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1 个结果
  • 简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是指胆管和(或)胰管括约肌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对于Ⅲ型SOD患者是否需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或括约肌切开治疗一直持有争议。此类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并发症风险高,尤其是ERCP术后胰腺炎。EPISOD研究更新了人们对Ⅲ型SOD的认识。最新颁布的罗马Ⅳ共识已摒弃Ⅲ型胆型SOD的诊断,并重新制订了胆型SOD的分类,目前不推荐此类患者行Oddi括约肌测压和括约肌切开术。本文着重对SOD尤其是Ⅲ型SOD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阐述。

  • 标签: 奥狄括约肌功能障碍 测压法 括约肌切开术 内镜 罗马Ⅳ共识
  • 简介:临床上,消化不良是指一组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和上腹胀的症状.常在餐后加重,并伴有早饱、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等。这些症状主要是以胃为主的一组消化不良症状。按病因划分,消化不良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dyspepsia,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前者经有关检查能显示相关病因,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食管炎及恶性疾病等;也包括系统性疾病引起的消化功能异常,如糖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系统性疾病 餐后 恶性疾病 器质性 食欲不振
  • 简介:白蛋白是人体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蛋白,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抗炎、抗氧化、结合和转运物质以及调节凝血功能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终末期肝病患者体内白蛋白存在数量和功能的异常。应用人血白蛋白治疗终末期肝病,可以增加有效循环容量,减少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人血白蛋白还可用于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发挥吸附小分子物质、清除毒素等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白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综述了人血白蛋白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应用的相关临床研究新证据,同时分析了人血白蛋白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误区,以期为人血白蛋白在终末期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人血白蛋白 肝肾综合征
  • 简介: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一系列癌基因蛋白和抑癌基因蛋白的开放读码框突变所致。microRNA的发现使人们对肿瘤形成有了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croRNA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与消化道肿瘤相关的microRNA相继被报道。microRNA的进一步研究将会使消化道肿瘤在发病机制研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就近年microRNA与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微RNAS 食管肿瘤 胃肿瘤 结直肠肿瘤
  • 简介:1970年,Zeegen等对临床上无肝性脑病症状和体征的肝硬化病人进行了可定量的心理智能测试,结果发现部分病人存在智能障碍,其操作能力下降。不久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他的发现。随后各种测试方法也相继出现。研究者把这种临床上无脑病症状、常规神经精神功能检查正常但严格心理测试和大脑诱发电位检查表现异常者称为亚

  • 标签: 亚临床性肝性脑病 体表感觉诱发电位 测试方法 大脑诱发电位 乳梨醇 视觉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探讨左、右半大肠癌临床特征差异。方法总结分析经病理确诊的8551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结肠脾曲为界区分左、右半大肠,分别计算两者的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和Duke分期的频数和比例,比较其差异。结果大肠癌分布于左半大肠和右半大肠分别占77.9%、22.1%。随着年份推移,左半大肠癌的比例从80.9%降至75.1%,右半大肠癌的比例从19.1%增至24.9%,(P〈0.05);随着年龄增长,左半大肠癌的比例从79.3%下降至76.2%,右半大肠癌的比例从20.7%增至23.8%(P〉0.05);有半大肠癌比例男性为21.6%(1094/5058),女性为22.7%(792/3493),(P〉0.05);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比例右半大肠为18.7%(352/1886),左半大肠为10.1%(670/6665),(P〈0.05);Duke分期C期和D期的比例右半大肠为48.3%(602/1246),左半大肠为42.8%(1893/4424),(P〈0.05)。结论大肠癌发病部位逐渐右移,右半大肠癌恶性程度较高,晚期癌比例较高,提示应重视全结肠镜检查。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发病部位 临床特征
  • 简介:一、粪便DNA分析用于大肠癌筛查2003年初将上市某应用基因公司研制的一种基于粪便DNA多项指标分析筛查大肠腺瘤和癌的检测技术.该项检测技术的上市名称是PreGen-Plus,可以检测5种不同的DNA异常,其中包括APC,k-ras,p53和BAT-26(一种微卫星不稳定性标志物)以及DNA片段完整性分析.该检测技术将用于拒绝大肠镜检查的普通人群.目前,美国正在进行两个多中心、大样本的筛查验证.

  • 标签: 大肠癌 粪便 DNA 大肠腺瘤 检测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及细菌来源。方法实验1:采用P^2标记的大肠杆菌于大鼠肠道中定植,用5%牛磺胆酸钠胰管内注射制成ANP模型.所有大鼠分成正常组、对照组、ANP组,于不同时间取脏器标本做放射活性测定。实验2:将实验六鼠分成假手术组、ANP组、ANP实验组。于10h后收集乳糜液,将收集的乳糜液及脏器组织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实验1结果表明ANP组中各脏器的放射活性明显高于其它组:实验2表明ANP实验组乳糜液、胰腺、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而ANP组中各脏器细菌培养均阳性。结论ANP感染细菌来源于肠道;淋巴系统、污染胆汁是细菌移位的主要途径。

  • 标签: ANP 脏器 乳糜液 细菌感染 坏死性胰腺炎 动物实验研究
  • 简介:胰腺癌是一种早期症状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临床迫切需要寻找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标记物和新的治疗靶点,以延长患者生存期。组织芯片是一种新型高通量分析技术,具有样本量大、高效、快速等特点。本文对组织芯片在胰腺癌研究,包括肿瘤标记物筛选、发病机制和预后分析、鉴别诊断、寻找治疗靶点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胰腺肿瘤 组织微阵列 肿瘤标记 生物学 诊断
  • 简介:慢性肝病患者糖代谢的异常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肝硬化有极高的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本文主要通过对肝硬化患者的胰岛素水平的测定,探讨肝硬化患者的糖代谢的异常改变。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肝硬化组(均为病毒性肝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血浆胰岛素 糖耐量异常 水平变化 胰岛素受体 糖代谢
  • 简介: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以高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和界面性肝炎为特征的肝脏炎症性疾病。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约占9%~17%。目前,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亦无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早期停用致病药物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本文重点介绍其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肝炎 药物 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
  • 简介: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gastricmucosallesion,AGML)是指以胃黏膜糜烂和急性溃疡为特征,且常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过去曾名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出血性胃炎等,由某砦药物和重症伤病应激状态下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包括由黏膜糜烂至坏死的病理变化,统称应激性溃疡。祖国医学属“胃脘痛”、“腹痛”、“吐血”、“呕血”、“便血”等范畴。

  • 标签: 急性胃黏膜病变 保护研究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糜烂性胃炎 胃黏膜糜烂 出血性胃炎
  • 简介:嗜酒和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病最常见的两大原因。在我国,酒精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发生率很高。嗜酒加速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疾病的进展并影响预后,两者对肝细胞的损伤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嗜酒似乎也降低了干扰素治疗的敏感性以及治疗的依从性。重视酒精合并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讨论了饮酒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酒精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和饮酒对抗病毒治疗的影响等方面的进展。

  • 标签: 酒精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 简介: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大肠癌的治疗手段有较大的改进,但其5年生存率仍然不高。大肠癌的侵袭转移是患者预后差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过程除受传统的黏附分子、蛋白水解酶的调控之外.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缺氧、microRNAs等多种因素的参与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研究这些因素在大肠癌的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对其预后的估计和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大肠癌 侵袭转移 趋化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缺氧 MICRORNAS
  • 简介:目的通过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疾病进行病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4年1月我院应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疾病患者进行检查,并分析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组成。结果163名患者接受173例次小肠镜检查,经口进镜检查59例次,经肛门进镜检查104例次,经口及经肛门两端进镜检查10例,检查成功率100%,其中阳性病例134例(77.46%),所有患者未发生出血、穿孔、梗阻等不良反应和相关并发症。结论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较困难,目前双气囊小肠镜是诊断小肠出血有价值、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 标签: 双气囊小肠镜 小肠出血 诊断
  • 简介:本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自然杀伤性T(NKT)细胞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主要涉及NKTT细胞的来源和分类,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自然杀伤性T细胞 感染
  • 简介:随着核苷(酸)类似物广泛、长期应用,HBV在抗病毒药物选择压力下导致耐药基因突变的问题亦日益凸显。本文重点介绍了核苷(酸)类似物在抗HBV治疗过程中病毒耐药的产生机制、耐药率及耐药检测的方法。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核苷(酸)类似物 耐药基因
  • 简介: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和细胞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二者联合应用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尚未明确。目的: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初步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西妥昔单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对胃癌的治疗作用。方法: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证实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高表达EGFR后.观察EGFR单抗对CIK细胞与SGC7901细胞结合率的影响。设置EGFR单抗联合CIK细胞组、单纯CIK细胞组和单纯EGFR单抗组,以MTT法检测各组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率.应用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各组抑瘤率。结果:EGFR单抗未能显著提高CIK细胞与SGC7901细胞的结合率。EGFR单抗联合CIK细胞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率和裸鼠移植瘤抑制率显著高于两者单用(P〈0.05)。结论:EGFR单抗与CIK细胞联合对胃癌的疗效较两者单用显著提高.

  • 标签: 胃肿瘤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抗体 单克隆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