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西夏时期,境内活动有不少阿拉伯人,西夏和阿拉伯世界有正常的政治、经贸交往.阿拉伯人将伊斯兰传入西夏,马可波罗所见西夏末期伊斯兰的流传情况,正是最好的说明,只不过伊斯兰在西夏的影响远远不及佛、道二.

  • 标签: 西夏 大食 阿拉伯人 伊斯兰教
  • 简介:根据科普特文《赞美诗》第CCXXIII首、摩尼所著“小赞愿经”残片(帕提亚文文书MM538与75)、粟特文文书M178、汉文《下部赞》第122—123、356—357、387—389颂,汉文摩尼经里的“五种大”、“五大”为常明主、十二宝光王、无数世界诸国土、妙香空、金刚宝地。这应该是摩尼原初的核心教义之一。

  • 标签: 摩尼教 五种大 五大
  • 简介:通过对唐代婆罗门僧名义下婆罗门教徒与婆罗门种姓出身佛僧之间区别的考辨,综合一些其它证据,说明婆罗门在唐代可以作为一种宗教存在,一如景教、袄等。

  • 标签: 婆罗门教 婆罗门僧 唐代 宗教存在
  • 简介:清代随着国内回回群体的繁衍、壮大,伊斯兰在华的生存地位得以巩固。虽然在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伊斯兰因一些地区穆斯林的反抗斗争,一度遭受重创,并曾牵连到江南地区,但综观清代杭州乃至江南伊斯兰生存状况,清真寺仍不断获以重修,回回人的教育、学术活动日益活跃,伊斯兰在平和、有序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 标签: 清代杭州 穆斯林 寺院修建 经堂教育 学术活动
  • 简介:<正>本文欲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回族伊斯兰教育体系在其发展进程中与中国主导文化的关系作一番历史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内容:一、回族伊斯兰教教育思想;二、明清之际伊斯兰教育与中国主导文化的冲突;三、当代回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探讨。

  • 标签: 回族伊斯兰教 经堂教育 回族教育 穆斯林民族 回族穆斯林 阿訇
  • 简介:和平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所倡导和践行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深刻领悟“圣训”的和平理念,牢牢把握伊斯兰的和平宗旨,充分挖掘伊斯兰的和平的精神文化资源,为维护民族团结,为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 标签: “圣训” 和平 “吉哈德”
  • 简介:一、引言2008年10月以来,福建霞浦县柏洋乡上万村周围发现了大量摩尼文献、文物与古遗迹,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金泽副所长、黄夏年研究员、陈进国博士和郑筱筠研究员等专家的系统调查研究,确认为古代摩尼遗物。

  • 标签: 摩尼教 霞浦县 敦煌吐鲁番 文献 福建 世界宗教研究所
  • 简介:七八世纪之交,伊斯兰与西藏已有所接触,但直到14世纪才真正传入西藏。伊斯兰分别从境外和祖国内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并在保持宗教特色的同时,通过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上的不断自我调适,日渐“本土化”,受到藏传佛教和藏族社会的包容与接纳。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内地穆斯林入藏人数的不断增多,现存于拉萨、日喀则、昌都三地的4座清真寺已难以满足其宗教生活需求,于是伊斯兰临时礼拜点“应运而生”。民族宗教情况复杂的西藏,需要对其加强管理、合理引导和完善服务,进一步发挥伊斯兰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

  • 标签: 伊斯兰教 西藏 清真寺 临时礼拜点 穆斯林
  • 简介:金院本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重要的阶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长期以来,我们对金院本的认识和研究均信从明代朱权“行院之本”的说法,从王国维先生的“倡伎说”到郑振铎先生的“游行歌舞班说”,再到胡忌等先生的“作者层说”,虽然新说层出不穷,但都是在一个错误的坐标象限内茫然求证,

  • 标签: 院本 散乐 教坊 金代 名源 古代戏曲
  • 简介:净风五子是摩尼诸神中的五位次级神灵。然而,他们却在摩尼的基本教义和宇宙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比定了光辉护持者、光荣大王、光明阿达马斯、荣耀之王、支撑者阿特拉斯这五位神灵的名号,并辨析了他们的职能,纠正了若干错误的认识,有助於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古代的“夷”摩尼

  • 标签: 摩尼教 净风 五子 暗魔
  • 简介:自嘉庆四年(1799)清廷调重兵围剿白莲教起义军以来,各路义军逐渐陷于困境之中。起义军仍然分散作战,无统一指挥,易于清军各个击破。从嘉庆五年(1800)始,转战汉中的起义军虽然众多,但随着汉中各属堡寨完善,地主武装团练强大,入汉清军越

  • 标签: 清代 白莲教 起义军 汉中地区 清政府
  • 简介:这是一个秋日的薄暮时分。欲落未落的秋阳,斜斜地映照着福建永定县下洋镇中川古街,映照着古街旁飞檐翘角的胡氏家庙。家庙前,一色十五、六根长达八、九米的石笔,高低错落,巍然矗立,直指长天,组成了气势磅礴的笔阵。斜阳恋恋地从石笔的基座缓缓上移,移过装饰着“双龙盘柱”“鱼跃龙门”各色浮雕的笔身,移过家庙屋顶的瓦楞,仿佛定格一般,夕阳的余晖凝注在石笔的顶端,流光溢彩。一时,我竟看得有些呆了。

  • 标签: 传承 家风 客家 永定县 家庙 古街
  • 简介:唐宋之际,儒、释、道三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三合一'发展为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三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思想倾向,即将外在的修养转向内在的修养,以至在'修心'问题上达到大体一致的认识。所谓'外在的修养',即注重于修身处世的行为规

  • 标签: 三教合一 思想倾向 修心 内丹派 外丹派 符水
  • 简介:一、经堂教育的产生元、明时期,以伊斯兰为纽带的回族先民逐渐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居住格局,其居住形式也以“绕坊而居”固定下来。这里的坊就是今天的清真寺。据史书记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到明初,回族更是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运河两岸,长江南北,回坊遍布,清真寺相继而建,其中,西北尤甚。这一时期,回族先民已在明初朱元璋禁止“说胡语、穿胡服、严禁自相嫁娶”的旨令下,失去了各自的母语,采用汉语文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而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回族穆斯林的伊斯兰信仰的传承维系显得尤为紧迫,绝大部分回族先民已不懂以阿拉伯语、波斯语为主的伊斯兰经典。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经堂教育 回族先民 伊斯兰教信仰 回族穆斯林 居住格局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清代宫廷中的喇嘛活动--跳布扎,跳布扎是黄教(喇嘛中的一个教派--格鲁派,服饰为黄色故称黄教)一个重大的宗教活动,被黄教喇嘛视为黄教大典中的'宗教乐舞剧'.从时间上看,清朝前期从北京到外蒙古的库伦,凡是喇嘛庙都演跳布扎,可见跳布扎在当时的兴盛情况.本文所涉及到的只是清代宫廷的跳布扎的情况.中正殿和雍和宫在北京地区的喇嘛中具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这两处的宗教活动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清朝统治者将喇嘛的活动记入典章制度,代代相传,并且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这在中国历朝历代是绝无仅有的.这为我们研究喇嘛在内地情况,提供了另一个领域的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清代宫廷的喇嘛活动具有着独特的文化史价值.

  • 标签: 清代 宫廷 喇嘛教活动 跳布扎
  • 简介:1991年春,波恩大学宗教研究所克林凯特教授得到了敦煌研究院所藏一份叙利亚文残卷的复制件,他将之转交我们并嘱托进行研究。这是使徒保罗给加拉太教会所写书信的一页残片,正、背面都有文字,惜不详其原大及出土情况,只知其大概尺寸为25×15平方厘米。至于残卷所用的材质和墨的颜色,则一无所知,也不详其具体的时代。在该残卷的每一面上,都可认出六行字。不过由于有一个边沿处被斜着撕掉了一条,

  • 标签: 出土 敦煌研究院 背面 叙利亚 教授 情况
  • 简介:据考证,我国东北亚地区是萨满的发源地.无论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来讲,这里都天然地具备产生原始宗教的丰厚土壤.东北处于儒家文化的边缘地带,萨满文化在民间的影响一直比较深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取向发挥着能动作用,成为塑造东北民间文化精神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萨满教 东北 民间文化
  • 简介:钟晋兰研究员前后历时近10年时间潜心调查与研究宁化县的普庵及其宗教仪式,经过其精心打磨,为学界带来了一份详实的普庵教研究成果——《宁化县的普庵与地方宗教仪式》。该书于2017年10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介绍了宁化县的普庵及仪式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形态,对普庵的法坛、道法传承、服装、神图、法器、音乐、科仪、法事活动、宗教仪式、符篥等进行了详细描写分析,并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与论述了普庵与妇女的念佛仪式。

  • 标签: 宗教仪式 宁化县 地方社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研究成果 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