” 都市电影
  • 简介:“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当这首几代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响起时,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些记忆中的童年往事。这首歌曲的原唱就是王丹凤。

  • 标签: 王丹 光影 朝阳 电影 影星 歌曲
  • 简介:本文对20世纪80年的香港城市电影进行文化研究,提出喜剧、动作、黑社会共同构成香港电影文化三原色的观点,并以新艺城公司代表作《最佳拍档》系列以及黄百鸣的喜剧电影为例,分析了香港电影中喜剧元素的文化特征。

  • 标签: 香港电影 城市电影 新艺城 喜剧
  • 简介:本文回顾了欧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有关情节剧"文本协商"理论及当代学者对中国30年情节剧的研究,并由此提出积极阅读20世纪30年情节剧及其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女性主义情节剧的批评方法认为研究者应该找到电影文本中的异质性声音。鉴于此,笔者认为20世纪30年电影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可能是各种意识形态力量协商的结果,这种协商使得女性角色呈现出多元的意涵。

  • 标签: 20世纪 30年代 情节剧 异质性 “文本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