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50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实施鼻翼软骨离断术的手术前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求成熟且效果肯定的手术方式。方法以50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1例,女29例,年龄12-50岁。针对不同的畸形程度,采用鼻翼软骨离断术,通过手术矫正不对称畸形,并使用肌肉组织充填鼻翼基底,弥补患侧上颌骨发育不足;复位鼻唇肌,以保持两侧肌张力的均衡。术后放置塑料鼻塞,保持2个月。结果术后50例患者的鼻畸形均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结论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病因复杂,可通过对鼻翼软骨离断术的矫正,有效地改善畸形。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PCI能成功地打开血管,给缺血心肌带来血运重建,免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大大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PCI在临床上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PCI术后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是一种临床较常见且极其危险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的生命。VVRs的特点是心率缓慢并低血压,其主要发生机理是各种刺激因素(如外伤、疼痛、恐惧、看到出血等)作用于皮层中枢和下丘脑,通过使胆碱能植物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强,引起内脏及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率迅速减慢[1]。其多发生在拔鞘管后10min内,也有发生在股动脉穿刺、拔管时,已被高度重视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其发生,且随着桡动脉穿刺的广泛引用,发生率逐渐降低。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PCI术后并发VVRs,与护理方面有很大关系,通过护理干预可预防其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脉支架术后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我科行PTCA+STENT术患者45例,共植入支架63枚。其中择期手术的为39例,急诊手术的为6例,二次手术的为8例.对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护理体会。结果本组45例手术顺利,平均时间1.6h,术后恶心呕吐6例,腹胀3例,尿潴留2例,穿刺点渗血、血肿12例,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为一种创伤小、安全性强的介入手术。本文总结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45例,通过在临床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责任意识,注重术后常规监护,密切观察伤口变化,严格术后护理,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抗凝治疗,严格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和监护,严格穿刺部位的压迫止血,包扎制动,注重术后出血的护理,低血压的防治,减少拔除动脉鞘管可能发生的血肿、心律失常、低血压或休克及冠脉痉挛等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anonStaarKS-Ai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及CanonStaarKS-3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两组之间人眼波前像差的差异。方法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40眼),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植入CanonStaarKS-Ai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及CanonStaarKS-3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做波前像差检查。测量人工晶状体眼的球差、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阶像差及总体高阶像差,对检查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瞳孔直径在5.0mm状态下CanonStaarKS-Ai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组的球差、第四、第五、第六阶像差及总体高阶像差均明显低于CanonStaarKS-3球面人工晶状体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眼视觉质量明显优于球面型人工晶状体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术后活动的最佳时间。方法60例行PTCA或PTCA+支架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拔除动脉鞘管后6h开始床上活动和24h开始床上活动两组,两组病人分别在拔管前后不同时间,在室温下测定下肢皮肤温度(术侧、健侧)。结果拔管后6h开始活动的病人,术侧皮温在拔管后12h明显恢复(P<0.05或P<0.01),健侧则在6h开始明显恢复(P<0.05或P<0.01);而拔管后24h开始活动的病人,术侧皮温在拔管后48h才开始明显恢复(P<0.05),健侧则在12h才开始明显恢复(P<0.05或P<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人拔管后6h开始活动较24h开始活动恢复的要好,表明提前活动有助于病人下肢血液循环,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